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为何清朝男人的头发越来越多? 原来汉人一直在做这种打扮!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在今天,如果说起清朝男人的发型和服装,那可以说是老幼皆知,无人不晓了。多赖一部部的清代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清代男子那独特的阴阳头和辫子发型,以及长袍马褂、瓜皮帽的服装造型早已深入人心,成了一个大家都深信不疑的历史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清朝男人真的都是留这种发型吗?真的都是穿这种衣服吗?经过一番深入史料的研究,笔者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被影视剧骗了!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者是满洲人,满洲人具有和中原汉人完全不同的发型,所穿的服装也和汉人的服装有所不同。在清兵入关之后,满洲统治者为了令汉人屈服,遂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汉人也要跟满洲人一样,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一小部分头发,并结成发辫,形成所谓“金钱鼠尾”的发型。凡是不肯剃发,或者剃发太少,留发太多的都要处死。同时,又要求汉人要全面更换满洲式的服装,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的法令,破坏了汉人的传统文化,激化了民族矛盾,因此招致了汉人的激烈反抗,并由此使得清朝刚刚夺取的江山变得十分不稳。整个顺治一朝,清廷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却始终未能把剃发易服真正实行下去,大量汉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汉人,依旧保持着明代的发型和服装。到了康熙亲政以后,他认识到,用暴力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对稳固政权是不利的,尤其不利于让汉人认可清朝的统治。他说:“朕意以为俗尚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于是,从康熙时代开始,清廷不再用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对汉人民间的发型和穿着,也不再进行强制性的干涉,而改为了潜移默化、顺其自然的温和手段。结果,在康熙时代,汉人传统的发型和明代的服装又出现了全面的回潮。在康熙年间宫廷画师焦秉贞所作的《康熙耕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所绘的康熙年间的乡村男子,依旧挽着传统的发髻,穿着明代的服装。有的几乎没有剃发的痕迹,有的则在前额有剃发的痕迹,但即使是剃过发的人,剃发的部分也要比清初规定的标准少得多,绝大部分头发仍然保留着。

(焦秉贞作《康熙耕织图》中的乡村男子形象,明显可见发型全是传统的发髻造型,前额有剃发痕迹,但剃得不多,衣服则基本全是明代服装样式。)

乡村是这样,城市里也是这样。随着清廷不再以暴力推行剃发易服,城市居民的发型和服装也开始全面向传统回潮。虽然朝廷的官员必须要按照统治者的要求,严格地剃发易服,但是对于没有官职的普通城市平民,乃至普通儒生来说,发型和服装已不被严格要求。于是在街市之间,就出现了穿着满汉服装、留着辫子和挽着发髻的人群并行不悖的有趣画面。

(康熙年间的一幅廪生的集体肖像画,画中人的穿着十分有趣,有的穿着标准的清代官服,有的则是标准的明代儒生打扮,还有的则是满汉混搭风,穿汉式长袍而戴满式官帽。)

这样一种满汉并行的局面,并没有随着康熙帝的去世而宣告结束,而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到了乾隆年间,不但大量汉人依旧挽着传统的发髻,而且明代样式的汉人服装出现了向旗装“逆袭”的局面。不但旗人妇女们开始模仿汉人女装,旗人男子也开始流行穿汉人服装以附庸风雅。有趣的是,面对这种状况,乾隆皇帝一边严令旗人男女不得模仿汉人穿着打扮,一边自己却又躲在深宫里,学汉人的样子挽起发髻、穿着汉人服装,让画师为自己画像。在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徐扬所作的《姑苏繁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繁华的苏州城里,穿着满洲式样衣帽、留着辫子的人物和挽着发髻、穿着明代式样服饰的人物在街市上并行不悖,一派和谐的景象。

(徐扬所作《姑苏繁华图》局部,图中红圈中的人物发型基本都是发髻造型,并没有留辫子)

(徐扬所作《姑苏繁华图》局部,图中红圈中的人物衣着显然都是明代样式,和旁边穿满式官服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乾隆之际的这股汉装“逆袭”的风潮,一直到乾隆末期才基本结束。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民族与文化的融合已经到了较深的地步,两个民族的服装逐渐靠拢,汉人发型也逐渐变成了以辫发为主。但是,一直到清末,仍有不少汉人知识分子以穿传统的明代样式的衣冠(当时称为“古装”)来显示自己的“儒门正宗”的地位。这其中有很多人是清朝的官员,在职时穿着清朝的官服,退休以后就换上所谓“古装”,以显示在职时忠于朝廷,退休以后忠于儒门的传统。

(晚清高级武官郑之材的两幅画像,右边为官服像,左边为退休以后的“古装”像。)

鲁迅在清末于绍兴中学任教时,就曾和一个名叫夏震武的守旧的清朝官员发生过激烈冲突。此人在正式场合一般穿清朝官服,而平时则将头发在头上挽成发髻,身穿“古装”,以儒家思想卫道士的形象自居。日后鲁迅在《阿Q正传》里描写的赵老太爷父子听说了革命党起事之后,忙着将头发挽成发髻以示“革命”的可笑形象,大概就跟这位夏大人有点渊源吧!

(电影《阿Q正传》里的赵秀才挽起发髻的形象,这可能也就是清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汉人的普遍发型。)

总而言之,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都被影视剧里的清朝男人们的形象骗了。至少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时代,大部分汉族男人们的形象并不是拖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的形象。明代衣冠依然流行,挽起发髻依然是主流,虽然有剃发,但头发也留得相当多——这大概就是清初的近乎光头的发型演变成清末的阴阳头发型的根本原因吧?

但愿各位影视剧制作者们也能认真一回,,让我们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到真实的清代男人的形象吧!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宋毅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songyiwa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清辫子三百年简史,留不留辫子是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2006年,石景山出土的龙袍干尸到底是谁,有什么根据呢?
梳汉人发髻、身穿龙袍,在康熙年间下葬的黄拙吾,究竟是谁?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满清入关后男子必须留辫,但洗头频率却没规定,实情让人难以接受
大论:汉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