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县衙

《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之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县衙

作者:胡顺安

邢台沙河县的古代衙署是沙河城的重要建筑,撰写《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绝不能绕过沙河县的古代县衙。沙河县衙是千百年来沙河县的政治中枢和决策中心,对于沙河县来说,就是沙河首府的中南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很有必要大书特书的一个建筑群。

沙河县自隋唐开始置县,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沙河县的城池和县衙在今址东边三里。据考证,城池在沙河城镇的赵庄村北与仁里村之间。古代县衙也相应建筑在此。

坊传,早期的县衙简陋狭小。南边大门不高,院内建筑只是三间北屋,另筑十几间配房,外加一亩地大小的院子,仅可供县令和若干主要衙役等日常简单办公和居住生活而已。详情无考。

后来,沙河城池屡遭水袭。五代开运年间,沙河城西迁到今老沙河城位置。县衙建在城池中段路西,坐北面南。即使如此,因为明清两代的水利不兴,沙河城池和县衙依然遭到南边大沙河水患的多次冲袭。

明朝初期,沙河城再次被大水冲圮。洪武年间,位于十字街以西的县衙旧址重筑。这次面积大为缩小。

据说,洪武年间复建的县衙,依然坐北面南。衙署大院的正对面,建有一个三四米高、八九米长、东西走向的照壁。县衙大院,由南而北,先是朱红的衙署大门(明朝万历年间沙河县令姬自修将大门设计改建为二层樵楼。乾隆十九年县令杜灏重修改建,取消樵楼)。沿着衙署大院的中轴线,漫步在二三十米的长廊之下,映入眼帘的是三间仪门。中为正门,东西便门各一间。跨过仪门不远,甬道正中间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六棱“戒石亭”。亭中立一通石碑,上刻《御制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chang的《令箴》,原文见宋张唐英的《蜀寿机》和洪迈的《容斋续笔》,共24句。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宋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穿越“戒石亭”,县令的办公室就出现在眼前。三间宽敞的北屋,黑色门匾上阴刻着金色大字“忠爱”(乾隆十二年知县孙凤立改做“忠义厅”。乾隆二十年,知县杜灏hao修缮时增扩前轩三楹,即三间)。继而是三间便署,横匾书写“思补署(乾隆二十年县令杜灏改作“思补斋”)”。知县全家住宅紧位其北(东北角缺一块),故稍微偏西。东侧是五丈高的库楼,西侧为三间幕僚住宅。西北隅建有一个三间的“典史斋”,其后为马厩。

在县衙大门和仪门之间,还有“六房分序东西六房:孔目房《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与省级相应部门对应。后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西边是监狱,东边为土神祠。这里还设置东西两处共计十间房屋的收兑钱粮处(相当于财政税务局)。西隅有万历年间知县姬自修新筑的寅宾馆。县衙大门外左边是三间旌善亭(旌善亭是用来表扬好人好事的。将里坊推荐上来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助婚丧、解纷息讼、化盗为良或赈饥施药、修桥铺路、拾金不昧等好事,真实无虚者,事迹书写于红色的板榜上,以示表彰,供人效仿),右边是三间申明亭。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是地方府州县衙必建的教化设施,达到教化之目的。“申明亭”的设立,需由本里坊人推举公直老人并报官备案,民间纠纷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解。调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这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调解制度。明朝祖制:每月朔旦(即每月初一)文书房请旨传《宣谕》一道,教谕百姓于各月应做的事﹐由顺天府(明、清设于京师之府属建制。掌京畿之刑名钱谷,并司迎春、进春、祭先农之神,奉天子耕猎、监临乡试、供应考试用具等事)发出,以达于天下。旁植两通石碑,一通是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杨世卿因减轻税粮所立,一通系万历八年知县岳振东申请裁革夫马所立。

县衙西邻,是洪武年间创建的行署察院。都察院在县治北,系沙河县令文登人、侯铳在万历七年(1579年)复建。

因为县城再遭水冲,弘治四年(1491年),县衙迁到西山筑城(也即今新城村)小屯。弘治十八年(1505年),县令张谨重筑旧城,复还故址。同期修扩城池,增建月城(瓮城)和南北关的阁楼。

