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火不侵的中国生漆,因太耐用无人问津?老手艺的复兴任重道远!

木质工艺品能保存多久?太湿会受潮变形,太干又会皱缩干裂,木制品还真是个难伺候的东西。

薄薄的油漆耐不住寒暑侵蚀,实木复合板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座上宾,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不禁感叹,还好生活在21世纪,要是在古代怕是连家居都伺候不过来。

古人可不会闲着没事给家具擦油打蜡,他们有着尽职尽责的木制品“保镖”生漆,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七百多件漆器,两千年的岁月并没有在生漆表面留下痕迹,它们依旧光洁如新。

生漆顾名思义就是漆树的汁液,是一种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涂料。我国对于生漆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许慎曾在《说文解字》提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这里的“桼”就是生漆。

在广袤的密林之中,至今还活跃着一群采漆人。漆是大自然与时间的馈赠,采漆人需要先将树皮拨开,露出浅色的内里,对于生漆来说水分是需要摒除的东西,半个月的蒸腾呼吸作用下,切口干燥不见水汽,才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经验丰富的采漆人只需要寥寥几刀,就能切割出完美通道,可实际上简单的动作中却需要大门道。上方刀口微微倾斜,下方切口则要平整光滑,唯有如此生漆才会听话地落在下方容器中。

新鲜流出的漆液是奶白色的,漆树树汁氧化速度很快,须臾之间就会变成浓稠的深棕,刷在木料上则会映衬出几分厚重的红。

为了保证资源的可循环发展,采漆人的刀总是带着几分克制,一个刀口往往只会被切割几次,生漆虽贵重,可漆树更是难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劳动人民从小懂得的道理。

大多数时候一天跋山涉水、爬上爬下,所得的漆料不过半桶。产量低下也是漆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百里千刀一斤七漆”在时间成本与劳动成本的加持下,一斤漆料的批发价格就在300以上。

与油漆那种人造产物不同,生漆是百分百的天然造物。只需要简单地用纱布过滤掉生漆中的杂质,工匠便可以直接将生漆涂抹在木饰面上,从而达到防潮、防火、抗酸、抗碱等功效。

在生漆身上人们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精妙,与大多数天然造物不同,生漆性质十分稳定,高温高湿、强酸强碱都无法突破大漆工艺的阻挡。

一方面,这与生漆的天然特性有关,生漆在氧化后,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油膜,这层油膜就像最尽职尽责的守兵,保卫着内部漆面结构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则与漆器工艺直接相关,在我国传统技艺中,刷漆可不是简简单单刷涂一两遍就可草草了事的糊弄事。

生漆涂抹最讲究均匀,薄薄一层覆盖上去给木料带上几分红棕色,任何风吹与暴晒都可能影响到漆面的品质,所以说刷好之后的木料会统一放到暗房阴干,完全干透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环节。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漆面附着力,减少漆面分层的可能,下一次上漆前需要对整个木料进行轻微打磨,等到木料表面呈现磨砂质感时,再次涂刷漆料,并放到暗室阴干。

漆器工艺最讲究的便是层层的堆叠,这与油漆工艺全然不同,油漆工艺讲究上色或者为材质赋予机理感,生漆更像是艺术品的延伸,或者说生漆本身就是艺术品的主要欣赏部分。

十几二十层的循环往复之中,单薄的漆面也被赋予了厚度。这个时候老手艺人在将生漆熬煮成熟,漆料也从红棕色变为更加厚重的酱油色,熟漆便是最好的封层涂料。

能工巧匠在漆面上直接进行雕刻,漆黑的外皮被一刀刀刨开,露出里面泛红的纹路,红黑掩映下是说不出的精巧。王公贵族更是会在漆面上镶嵌珠宝金器,让原本就贵重的漆器匣子,更能显其尊贵。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刷漆用的刷子也有着大门道,传统化纤毛刷很容易结块变毛糙,在漆器表面形成刷痕。动物毛要么太硬,要么太软,也不是毛刷的最佳选择。老师傅手中扁平的小毛刷往往都是女子长发所制。

一缕长发被封在木料之中,若是毛刷干燥毛糙,可以将两旁的木料削下一部分露出里面未经使用过的新发。

对于老师傅来说,每一把刷子都是相伴一生的伴侣,在细心养护之下,一把长长的发刷可以贯穿手艺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漆工艺已经逐渐在现代生活中失去了土壤,若不是近年来国风盛行,不少年轻人恐怕甚至会认为漆器是日式传统工艺。

漆器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逐渐消失了呢?

