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的丧葬之礼,延续到现在,还剩下多少?

前言

在丧葬仪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形态,承载着群体认同和公共秩序。

重于丧葬

丧葬之礼涉及范围较广。一是社会观念,活着的人对待死亡、对待逝者,见诸于态度,付诸于行为,表现为如何理解死亡,如何面对死亡。二是道德伦理,如何处理遗体,既体现着生者对逝者的感情,也体现着彼此的伦理关系。三是礼仪规范,以怎样的礼仪告别逝者、安葬逝者,体现着生者与逝者的亲疏远近。

四是社会判断,丧礼见诸亲疏,葬礼见诸尊卑,身份地位决定了墓葬的规格,由此形成了对逝者生平事迹、道德品质、社会贡献的评价,蕴含着社会判断。古代用祭文、谥号,现在用悼词、挽联评价逝者,都表明葬礼是制度形态、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的交汇。

古代丧葬之礼比较繁琐,仅丧服一事,就存在很多争论。但相对于其他礼仪而言,丧葬之礼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现在民间葬礼中仍有古礼、古语、古制的遗存。这是因为,婚礼之类的礼仪自由度较高,举办形式、规模大小,可以由个人或者家庭自主决定。

中华文化向来秉持“死者为大”的认知,认为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一个家族的事。同一家族成员要进行哀悼、祭祀,宗族、亲戚、同事关系在丧葬之礼的行为有鲜明的要求。在传统社会,长辈去世以后,子孙极尽哀戚之容,丧葬事务由宗族来主办。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去世后,子女要安葬父母,也需要亲戚、乡邻、同事的协助。一个家庭的丧葬是家族事务,有时举行公祭,还有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因此,丧葬风俗在较大范围内被延续,各种各样的丧葬礼仪,也成为一个地区特定的风俗。

丧葬之礼主要由丧礼、葬礼、祭礼三部分组成。古代百姓的丧礼通常持续三天,天子、诸侯有时会持续数月。一般而言,丧礼由如下主要环节组成。一是复。逝者刚刚辞世,亲属常不能接受事实,相信逝者的灵魂能够复返,遂举行复礼,祈祷逝者复生。复礼是为逝者招魂的仪式。复者拿着逝者的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面向幽冥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高呼逝者名字,呼唤其灵魂归来。中华文化认为灵魂不灭,能来能去。

楚辞中的《招魂》和《大招》两篇写招魂仪式。巫师面向四方呼唤逝者灵魂归来。《山海经》言幽都在北方,早期中国的复礼朝北呼名。后世复礼一般登高对着大路呼喊。其实,招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安抚亲人不愿接受现实的情感。招而不回,就要送魂,也称礼魂。亲属为逝者准备一些东西,送其魂灵远行。民间习俗常用纸扎的马和轿子,写上逝者名字,让逝者魂灵乘马或坐轿到另一个世界去。

二是殓。举行复礼之后,要收殓遗体。有时常在逝者临终或刚去世时把衣服换好,逝者的遗体通常安放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古人住四合院,正寝在四合院正房正中的位置。古代常在逝者死而未僵时,用角栖插入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以便日后饭含,叫做楔齿。现代北方地区的习俗中,通常将遗体安放在堂上正对着门的位置,遗体头朝着门,脚朝向屋子里,以便装殓出葬。

三是命赴吊唁。安放好遗体后,逝者家人派人去亲戚、朋友家报丧。现在多通过发讣告来宣告死者辞世。逝者的亲朋好友闻讯后赶来吊丧,慰问家属,进行吊唁。吊唁的方式有两种,或直接到灵堂前祭奠,或到殡仪馆作最后的告别。

与此同时,家人要对逝者沐浴更衣。在古代,常先在西面的墙下掘坎为灶,把洗米水烧热,为逝者洁身。还要为逝者栉发,修剪手指甲、脚趾甲。栉下的乱发,剪下的指甲、趾甲与楔齿用的角埋在坎中。沐浴的含义是洁净反本,寓意着人本来是天地的产物,最终清清白白地复归于天地之中。浴罢,把水倒在坎中。在现代,这一环节大多由殡仪馆来完成。

古代在小殓时,要进行饭含、袭、设冒,饭含就是把珠、玉、米、贝放到逝者的口中。安置好遗体后,再设燎重,为逝者树立牌位。第一天,一般先用纸糊的牌位,逝者身份不同,纸的颜色不同。牌位上写着某人之位,代表逝者的亡灵。第二天,开始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小殓时给逝者穿上下葬的寿衣。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寿衣样式不同。传统风俗中的寿衣有明确规定,现代的寿衣一般采用逝者生前的衣服样式。

