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术国号失传的真实原因—“代汉者当涂高”契合度最高理论完整版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十五)《仲氏疑云》

文:小A斯蒂芬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产生过相同的疑问,就是袁术到底称没称过帝呢?假如他的确称过帝,那么他所建立的国家或者国号又是什么呢?

袁术

其实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是有许多人都非法称过帝的,比如《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下邳阙宣自称天子” 这可以看出是明确称帝的。再比如《三国志孙坚传》中记载“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这也可以肯定是称过帝的。可是在整个《三国志》中从没有说过袁术称帝,只是说他“僭号”。 即便是在曹操的传记当中也只是说袁术是“欲”称帝于淮南,而不是实际称帝。在《十二月己亥令》中,曹操更是亲口说到“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曹操

虽然曹操的这段话存在着许多的疑点,比如“曹公尚在,未可也”这段话,很明显是以袁术的口吻说出来的,但是以袁术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使用“曹公”这样的尊称的,最多也就是称呼他为曹孟德。另外这段话中说袁术将自己宫殿的大门命名为“建号门”,这里的建号肯定是在指代建立国号。那么袁术既然连国号都有了,难道不是代表他已经称帝了吗!

所以这段记载本身就有着诸多的矛盾。

但是按着常理来说,袁术如果真称过帝《魏书》不会隐瞒,因为没有必要,更何况这么好的一个诋毁政敌的机会,曹魏还不大书特书的添油加醋吗!

问题正是出在这里,曹魏的这种隐瞒行为是出于袁术没有称帝的事实,还是另有隐情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袁术到底称没称过帝。

在我们普通读者的认知里,袁术称帝是可以肯定的事实。这虽然主要是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普及,但是根源却在于《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的观点。

据《资治通鉴》建安二年条目记载:“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在这段记载当中,首先肯定了袁术在寿春称帝,并且设立淮南尹以及公卿百官,还举行了盛大的祈福祭祀活动。表面上看的确是一派帝王之象。但是每次读到这里总是感觉像是少了点什么,就是袁术既然都称帝了,是不是应该正式公布一下自己所建立的国家的国号或者是年号。可是在这里袁术称帝以后不但没有公布国号或者是年号,还出现了非常古怪极为别扭的四个字“自称仲家”。也就是说袁术自己说自己是“仲家”。

什么是“仲家”呢?由于“仲”这个字具有排名第二的含义,所以字面理解“仲家”就是“第二家”的意思。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网上对于“仲家”二字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仲家”就是袁术的国号,由于当时的汉朝依然存在,所以袁术虽然称帝了但是并不自信,因此就管自己的政权叫做第二国家。有的网友还把“仲家”和东汉初年割据西蜀的公孙述所建立的“成家”政权相提并论。但是“成家”的“成”字是取自成都的“成”字,这符合当时国号以地理位置为名的习惯,而“仲家”的“仲”字却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地名。更何况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会以一个带有自贬性质的称呼来命名的,这不符合现实。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仲家”是袁术的年号。但是自汉武帝刘彻始创年号以来,皇帝取年号多是具有纪念重大事件发生的内涵,而“仲家”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含义。所以我个人判断“仲家”也不可能是年号。

那么既然“仲家”不是国号也不是年号,它到底是什么呢?

个人感觉答案其实就在这段记载中“自称仲家”的“自称”二字上面。《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记载最初应该是来源于《后汉书袁术传》。据袁术传记载“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如果将这段话对比本文开头我引用的两个正式称过帝的人下邳阙宣和会稽许昌的记载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阙宣直接自称的是天子,而许昌自称的则是阳明皇帝。可以肯定一点,这两个人既然自称了天子和皇帝,也就算是正式称帝了,所以也一定建立了自己的国号。只不过由于这两股势力影响力不够,才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可是袁术呢,同样的都是自称,袁术却既没有称天子,也没有称皇帝,而是不伦不类的自称“仲家”。这显然是没有底气的一种做法,从这一点可以反向证明出当时的袁术并没有称帝,而只是进行了僭号。

经常看宫廷影视剧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古代的皇帝或者诸侯以及位高权重的王侯将相们,在与下属对话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个比较正式的自称,比如朕、孤、寡人等等。个人猜测袁术在这里所自称的“仲家”很可能与这些称呼相类似,是属于袁术独创的一种特殊的自我称谓。

