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维投降蜀汉后,其家人结局如何,曹魏的做法出乎预料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诸葛亮施展“空城计”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关兴和张苞。原文如下:

(诸葛亮)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马谡不遵从诸葛亮的部署,将主力驻扎在南山上。副将王平苦劝,马谡拒不接受。无奈之下,王平只好将马谡的部署绘制成图本,派人交给诸葛亮。等诸葛亮看到图本时,不但街亭已经失守,司马懿大军也即将兵临城下。此时,诸葛亮沉着冷静,设下空城计,最终将司马懿吓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蜂拥而来”,意为像蜂群似的拥挤着狂奔而来。形容人非常的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中的“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小说中提到的马谡在街亭失利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王平传》载:“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亦称:“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之事,则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按照《三国志》及《晋书》相关传记的记载,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司马懿尚在荆州对付东吴,并未来到西北战场。作者之所以如此虚构,一来是受到《郭冲五事》的误导,二来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在小说的这段故事情节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容易被读者忽略。小说中提到:“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个情节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呢?

答案是后者。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姜维的母亲并未随诸葛亮大军来到汉中,而是继续生活在曹魏西北地区。据《三国志·姜维传》注引《魏略》载,姜维投降诸葛亮后,还没来得及到冀县去接自己的母亲,张郃便在街亭取得大胜,迫使诸葛亮全军撤退汉中。因此,姜维的母亲和妻儿都落入了曹军之手。在如何处理姜维家人的问题上,曹魏官吏非常宽容,认为姜维是被逼无奈投降诸葛亮,并没有株连其家人。

另据《三国志·姜维传》注引《杂记》载,姜维投降蜀汉后,姜母曾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母亲让姜维为自己寻找一味名叫“当归”的药材。姜维的回信是这样写的:“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这封信中的“远志”,也是一味药材的名称。母亲用“当归”让儿子回到曹魏,儿子则以“远志”告诉母亲自己的志向。这两封信都称得上是意味深长。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次北伐:纸上谈兵误军机,街亭之失,马谡与诸葛亮谁该负首责?
失空斩解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机会成功的一次
精妙的战术也敌不过绝对的实力,街亭之战和汉中防御战败在了哪里
此人综合实力相当于3个姜维,4个王平,2个魏延,他不死街亭可保!
诸葛亮北伐时提拔一位良将,万万没有想到,15年后横扫魏军10余万
从姜维六次北伐入手,探析季汉政权采取战略进攻的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