将逝者放入棺木为大殓。小殓在室内,大殓多安置在正堂、院子或门外。小殓时准备丧服。大殓以后成服,家族成员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举行丧礼。大殓之后,要举行复杂的祭祀仪式,包括朝夕哭、奠和既夕哭。朝夕哭是每天早晚要在殡所哭奠,哀痛长辈离世。奠是祭奠,民间即为上香、烧纸钱。遇宾客来吊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哭踊如仪。哭是痛哭,踊是跺脚、捶胸以示哀痛。

《礼记·王制》言:“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不同身份的丧期时间不同,从停放灵柩到下葬,逝者亲属都要朝夕哭、奠。既夕哭是在下葬前一天晚上,在殡所,既夕哭是葬前最隆重的一次哭奠。既夕哭中,每一个子孙都要进入堂中单独祭奠一次。如果家中人丁兴旺,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丧礼过程中,还有筮宅、卜日等程序,以准备安葬事宜。筮宅是看阴宅,请人选择墓地葬所。有的会提前修好坟墓,如皇帝一即位,就开始营建陵墓,不再需要死后卜宅。举丧之家都要卜日,选择下葬日期。假如逝者生前没有坟地,就需要筮宅、作墓。

下丧程序和原则

对于普通百姓,需要在两天之内挖好墓室;贵族数月而葬,也与墓葬工程量大有关系。下葬要占卜日期,计算时辰。有的提前确定下葬时间,以外应为准。外应是外部出现的征兆,如把遗体运到墓地后,看见东方有人牵牛而过,便开始下葬。

下葬的前一天,先用灵车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是为迁柩。在古代,普通百姓没有祖庙、祠堂,会把灵柩放在街上,搭灵棚进行祭祀。第二天下葬,先是发引,柩车启行,前往墓地。运输灵柩有车拉和人抬两种方式。有地位的逝者有棺有椁,棺椁多用檀木、楠木、柏木等贵重木料,多用柩车。普通百姓的薄棺常用杉木、桐木、杨木制作,多用人力抬棺前往墓地。

下葬之日有五个程序:一是奠仪,举行大规模的出殡祭奠。然后拆掉灵棚,启程前往墓地。二是送灵,启程时,逝者的好友读祭文、送挽联,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祭奠仪式,类似现在的遗体告别仪式。三是出柩,将灵柩运到坟地。出柩时有时候唱哀歌,汉乐府有《蒿里》《薤露》,就是安葬时的挽歌。

在出柩过程中,路过逝者生前居住过的地方、儿子家门口,或者关系比较近的长辈的居处,一般要停下来,再举行一次简单的哀吊。每停一次,孝子孝孙都要哭祭。四是下棺,灵车到达墓地,举行祭奠后下葬。子女下墓室打扫,放入棺椁后,子女还要下去检视。墓地先掘好墓圹,安葬时在棺材下铺垫石灰、木炭等,以防潮湿和蛇虫。五是封丘,先用石头或石门把墓室封上,然后封墓道,最后封坟丘。

坟丘的大小由逝者的身份、地位决定。古代的陵墓有严格的规制。如唐代规定了官员墓葬的面积,还明确了墓高、墓碑样式、神道尺寸、坟前翁仲规格等。墓丘通常是将墓室挖出来的土堆在坟头,挖得越深,土就越多,封丘越大;挖得浅,封丘就小。人的身份不同,墓的形制便有了差别。

丧礼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事死如事生。丧礼中的祭祀,遵照逝者生前的社会关系来设定,关系越近越要伤悲,关系远些则适度伤感。下葬的陪葬品,也多以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为要。现在民间仍流行给逝者烧纸钱,有的还附上纸制的汽车、房子、钱、麻将等,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的遗留。

二是极尽哀荣。极尽哀荣是对逝者进行隆祀。隆祀是祭祀的规格要提高一级,周朝的侯去世,用高一级的规格安葬。丧礼的哭祭仪式非常繁琐,也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敬重和哀悼。传统的丧礼在大殓之后,要早、中、晚连哭三天,每次都给逝者上馔菜,以示尊重。馔菜有三十六或八十一道菜,其中有菜名叫“山妖海怪”,以面食、蔬菜、肉类做成想象中的山妖海怪的样子,其并非日常所食,只是为了表示祭者的敬重。

在祭祀中,司仪喊初献黄,亚献白,三献爵,也是古语的遗存。这些礼仪实际并非逝者生前所用,而是以更高的礼仪对其进行褒奖。现在我们对逝者的评价,仍以褒扬为主,批评较少,也是极尽哀荣的传统。让晚辈多感念长辈的辛劳,目的是促进家族、宗族和社会的团结。

三是慎终追远。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偶然的,离开这个世界是必然的。如何走好这一生,最后赢得生前身后名?逝者是生者的榜样,祭祀逝者便是勉励生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力有不逮,还可以选择立身。一个人离开世界的那一瞬间,以什么样的角色,给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子女是否教育得好,都可以在葬礼上得以体现。