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其极高的耐用性有关,漆器确实可以称作是经久耐用的代名,无论是汉代墓葬中穿越千年却依旧鲜艳的漆器装饰,还是老人家里压箱底的嫁妆柜子,都为漆器蒙上了一层历史主义色彩。

它似乎总是与旧时光同行,就像小时候家里的搪瓷盆,父母结婚时的牡丹锦被,可是传统技艺不应该被淹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懂得欣赏漆器的美,她们喜欢厚重而富有光泽感的木叶漆器手镯,喜欢古朴典雅的如意漆器发簪。

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涌向漆器行业,在年轻人的加入下,漆器不再只是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它可以是手镯,是发簪,甚至可以是键盘帽、是手办,流行主义为漆器增添了更多活力。

可是相比于掐丝珐琅、绒花缠花工艺,大漆工艺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又是为何呢?

千言万语化成两个字,过敏。

因为那层坚固漆膜的存在,漆器对于使用者来说相对安全。可对于制造者来说,上漆、熬漆可是一个实打实的苦差事。

轻则瘙痒难忍,让人寝食难安;重则小水泡连成一片,若不幸挠破,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疤痕。经过老师傅常说,只有频繁接触过敏原,才能达到脱敏的最终效果,可那种蚂蚁啃食的瘙痒疼痛还是劝退了很多人。

更神奇的是生漆过敏可能具有滞后性,这就意味着在你刚刚因为没有过敏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生漆可能会一个猛回头,告诉你你还是太天真了。

“对大漆不过敏的人真的是老天爷赏饭吃,不羡慕都不行。更多的从业人员和我一样,都是一次又一次过敏,再一次次抹药,慢慢熬呗,几年时间下去,我就不信我还熬不过过敏。”

这是一位漆艺工作者在社交平台上的留言,有网友询问是什么让他选择了坚持,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他只不过看不上塑料又不喜欢油漆,老祖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从业者的心声,过敏很痛苦,但是传承断绝更加痛苦。老手艺人只能转行做棺木曾经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想将漆器推广到全国范围却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而困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购买一套合心意的大漆饰品,对钱包无疑是一项很大的伤害。

普通百姓在购买产品时,总会下意识在心中对物品成本进行估算,那杆秤决定这件东西是奇货可居还是物美价廉,这是一种十分普遍且合理的潜意识行为,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消费习惯。

可也正是好习惯让消费者很难说服自己为“天价”手工费买单,以普通的檀木手镯为例,60圈口的紫光檀木镯,机器切割成批生产算不上值钱。

个把月的时间成本和劳动成本砸下来,直接导致小木镯成本呈几何形式狂飙,再加上各级经销商的层层加持,商场展柜中的小家伙们,每一个都有着上千的价格。

很多年轻人在了解漆器售价后,也大肆高呼:“对不起,我不配。”

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级政府也给予传统手艺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要带漆器走出困境,系统性的宣传必不可少,只有让消费者们意识到漆器的价值在工不在料,才能真正打开漆器市场。


参考资料

[1]什么是生漆 一分钟让你更了解生漆
[2]走进非遗丨生漆
[3]从湖南西汉王侯及其家族贵族墓出土漆器谈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起源于中国,却被译为“japan”,这个传统工艺如今还有几人识得?
大漆尚幽懷。
了解漆艺,关于大漆你必须知道的10个问题
【盘点老行业之二十五】漆匠
漆器缘何难堪大用?
【鸟友汇】简述大漆使用与大漆鸟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