那么袁术为什么自称仲家呢?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时的天下毕竟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天下,而汉室宗亲的刘姓自然就是天下第一家的“伯家”,这也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的事实。而袁术要想得到这些士人阶级的支持也就必须承认这一点,即便是他最终僭号称帝成功,也只能是以“仲家”自称。

第二种可能是与袁氏家族内部的权力分化有关。袁术僭号自称仲家的这种说法在《典略》的记载里有着一个更为特别不太用一样的版本,原文是这样:“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这段记载中袁术建号的“仲氏”与《后汉书》中的“仲家”虽然是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应该还是同出一源。

我们今天一般理解姓氏这个词,是属于一个整体词汇,含义作用也比较接近。但是在古代,姓是姓,氏是氏,是不能混用的。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夏商周时期,一般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姓用来区别婚姻,而氏则用来区别贵贱。

在这里,袁术自称的仲氏,可能是有与袁绍所代表的袁氏家族激进派进行区分的意义。袁绍就是袁术心目中的“伯家”或者“伯氏”,而他自己则是“仲家”或者是“仲氏”。也就是说袁术认为当时的袁氏家族已经被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袁姓氏族。

袁绍袁术

个人猜测,袁氏家族内部在阳城争夺战期间可能是有过一场针对袁绍与袁术利益划分的和谈或者叫做调解。其结果大概是以兖州豫州为分界线,将袁绍的势力范围限定在了北方五个州青冀幽并兖,而袁术的势力范围则被限定在了南方五个州荆益扬徐豫。这也是袁术一再的避免向北扩展地盘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我们在看袁术与袁绍这两兄弟交恶的整个过程中会发现,他们虽然有着诸多的矛盾,但是对于维护袁氏家族整体利益的时候,是从来就没有过分歧的,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会在以后具体来讲。

通过以上的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袁术实际上在建安二年的时候依然没有称帝,只不过是进行了进一步的僭号而以。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在《三国志袁术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袁术)将归帝号於绍,欲至青州从袁谭”这是发生在建安四年日渐式微的袁术计划北上投奔袁绍的事情。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曹操派遣刘备去徐州阻止袁术,结果袁术也没有去成,最终饥困破乏发病而死。

刘备

在这里面“将归帝号於绍”这句话可以证明袁术当时是已经称过帝的。但是这样一来就与我之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相违背。而且在《后汉书孝献帝纪》中也明确有在建安二年“袁术自称天子”的记载。

莫非我前面的分析全都是错误的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像是在迷雾之中,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一定还有什么被遗漏的地方。

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中,袁术更改宫殿大门名为建号门的做法似乎在传递着袁术称帝事实的信息,这一点在《典略》中“乃建号称仲氏”的记载里同样可以感觉得到。建号这个词虽然与僭号二字同音,但是含义却截然不同,僭号是越级的使用皇帝的各种称号、仪仗、服饰等一切与之相关的行为或者特权。但是建号却完完全全的是建国称帝的行为,鲁肃就曾经对孙权说过“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话。但是袁术建号称“仲氏”也好,“仲家”也罢,都并不具备一个国号的属性,假如袁术确实正式的称过帝的话,他的国号绝对不可能以“仲”为名,莫非袁术另有国号存在,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再次筛查各种史书资料,重点针对袁术称帝建立国号的直接或间接证据,并最终找到了一条可能是与此事有关的线索,它只有四个字:

“仲或作冲”

这四个字出现在李贤为《后汉书》所作的注释中。也就是说李贤认为“仲家”的“仲”字,可能是“冲”字的误写或者是误传!

