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地位概念的重量隐喻表征是否存在?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阶层也更加多元化。

其中的工人阶级发生分化,随着90年代的“下岗潮”,相当一部分的工人下岗待业,成为弱势群体。

农民阶级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这两大浪潮中逐渐开始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

知识分子因收入相对稳定,逐渐成为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

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导致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将会是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隐患。

社会地位最早是由“阶级或阶层”一词引申而来,最开始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对社会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领域,政治学和历史学领域也有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从社会地位的各种现象出发。

通过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构建分析模型,提出经验假设,进而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主要是对国内社会地位的静态描述,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

隐喻最早属于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随着现代认知理论的兴起。

研究者们开始从认知机制的角度探究隐喻,进而发现隐喻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们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媒介。

Lakoff&Jonson提出“概念隐喻”,他们认为,概念隐喻就是用人们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过程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表达。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加工时间,节省认知资源。

近年来概念隐喻的研究逐渐增加,但目前关于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地位的概念隐喻研究相对较少。

所以研究旨在运用实验的方法系统地讨论社会地位概念的重量隐喻,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内隐联想范式以及具身实验的方法。

探讨社会地位概念和重量概念在汉语语境中是否存在隐喻表征,以及这种表征是否具有双向性,试图阐明在语词层面的重量概念是否影响人们对社会地位属性词的加工。

在具身层面身体感受到的重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社会地位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具有双向性,即对高低社会地位概念的加工是否也会影响人们对重量的感知。

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探讨社会地位概念与重量概念之间的隐喻表征,希望能为社会地位和重量的隐喻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在丰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社会地位概念与轻重知觉之间存在隐喻联结的机制

概念隐喻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概念的形成依赖于身体的体验,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主要依靠身体的体验。

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周围的基本环境,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认知图式,如大小、远近、冷热、上下、黑白、轻重等具体、简单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们借助着已有的具体概念通过隐喻表征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概念。

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社会地位概念与轻重知觉之间存在隐喻联结,人们倾向于将“社会地位高——重,社会地位低——轻”联系在一起。

这可能是因为重量与价值之间的隐喻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古时的货币大多由金属制成,而且货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制造货币所用的金属材料,更多是看货币的重量。

往往越重的货币价值越高。

由此,重量与价值之间产生了联结,重量概念作为源域开始映射到价值,人们开始用轻重去指代价值不同的人、事、物。

个体通过赋予事物不同权重,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估。比如“礼轻情意重”用来表示礼物和感情的价值,“情深义重”用来表示感情的价值。

“一诺千金”用来表示承诺的价值,“轻如鸿毛,重如泰山”通过轻重的对比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不同价值。

社会地位概念与重量概念之间的关联,可能是因为在个体抽象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地位更高代表更有价值。

由此个体将高社会地位与“重”联系在一起,相对的将低社会地位与“轻”联系在一起。

此外,由于轻重知觉是人们对外界环境最直观的感受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轻重的感受也可能导致了社会地位概念与重量概念之间的联结。

个体生理层面对重量的感受而言,重量的增加意味着个体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对应到个体的心理层面,意味着个体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

“生理付出——心理付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在社会地位范畴中,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低社会地位的个体想要“力争上游”、“逆袭”,即取得高社会地位,通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资本。

而处于高社会地位的个体为了保持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通常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去维持现状。

因此,研究认为社会地位概念与重量概念之间的关联由“高社会地位——心理付出”、“心理付出——生理付出”之间的关联而产生。

社会地位概念与重量概念之间跨认知域的映射联结

隐喻最初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被认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

而根据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社会地位概念和重量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不仅仅存在于语言的层面,也存在于认知层面。

为了验证这种观点,研究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认知层面上社会地位概念和重量概念之间存在隐喻联结,那么社会地位概念和轻重知觉之间存在干扰效应。

研究一以高、低社会地位词语和轻、重词语为材料,采用内隐联想范式进行实证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当呈现相容任务时,被试的反应时更快;当呈现不相容任务时,被试的反应时更慢。

由此可以证明,“重”更加符合人们关于高社会地位的心理表征,相对的,“轻”则更加符合人们关于低社会地位的心理表征。

此外,研究一的结果表明性别对研究的IAT效应有影响,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将高社会地位与“重”联系在一起,将低社会地位与“轻”联系在一起。

性别角色理论的解释是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待不同,导致了男女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位不同。

近年来,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之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女性对于自身角色地位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可能是这种变化导致女性追求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平等的工作机会。

从这种角度来说,女性提高了对社会地位重要性的认知,更倾向于将社会地位与重要性联结在一起。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感知觉经验会影响抽象认知的判断。

因此,研究提出假设:如果社会地位概念与轻重知觉之间存在关联表征,那么人们在对社会地位进行判断时也会受到轻重知觉的影响。

研究二采用具身实验,探讨被试在不同重量下对社会地位的判断是否受到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感受“重”知觉条件下,在判断人物的社会地位时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该人物社会地位较高。

当被试感受“轻”知觉条件下,在判断人物社会地位时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该人物社会地位较低。

这可以说明,不同的重量知觉会导致被试对社会地位的认知判断,导致被试对同样的人物的社会地位评分产生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量知觉线索可以干扰个体对社会地位认知判断的过程,验证了实验假设。

研究一的结果表明轻重概念词语的加工会影响社会地位概念词语的加工,但研究一使用的实验材料本身包含对立关系结构。

即“高社会地位——低社会地位”、“轻——重”,这可能会使个体无意识地将实验材料的两极对应起来。

也就是说“高社会会地位——重,低社会地位——轻”的联结有可能是实验材料本身造成的。

因为研究二每组被试只接受一个刺激,实验中被试感觉不到两种刺激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轻重知觉依然干扰了被试对社会地位的认知判断。

所以,研究二可以进一步验证了社会地位概念和重量概念之间存在隐喻联结,个体会无意识地用重量概念去表征社会地位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2节 社会化与我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语言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功能的?
Cognitive?Psychoogy?认知心理学(第七版)第一章(书摘)
认识和认知的区别
认知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