嗣后,屡经修葺扩建,县衙面积逐渐增大。设施屡有调整增扩。到清朝时期,根据实地测量,县衙大院的南北通长达二百米左右,东西宽近百米。

康熙年间县治图概略

根据清朝康熙年间的《县治图》,从南北大街十字街口右拐,穿过一座四五米高的石构承宣坊,西行不远,看见路北边有一个东西走向,四米多高,八九米长的照壁。照壁的北边是八字墙(乾隆十九年知县杜灏增建)中嵌的县衙大门。大门近邻两侧,东边为两间东西走向的“医学”(类似官办医院门诊),再东则是三间南北走向的“旌善亭”;西边为两间东西走向的“阴阳学(讲授交流古代哲学等)”,再西紧邻是三间南北走向的“申明亭”。“医学”和“阴阳学”相对称,“旌善亭”则与“申明亭”相呼应。这些建筑均系砖木结构的瓦房。

县署为南北纵长的三进院落。穿越大门之后,第一进院落里,中间南北纵向的甬道两旁种植多棵柳树。院子的东南隅是五间南北走向的阴阳生房,三间东西走向的土地祠紧位于阴阳生房北邻。西边是五间南北走向的“快手房(公安局)”与阴阳生房遥相呼应。“快手房”西边另外一个院子,是沙河县监狱,有一个东北方位的便门和县衙相通。最西边是两座阁楼形式的建筑,名叫“宽馆(款待之处)”,应为接待重要来宾食宿之地。

三间仪门坐落在中轴线,中为主门,两侧便门各一间。穿过仪门就是第二进院落。甬道的两侧建有皂隶房(皂隶,指旧时衙门里的差役。语出《左传·隐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皁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皂隶房外侧,依然是六房分序东西。《宋史·职官志一》记载“六房”是指:孔目房(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上述相应机构,与上级相应部门对接。后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西六房的西边,是一座叫做“典史宅”的独立小院。

乾隆年间县治图概略

第二进院落是整个县衙的中心地带。县令的办公场所为建筑在该进院落北端的三间“中正堂(乾隆十五年知县孙凤立重修“中正堂”)”。堂西建有“替政亭”(议论时政、处理公务的临时场所。亭为双层框架结构),乾隆年间改做“政善厅”。东边是两层建筑的银库楼。

“中正堂”之后,穿越一个小门,是第三进院子,为县令、家属和幕僚居住之地。县令居住在北屋“后堂”。 因门前植有三棵古槐,“后堂”有一段时间也被称做“三槐楼”。

其他亲属和幕僚居住在两侧配房。县衙大院的西北角辟有一座大小适中的花园。杜灏在乾隆年间担任县令时,从花园中辟建两间用作马厩。

整个沙河县古代的衙署大院,从南至北,设计严谨,建筑有序,绿柳成荫。

县衙的其他机构,比如千总署(一个军屯管理机构和组织),初期在县治前,嗣后在城隍庙内。康熙年间在寺巷(今陈家巷)梵爱寺内。民国年间废弃。

千百年间,沙河县衙署历经多次损毁和屡屡重修。而乾隆年间修葺扩充最多。道光二十一年,县令鲁杰再启重修。光绪年间重修大门,不设谯楼。民国元年,沙河县衙改称县政府。当年,县长办公场所毁于大火。民国三年,沙河县知事卢观渭改建重修沙河县政府。志载,民国六年大水,沙河县“署宅坍塌泰半。”当年冬季,知事汤铭彝筹款修葺并拆除千总废署,其中木料用于改建大堂。数年颓废,顿复旧观。

1945年秋季,中共沙河县政府迁进古代沙河县衙办公。1969年,沙河县政府南迁褡裢镇。这里改做沙河县城关公社办公场所。如今,这里变作沙河城镇南街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清流道光志》(卷首 县治图说)
吴江县衙的历史考证
明清时期大田县衙治所的历史(中)
双千年县治老余杭
邓玉虎||来三聘与黄梅古县衙署及其门联
古寺、石幢、大士阁……顺义的文化遗存真不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