因此,葬礼不是简单的安葬行为,而是被赋予了教化功能,引导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庄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生。正因为先辈的付出和努力,才使得后人衣食无忧、子孙满堂,安享太平。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一环,对先辈慎终追远,是在教育子女要尊老、敬老、养老。

祭祀之礼

祭礼是安葬完逝者以后举行的祭祀之礼。安葬后的前三天,家人仍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祭祀逝者。每餐饭,尤其是午饭时,亲属要带着饭菜到坟上祭奠,表示对逝者的思念与不舍。之后,家人以七天为一个周期进行祭奠,持续七七四十九天,重要的有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之后,祭奠的频率逐渐下降。由每天去祭奠,变成每周去祭祀,再后来变成每月去祭祀,最后变成每年按时祭祀。三年以后去孝服,将逝者并入祖庙。

祭礼包括虞礼、卒哭、祔祭、小祥、大祥、禫祭等仪式。虞礼是安葬完后回到家中举行的安魂仪式。逝者亲属把牌位或画像抱回来,放在家中正堂上,开始安魂。此后,还要到墓上举行墓祭。祭祀三天,就不再早晚哭祭了。然后祔祭,把逝者牌位放到祠堂之中,置于逝者的父母牌位旁边,标志着逝者开始跟先祖一起享受祭祀。所有人死后都要祔祭,没有后代的逝者,牌位也放入宗庙之中,按时祭祀。

依次举行小祥、大祥和禫祭。小祥是在第十三个月,逝者亲属可以吃菜和果子。古代的孝子,要在父母去世第一年吃糠咽菜、粗茶淡饭,表示对父母的怀念。大祥是第二十五个月,也就是第二年,逝者亲属可以用酱、醋等调味品。

二十七个月之后举行禫祭,逝者家人可以饮酒、去丧服。现代对孝期的计算,一般按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来算。古代重孝的观念,不管官位多高,父母去世都要辞官回家进行丁忧。因此,葬礼、祭礼不是一个简单的祭祀活动,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传统。

古代最常见的祭祀是时祭,即每年在特定时间祭祀先祖。皇帝祭祀宗庙,春祭为礿,夏祭为禘,秋祭为尝,冬祭为烝。民间祭祀先祖之礼经过演化,逐渐集中在四个时间点。清明扫墓,鬼节祭祀,寒衣送衣,年关祭祖。

清明扫墓始于唐代,开元二十年(736),唐玄宗下诏言:“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魏晋南北朝战乱后,许多家族家庙被毁,民间只好去坟前祭祀。唐玄宗正式确定了清明上坟的习俗。夏天祭祀是在鬼节七月十五日,秋冬之际的十月初一烧寒衣。季冬腊八节至除夕,要多次祭祖。这是祭祀先祖的四大时祭。

祭祖仪式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有差异,但基本程序大致相同。祭祀时先上香,然后读祝文,接下来奉饭羹、献祭品,如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和献胙肉。最后献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民间常用的祭祖仪式,多是先上香,后敬献各种各样的祭品,最后祝祷。

中华文化重视先祖祭祀,原因有三。一是思亲。祭祀先祖之前举行斋戒,让身心安静,沐浴更衣,食用素食,通过有仪式感的行为来思念亲人:“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回想亲人的音容笑貌,怀念前辈的丰功伟绩、道德操守。

二是立教。通过祭祀先祖,形成家族的情感认同,强化道德认同。孔子曾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心,最深沉的体验来自于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如果要养成“泛爱众而亲仁”的社会风气,首先要从尊重父母、敬爱长辈开始,让人人在家庭、家族中都能体会到关爱,便能在社会上推而广之。中华文化之所以重视丧葬之礼,就是以此养成人的感恩之心、仁爱之心,使得家庭和睦,父慈子孝。

三是认同。家的认同体现在慈睦有亲,表现为亲情关系;国的认同体现在敬长用命,表现为社会关系。在家庭之中,通过祭祀先祖养成仁慈和睦的道德认同,自然增加亲人之间的亲情。

亲情不断扩大至社会关系,会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和睦。这样,通过祭祀把家族伦理转化为社会伦理,把亲亲秩序转化为尊尊秩序,家与国便完成了伦理上的同构,进而形成了最为广泛的秩序认同。

参考文献:

杜佑:《通典》卷五十二《礼》,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51页。

《礼记正义》卷四十七《祭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311页。

《礼记正义》卷四十七《祭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32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代丧礼仪节有什么内容?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早期镇墓兽研究丨黄莹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的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丧葬习俗[五篇]
中国入殓师的前世今生 | 我说社会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 第A14版:月光城·民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