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频:明朝“先进”的内阁制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吗?


这个问题,在《明朝那些事儿》大火之后,还真有不少人问过三解,所谓先进,在于有“廷推”制度,即高级文官推举内阁人选,最后由皇帝圈定,不经“廷推”而任命的大学士,往往会因为程序不具备而受到舆论责难,以至于主动推辞不受。

看起来,确实挺有“民主”范儿的,那么,到底有没有可能如某些网文作者所说,明朝国祚永延,最终走向君主立宪的新路呢?

我们直接进入今天的答题环节:

明朝“先进”的内阁制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吗?

REC20171122212559.mp3

29:56

来自刘三解

▲点击收听音频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权力”的制度来源。

历朝历代,相权最盛的时代,莫过于西汉初年,三公高官,全部是功臣列侯担任,丞相开府,总领一切政务,皇帝的皇权对行政的干预,只限于在一个顶级功臣列侯的圈子里更换人选,也就是免职。

这个权力,直到汉武帝时代,才通过不断地掺沙子、扔石头,重用外戚、设置大将军、大司马,逐步平衡、侵夺,最终拿回刘氏皇帝的手中。

这是一种形态,就是最高既得利益集团和皇族的结盟,互相制约决定了关系。

另外一种形态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士族体系,这些士族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小圈子的舆论和人才供应,对皇帝的权力形成制约,但是皇帝作为最大的“势族”,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可以任命自己中意的“圈外人”担任宰相,也就是“群相制”,不再是独相了。

“群相”仍是相,比如门下省就有封驳诏书的职权,台谏官也会对皇帝的行为进行道德规劝和约束,用风评、舆论来限制皇帝。当然,皇帝的如果不在乎这些,他们也有足够的力量来“硬来”,比如武则天之后不断加强的“翰林学士”等制度,就是独立于原本的台省官员体系的建构。

到了唐朝,皇权的这种扩张非常明显,无论是从上述的文治绕过台省,还是在军事力量上,皇帝直接控制的北衙禁军的扩张,直到中晚唐,内廷宦官把持的枢密院权势甚至压倒了南衙的宰相们。

这种形态,其实是分庭抗礼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等到了宋朝,确切地说是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宋代皇帝完全是依赖文臣行政,宰相对于皇帝的指令,完全可以通过程序让他无法执行,皇帝也没有别的渠道来行使他的权力。

这种形态是依赖,文臣是主导皇帝的。

说回明朝内阁,最早是作为低品的皇帝秘书存在的,他们在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宰相之后,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政务大秘和顾问。

这个职责,后来又做出了切割,即顾问业务(即提交解决方案的任务)划分给了内阁,大秘的文书业务,交给了司礼监(即决策态度拟定)。

内阁对于明朝的政治体系而言,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而只是文臣和皇帝之间的一条纽带,准确地讲,是“替”皇帝决策,如果皇帝想拿回来决策权力,自然就没法“替”了。

所以,明朝一代,内阁首辅的权力就像橡皮筋,皇帝强势,首辅就弱,皇帝弱势,首辅就“替”的多,但是哪怕是强势首辅如张居正,“代行”君权的方式也不是制度化的公文,而是通过在地方广泛布置“私人”,形成一个个人关系网,才能把他的意志真正贯彻下去,如果没有这些自己人,他的政令一样不出北京城。

至于说发展下去会不会变成君主立宪制,其实就是一个虚妄的想象,对于明朝皇帝理论上无限的权力来说,除非每一代君主都是“冲龄即位”,延续个百十来年,权力就基本移交给内阁了,因为上上下下都习惯了。

但是别忘了,明朝除了文官之外,还有勋贵、还有厂卫,这些都是皇权给自己开好的后门,一旦有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出现,比如崇祯,文官的传统权力,不过就是海边的沙塔,一个浪头就拍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内阁制绝对不是君主立宪的雏形 别再有这种想法了
内阁制建立后,明朝为什么不会像西方一样实行君主立宪制?
每日一解:明朝内阁制
[转载]张居正的救国术:唤醒休眠两百年的丞相制
明朝的政治架构是权力的分散和制衡,内阁若欲掌权必须有太监支持
明后期文官权势滔天,曾与文官制衡的武将勋贵,是如何被击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