李贤的这种说法出自何处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是可以完整的解读“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这句谶文的。

我在本系列袁术第十三篇《代汉当涂》中曾经系统的讲过袁术附会“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这句谶文的理论。这句在当时流传非常广泛的算是一句预示朝代更迭的预言,让后世许多想要统治天下的人针对这句话进行附会。我之所以用《代汉当涂》这样的篇名,是应为在袁术附会这句话的理论中,他只是根据自己的名字中“术”和“公路”的含义解释了“当涂”二字,却没有解释“高”字。而这正是袁术的政敌以及后世认为袁术不符合这句谶文的原因。

实际上,大多数附会“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文的理论都是依据“高”字为突破口的。比如魏国,据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引用《献帝传》的记载,有一个叫做许芝的太史丞向曹丕进献符命,并且陈说魏当代汉的各种谶纬,其中在提到关于“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文时,许芝解释道“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所谓的“魏”最早就是古代天子或诸侯们宫殿宫城大门上面或者两旁的门楼台观,又叫做魏阙或者是象魏,由于其下面多设有公布政教法令的地方,所以有时候也指代朝廷。又由于这种宫殿大门门楼台观建筑的高大巍峨,所以魏又有了高大的含义。

象魏

从许芝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正是针对“魏”字的这两个层面的意义来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文的,他的切入点正是“高”字。

再比如司马氏的晋朝,据《说文解字》记载:“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就是说最初的“晋”字是有太阳照耀下万物快速生长的意思。后来就被引申成了上进、前进,再后来又有了晋升、高升的意义,也就使得“晋”具有了“更高”的含义。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中晋与升就是具有同样的含义。

史书记载,司马昭先后逼迫魏帝册封他为高都公和晋公。高都本来是地名,就是今天山西省的晋城市,据传说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遭受商汤所迫迁都于此,因此得名。顾名思义,字面理解“高都”就是地势很高的都城。这样看来“高都公”本身就是具有“高”的含义,那么后来司马昭又在这个基础上晋升为晋公,也就是高而更高,可谓高到了极点。

由此可知司马氏的“晋朝”也是从“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文的“高”字入手附会而成的。

那么回过头我们再来看袁术,史书记载中袁术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文的时候是从“当涂”入手的,是因为袁术的名和字,术和公路与“当涂”二字同样具有大路的含义而进行附会的,但是这种理论却没有解决“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常理的,袁术不会不知道“当涂高”三个字中“高”字才是关键所在。要想完整的附会这句谶文不但要解释“当涂”更要解释“高”。而假如李贤“仲或作冲”的记载属实的话,那么袁术附会“代汉者,当涂高也”的理论也就有了“高”,也就变得相对完整了。

冲这个字含义很多,比较复杂,其中有两点可以用在“当涂高”的附会上面,一个是向上,直上的意思,比如冲腾,冲入云霄等。另一个就是道路上重要的地方或者战略要地,比如要冲,首当其冲等。而这其中的向上、直上的含义不正是“高”字的诠释吗,而道路上的要冲不就是“当涂高”了吗!

那么现在我们在重新看一下《典略》中的记载,并将袁术“建号称仲氏”的记载更改为“建号称冲氏”就变成了“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冲(仲)氏”。这样是不是看着更为合理了呢!也就是说袁术当时不但称过帝,他所建立的国家也是拥有国号的,这个国号就是“冲国”。只不过在后世史书记载或者流传的过程中被人刻意的或者无意的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才制造这一场“仲氏疑云”。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有人刻意篡改这一段历史的可能性,而篡改的目的就是要隐瞒袁术附会“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文原理的这种契合度。而篡改这段史实的人大概就是曹魏。

至于袁术最终称帝的时间问题,我在这次筛查史书资料的过程中也找到了新的线索。虽然这条线索历来不太被学术界所重视,但是我个人感觉却更为合理。据晋朝人袁宏所编撰的《后汉纪》记载“九月,曹操征呂布。是岁袁术自立为天子。”也就是说袁术是在曹操征讨徐州吕布的同时正式称帝的,而那一年是建安三年。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袁术选择最终称帝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年自己发动的两次大型的战事均以失败告终以后的逆势时期。这两场战事的失败其实也是袁术最终败亡的根源所在。

那么袁术的这两场战事是如何失败的,他又为什么要在自己兵败后的逆势时期选择称帝呢?是为了单纯的过把皇帝瘾,还是另有原因呢?请继续关注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的后续解读。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4月1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术篇(尾声,其二)——仲家皇帝的野望
所有的“冢中枯骨”,都相信自己是民心所向
【读通鉴】极具政治天赋的少年军阀孙策:一纸休书
【三國故事】袁術稱帝之謎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九)
“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涂高”是什么?谁是“当涂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