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说弱国无外交?看看东周末代天子如何空手套白狼(3)

一、秦攻韩,楚救韩,想要攻打周

(周赧王)八年,秦攻宜阳,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为王计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绝於秦,必入於郢矣。”

——《史记·周本纪》

1、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

秦国攻打韩国,楚国派兵救韩,楚国以周国会帮助秦国为由,要攻打周国。周国真的是很冤枉,啥都没做,只是因为是秦的盟友而被猜疑,甚至可能招来灭国之灾。说白了就是自身实力太弱,别人想怎样就怎样咯。

2、周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能力,它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1)象征王权的九鼎,虽然周朝没有实力持有,但毕竟是名义的共主,九鼎放在周国没事,但任何一个诸侯国想要据为己有,其他诸侯都不会答应;

(2)周国虽然弱小,但也还是有一点实力的,这点实力不足以对抗任何一个诸侯国,但他可以选择依附于周边的任一强国,一加一减,强国之间的势力格局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如两个大股东,股权都是49%,剩下2%的小股东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

象征王权的九鼎

3、苏代正是利用了后者,以瓦解秦周联盟的利害关系来说服楚王,从而使周国转危为安,避免了楚军的征伐。

二、秦王召见西周君,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阳?周君将以为辞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史记·周本纪》

1、如果去拜见秦王,难保不会被秦王扣留,要求周割让土地,楚怀王的事件可能重新上演。

2、如果不去拜见秦王,那就是不臣服咯,可能会引来秦国的攻打,招致灭国之灾。

3、不能去,但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借助韩国的力量,让韩国派兵驻守南阳,然后周以保卫国家安全为由,拒绝秦王召见的要求。

三、东西周内乱,西周引入外援韩国,东周如何解套?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史记·周本纪》

1、周国都这么衰弱了,还在内斗,也是醉了。

2、西周引入外援韩国共同对付东周,但毕竟是外援,不是自身实力,更多的是利益关系,对手可以比你开出更高的价格,外援变成了最大的外部威胁。

3、东周以利害关系说服韩国,使韩国利益最大化。

救援的时间点很重要。韩国是直接帮西周打东周,胜利后瓜分东周呢?还是假装答应协助西周攻打东周,坚定西周的信心,等东周和西周两虎相斗,一死一伤的时候,杀掉受伤的老虎,一举兼并东西周呢?

人心险恶,只有利害关系,没有最大的利益,只有更大的利益。

四、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向东周索要粮草和兵器,给还是不给呢?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徵甲与粟於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韩毋徵甲与粟於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国乃徵甲与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徵甲与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史记·周本纪》

给了自身利益受损,不给了又怕得罪韩国,怕韩国在雍氏之战后报复东周,虽然背后有老大秦国,但秦国也不是白帮忙的,一样是要钱要地的,甚至比韩国更加贪婪。高手就是高手,不但转危为安,还要转危为机,从中捞取好处。

1、转危为安:

事实行为会暴露出相应的信息,而信息就是核心的生产要素。楚国包围了韩国的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韩国向东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韩国自己也已经疲备了,相对韩国来说,楚国国力雄厚,韩国显示出疲态,只会招来楚国更加猛烈的进攻。

结果:韩国不敢向东周索要粮草和兵器。

现在所谓的大数据更多的是原始数据收集,而原始数据是没有价值的,需要分析之后加以利用,才能够产生效用。

2、转危为机:周国用“秦国对周国的态度和周国的选择”为筹码,要求韩国割让土地,从而获得周国的支持。

(1)韩国割让土地给周国,秦国就会与周国断绝关系。

(2)周国实力太弱,在战国末期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要依附强国。地缘关系,周国不亲附秦国,就会亲附韩国,从而使韩国的利益最大化。

(3)这个玩的很巧妙,韩国与楚国为敌,如果周国对秦国忠诚,秦国也可能趁火打劫攻打韩国,韩国需要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势力集团。

3、结果:韩国割让土地给周国。

五、周国主动使坏,离间秦国君臣,削弱秦国实力。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史记·周本纪》

养由基善射

1、这个纯粹是使坏来的,让秦国的君臣不一心,废了秦国的“战神”,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

2、对白起来说,功劳太大,再建功立业也是锦上添花,但如果失败,则可能晚节不保。周国的游说可谓直接白起要害,也为白起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

3、有个细节留意,在游说白起这个秦国的高级将领的时候,用的是射箭这样的军事技能,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讲的,故事非常简单,但主题非常明确,用白起熟悉的话语讲出来,很容易被接受。

六、秦攻打周,周如何解围?

秦攻周,而周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於齐。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 ——《史记·周本纪》

1、主动示弱:周国实力很弱,即使灭了周国,秦国也得不到太多的好处。

2、分析负面影响

(1)名誉受损:虽然周国实力衰弱,不被重视,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共主,攻打周国会给秦国造成的不好的国际影响。

(2)实际利益受损: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对抗秦国。

3、聪明的人总能挖掘出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价值。

七、损害三晋的利益来讨好秦国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史记·周本纪》

1、周国这相国也太没用了,亡国的相国啊。受命代表周国出使秦国,居然因为担心被秦国慢待而半途返回。

2、想要被人尊重,要么能够为他人提供价值,要么有被利用的价值。

八、举国投降,以保存祭祀和百姓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狐。後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史记·周本纪》

秦庄襄王嬴楚灭风周

1、弱小的国家,想要存活下去,就得依附强国,但站错了队。其实这个时候,周国灭亡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灭亡之前选择了反抗,有勇。

2、关键时刻,举国投降。其实这也是个明智的选择,为百姓做最后的考虑,避免战火的荼毒,有仁。也保存了周国的祭祀。周朝以行德政开始,最后以行德政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历史的趋势:周朝灭亡,秦国得到了王权的象征——九鼎,历史即将进入秦朝一统的时代。

点评

不管是蝴蝶效应,还是其他什么说法,很多事情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放飞你的思想,大胆假设,仔细论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东周末年的各国利益博弈堪比好莱坞精彩大戏,是不是?欢迎友友们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本号特点:英雄权谋+厚黑历史+现代商业

欢迎友友们关注、互动及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作者撤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本纪(八)
周赧王
25周赧王姬延(东周第25任君主,前315-前256年在位)
秦灭周
夹缝中求生的周赧王,虽然过的窝囊,但让周王室又延续了五十九年
游说形式解读之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