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澜用《提问》告诉我们:远离尬聊,从讲究的提问开始

无论新闻访谈、商务洽谈、政务沟通,还是朋友交流,最痛苦的莫过于尬聊。所谓话不投机三句多,如果问得莫名其妙,答得云山雾罩,一来二去,就有可能把天给聊死了。

所以,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杨澜的新著《提问》。这期间,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一个词:讲究。

2万多次提问,催生了创纪录的《杨澜访谈录》

一边读《提问》,还突然想起一件事。

若干年前,网上流传过一篇署名为“杨澜”的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当年杨澜在英国时,因为穿着问题,屡次被面试官拒绝,面临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回国的窘境。她的房东又是一个为人十分苛刻、古板的中年女性,对仪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有一天,杨澜洗完头后,随意地坐在床边一边看报纸一边吃面包,见状,房东太太一把夺过杨澜的面包和报纸,大声嚷道:“你这个毫无素质的中国女孩!你滚出我的家!”气得杨澜披散着头发,在睡衣外裹了一件大衣就出了门。

当愤怒的杨澜冲进一家咖啡馆时,侍者以一种奇怪的眼神把她引到一个空座位,对面坐着一位十分讲究的老太太。老太太在一张便笺上写了一行字默不作声地递给她:洗手间在你的左后方拐弯。当杨澜在洗手间收拾完衣装回到座位时,那位老太太已经离开了,桌上留下另一张便笺,上面写着: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由此,杨澜意识到得体的着装打扮十分重要,也从中感觉到了房东太太的良苦用心。更巧的是,在最后一次面试时,杨澜因得体的着装而加分,而录用她的上司居然就是在咖啡馆偶遇的那位老太太。

这篇文章励志还充满戏剧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料,后来有一次与杨澜聊到这篇文章,她很诧异地反问:“你也相信这是我写的?我怎么可能穿着睡衣就出门呢?”

这下尴尬了,原来这是一篇假借杨澜之名的鸡汤文呢!

是啊,一向讲究的杨澜怎么会如此潦草地对付自己呢?

杨澜的讲究不只体现于日常生活,更体现在她一以贯之的事业,《提问》就是一个最新的佐证。

作为一档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创下了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多项纪录:

——持续时间最长。从诞生之日算起,已坚持了22年,而且肯定还会延续下去;

——受访者最多。1000多位世界各地的精英人士成为访谈嘉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领域;

——杨澜因此成为提问最多的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据她自己估算,凭借这档节目她提出的问题不下2万个。

前无古人的纪录的背后,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讲究,也才了故事性、趣味性、操作性、理论性俱佳的《提问》。

提问,是个技术活,就看你的手艺精不精

对传媒从业人员和传媒专业大学生而言,《提问》是一本鲜活的专业教科书。

对所有与传媒无关的读者来说,《提问》是一部提升认知与沟通能力的秘笈。

30年的传媒生涯,让杨澜获得了一个职业感悟:“提问是一门手艺。”

手艺有粗糙、精湛之分,而杨澜的手艺无疑属于后者。

《提问》中,她把提问细分为场景化提问、共情式提问、假设式提问、转场式提问、阐述式提问、质疑式提问、婉语式提问、结语式提问。

有这八种提问之法垫底,相信再难缠的访谈对象也能搞掂,再难谈的话题也能迎刃而解。

比如,和王光美谈文革,和巩俐谈张艺谋、和贝聿铭谈香山饭店、和克林顿谈莱温斯基、和赖斯谈伊拉克核武,这些敏感话题对被访者而言都属软肋或禁忌,不可触摸,而杨澜能让当事人解除自我防护,敞开心扉,就在于提问之术很精湛很讲究。

相反,我们见过太多的记者在采访现场“翻车”的事故,究其原因,就在于记者不讲究。平常知识储备不足,事先案头工作粗糙,采访过程中应变能力欠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极有可能引发“车祸”,甚至是十分惨烈的“车祸”。

高端访谈,实际上是访谈双方的一场有趣的智力游戏,既相互信赖又涌动着一股彼此角力的暗流,既各自锋芒毕露又夹杂着一丝惺惺相惜,而这一切,主导权更多地取决于访谈者。

比如,杨澜曾经两次访谈金庸先生,第一次访谈时,“金大侠”居然固执地“抢”走了她手中的采访提纲,而且在认真看完后,还不忘给出一个评语:“提纲写得不错。”经历了这一次“不公平待遇”,时隔八年,在第二次访谈时,杨澜便学乖了,她把采访提纲变成了腹稿,“金大侠”看着两手空空的杨澜,这下没招了……

所以,杨澜深有感触地说:“对话是一种交流和碰撞,当我们在审视对方时,对方也在审视我们。”这话不仅对传媒人是经验之谈,而且对职场人也是金玉良言。

手艺高超,除了天赋,还得益于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每期访谈,《杨澜访谈录》呈现给观众的内容只有30分钟,但为了这30分钟,杨澜和她的团队却要付出N个30分钟。仅以她个人而言,每次专访前,杨澜都要阅读10万至20万字的书籍和资料,以期对受访者及其所在的专业领域有基本的了解。长此以往,她读过的书籍积累起来竟有千本之多。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这般讲究的案头工作,想不成功都难呢!因为,杨澜有切身体会:“看一本书并不保证能够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可以让我避免了十个愚蠢的问题。”

“我问故我在”,杨澜的“提问人生”忒讲究

30年的传媒生涯,杨澜获得的另一个感悟是:“提问是一种人生态度。”

掩卷细想,杨澜是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写作《提问》的。

我粗略作了一个统计,《提问》不仅以《杨澜访谈录》中的精彩故事为例,还引用了包括拉里·金、迈克·华莱士、法拉奇、芭芭拉·沃尔特斯、杰克·哈特、赵忠祥、敬一丹、宗毓华、白岩松等在内的20多位世界知名记者和主持人的访谈经历和经验;同时,为了佐证自己所言不虚,《提问》引用的各种学术著作、畅销书超过了50本,涉及新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如此讲究的治学之道,让《提问》的教科书成色十足,也让她的提问人生更富有质感。

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杨澜断言: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当人工智能技术在记忆、计算、博弈、预测等诸多领域超越人类,当人类越来越多的把决策权交给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杨澜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机器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

我理解,杨澜所说的“饭碗”,不仅仅是主持人赖于生存的麦克风,更在于当机器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比人类更聪明地回答、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不会代替人类不停地深入地提出问题,从而剥夺了人类的思考力、提问力、沟通力。

细思极恐,如果此事成真,世界的主宰到底是人类还是机器?

虽然“杨澜之问”尚无明确答案,但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严峻挑战。不过,杨澜给了我们信心,她自信地表示,如果果真创造出一个善于提问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她很愿意跟它比赛一下,因为,“我问故我在。问,就是人类探究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能的核心。”

总之,在杨澜看来,提问是人类特有的却又被严重低估的一个基本能力。那么,对每一位个体而言,学会有效提问,则是强基固本之策,这大概就是《提问》所具有的阅读价值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频·访谈)杨澜访谈录
《杨澜访谈录》20130915 专访韩美林 大美之情
杨澜:这是喊出“我认为”的时代 | 人物周刊 | 阅读时间
杨澜访谈录 2014
杨澜访谈录
为什么会提问的职场人,总在分水岭的上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