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的藩王制度这么坑,为什么官员和皇帝都不敢触碰这项制度呢?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养育宗室的制度,明朝在这方面达到了顶峰。用明朝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所以,往往明朝的宗室制度,也被戏谑为国营养猪。

明朝分封藩王属于元朝分封的延续,历史上元朝曾经把部分宗室分封到边疆,给与其一定的兵权以及行政权,使其代替朝廷镇守边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延续了这条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让朱家的子孙能够守卫边境。因为古代没有电报没有无线电,行政效率能有多低毋庸讳言,所以不管是成吉思汗还是朱元璋都采取分封制,目的是在边疆扶植一个小汗国解决行政效率低的问题。

但是,从建文朝开始,得益于朱元璋几乎搞死了功臣派系,知识分子随着传统知识分子逐渐掌握话语权,明朝又开始削藩。虽然建文皇帝被燕逆推翻,但是朱棣又捡起了建文皇帝削藩的政策。藩王的兵权、行政权被剥夺,不许同勋贵联姻、禁止藩王离开封地等等。

但是为了弥补削藩给藩王造成的损失,所以明朝对宗室基本都给了大量的经济利益,每个宗室从出生到死亡都由朝廷养着,而且每个藩王都有大量的田庄作为食邑。这就让这些宗室藩王们大量造人,毕竟每生一个孩子就可以从朝廷要钱;而赏赐王庄又等于加剧了土地兼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不完全统计,明朝一个大点的藩王就有三四万顷土地的食邑,甚至还有本省的地不够圈,跑外省圈地的。明末成都平原70%的耕地被王府圈占,天启年间《新修成都府志》中也感慨:天潢派衍,腴田膏土,尽是王庄, 贫民或为彼佃户,以偿租佣。此亦天府中之最可悯者!

比如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有潞王、福王、周王、赵王、唐王、伊王、郑王、崇王和徽王等九位宗室藩王。这些大宝贝们的庄田,约占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还多,约是全国的百分之一。这些粗略的统计,还仅仅是九个亲王的庄田,不包括其他较小的宗室。虽然可能还没达到总数的一半,但已经非常触目惊心了。

有学者根据《明实录》中田土赏赐记载不完全统计,湖广地区藩王田土数目约占万历六年湖广田土总额的二十分之一。湖广二十个藩王之中,除了几个无子国除的藩王外,其余像楚、辽、岷这几个大藩王的庄田数量虽然不详,但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可见土地兼并之严重,也可以想象到明朝社会矛盾是多么尖锐。

而且保养宗室还要耗费大量财政。仅仅是在嘉靖三十二年,天下岁供京师禄米是400万石,却需要承担各处禄米总计853万石。万历初年的全国财政支出约是1854万两,其中用于宗藩禄粮的就有552万两左右,占比29.76%。

这什么概念呢?万历三十五年,刑科左给事中曹于汴的奏疏中透露了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情况:宁夏之役费饷金200万,东倭之役780余万,播州之役亦费300余万。也就是说,这些宗藩禄米如果都用作军费,可以让明朝再打一次宁夏之役、一次播州之役。万历四十八年为辽东战事加派田赋520万两,宗藩禄米也相当于这一年的辽饷份额。如果没有庞大的宗室寄生虫,何至于辽东战事无钱可用?

徯我后,后来其苏

毫不客气的说,明朝的宗室们已经成为地方上的祸害,吸血的寄生虫。正所谓出来混早晚要还,明末农民大起义,大量的宗室被不堪压迫的百姓杀戮。而清朝入关后,又处决了明朝宗室几乎全部的近支以及造过反的远支,而他们所遗留的王庄,也被康熙用来安置流民,缓解社会矛盾。


对于封建皇权来说几个藩王算什么,充其量也只是臣子,没有什么不敢碰的。

朱允炆(建文帝)上台后就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协助下实行削藩,而以藩王身份靖难成功的朱棣(永乐帝)坐上皇位后也实行削藩,后续的明朝君主对于绝嗣的藩王(如徽王)或触犯律法的藩王(如辽王)实行除爵除国,不再实行过继宗亲以承王爵的制度了。

尤其是儒家道德体系经过“仁宣之治”已经建立起来了,文人开始再次登上舞台,文治的理念再一次实现,所以藩王制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敢不敢碰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碰的问题!

站在明朝皇帝的角度,这些藩王和皇室(朱棣一脉)虽然血亲已经疏远,但毕竟都是老朱的直系后代,血液里还流畅着老朱的基因,多少还是要给一点脸面的;皇室没有近邻也不需要近邻,而远亲再怎么说也是亲,所以只要藩王不出格,保留他们的王爵享受荣华富贵有什么不可呢!

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为什么敢谋反?因为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洪武帝子孙,但他出格了,所以谋反失败后只能被削系,从此世间再也没有了宁藩。

那么,明朝建立后分封藩王的意图是什么呢?这还是嫡长子制度影响的!

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虽然身起微末,但这样的传统反而是他最看重的。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那么其他儿子也不能赶出皇宫和自己年轻时候一样去流浪,去做乞丐吧!

何况明朝建立初期,局势还不是稳定,所以分封诸子到各地为王,并保留一定的王府卫队,这样有利于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继位的朱允炆却看到了皇权有旁落的危险,才会削藩!

朱棣作为藩王自然不服,一怒之下靖难成功,但为了防止再有类似的事情在自己的后世子孙中发生,面对自己的兄弟们,以保留爵位、废除军队的策略削弱藩王势力,加强皇室权威!

当然,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也是很大的!

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藩王不一样(朱棣上台后制定的策略),虽然采取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没有地方行政、经济大权,也不允许进入士农工商抢夺资源,所有的收入和开销只能是朝廷赐予的土地和赏赐,所以藩王能做的就是在家混吃、等死、生孩子。

这也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皇室血脉)被清廷抓住后,按理说永历帝朱由榔(皇室脉系)应该继续扛起大旗的,但隆武、绍武、鲁王等明朝宗系政权(非皇族一脉,都是王族)以为都是朱家子孙,并不愿意接受永历的旗号,尤其是绍武政权还和永历争夺正统之位,只能被清军各个击破!


明朝的藩王制度开辟之初,是为了巩固帝国的防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基于他自己的观念,他认为自己的儿子肯定要比外人靠得住,所以想到了让儿子替自己守江山的办法。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与汉朝和西晋的分封制度相似,但区别亦不小。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朝的藩王不掌握地方的行政权,而仅仅享有军事指挥权,甚至在藩王府邸所在地,都有朝廷的军事力量和武装治安力量,可见,朱元璋对于西汉,西晋时期分封制的经验教训,还是有所借鉴的。


即便如此,藩王的卫队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北方边境驻守的藩王,其卫队(即亲兵)之数量达到十余万,与此同时,因为这些军队长期与北方的蒙古作战,所以其战斗力也不是内陆军队能够匹敌的。总而言之,藩王的存在,始终是对皇权的一大威胁。因此,朱元璋一去世,他的继承者——皇太孙朱允炆便开始削藩,对自己的叔叔们动手。朱允炆暴力的,不当的削藩,也直接导致了朱棣起兵造反,朱标一从此失势。

继任的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以藩王造反而登上皇位,藩王的能量,他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在当上皇帝之后,继续朱允炆的削藩大业。他削藩的手段,并不如朱允炆那么暴力,他仅仅是削去藩王的卫队,而保留王爵。因此,朱棣最终顺利除掉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


明朝的藩王,其嫡长子具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其余诸子皆为郡王;郡王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其余儿子降一级爵位,一直有十个等级;此外,每一位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儿子,也都被封为亲王。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家的王爷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王爷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呆在封地,不得随意离开,也不允许其从事商业活动,且生活费用由朝廷拨款,可以说是无忧无虑。

藩王的逐渐增多,也造成了明朝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有的藩王在封地内大量兼并土地,造成自耕农数量减少,其或沦为流民,或成为佃农,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秩序,都是不小的冲击。

明朝历代皇帝之所以不去改革这项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朱元璋的祖训。朱元璋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对于家族这一方面是非常看重的,他自己编的《皇明祖训》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已经做出了非常仔细的规划,甚至连每一系的字辈都提前规划好了。所以,朱元璋这种不让子孙后代受罪的思想,转化为了藩王制这样一种制度设计,自然不是其他皇帝可以更改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关“华夏正统性”的问题。明朝从蒙古元政权手中接过统治权力,其极力想通过说明“华夏正统性”来增强政权内部的凝聚力,所以朱元璋在拥有天下后,非常注重“汉元素”,即使当时的明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被蒙古影响二朱元璋却不自知。对于“亲亲尊尊”,分封宗法这类出自周礼的原则,非常重视。明朝历代君主在朱元璋的影响下也都默认了藩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则是处于血缘关系的考虑。毕竟藩王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只要不去威胁皇权,那么给他们一点好处也是没什么影响的。这种思想的本质就是家天下——天下都是老朱家的,自然,老朱家的所有子孙都能享受掌握权力带来的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因为已经是推恩令的升级版
明末底层宗室的生活究竟有多惨,朝廷不发粮食他们就得饿死
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明代宗藩制度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怎么办呢?看完就明白了
揭秘:明清时期皇室的嫡次子比庶长子地位更高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