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游——唐朝诗人的高级旅游

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体现文化素养,消磨时光,休闲度假的首选。由于交通工具的便捷、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平民化。殊不知,在唐朝有一种叫做漫游的旅游,是只有高级人士才能享有的——登第者,并且它还有高级的产物——诗歌。当然,这不是他们的特权,而是为势所迫。本文将介绍漫游的来源漫游的影响、古今对比之反思三方面,解开唐朝旅游之谜。

一、 漫游——铨选制度的副产物

唐朝士人在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后,还不能算是入仕,即不能直接上任。他们还要参加由吏部组织的关试。这个时间段,唐朝政府为了解决入选者多而供给给入选者职位少的矛盾,便要求选人守选若干年,待守选期满才能参加吏部的冬集铨选。说地通俗一点也就是让入选者稍稍等待一段时间,等到官职有一定的更新空间时,再让入选者就任相应的官职。

而这段时间往往比较长,又因为没有工作任务,入选者也无须过于担心生计,所以士人们登第之后,常常选择漫游各地。一是沿途探看各地民风民俗,了解各项机构组织的运行和法律法规的具体情况,好做入仕的准备;二是没有生活来源的入选者,他们往往选择暂谋生计,到地方方镇幕府中任职。但选入者如果想提前入仕,也可以选择参加制举或吏部的科目考试,科目考试主要包括博学宏词和书判萃科两科。

这里再详细解说一下唐朝的铨选制度。吏部铨选的依据主要是身、言、书、判四项。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辨证,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若四个条件都符合要求,则首重德行;德行相仿,则再依才能。

广义的铨选,指所有官员的选拔,所谓“铨衡人物,擢尽贤良”;狭义的铨选则指由尚书省吏部兵部主持的六品以下官员的选授,如《通典》卷一五《选举典》云,自六品以下旨授,“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

唐代的铨选制度,经历了一个从逐步确立到调整完善的过程。直到宋代以后,通过科举者才能直接出仕就任官职。这一改变,对于通过科举入选者来说,大体实现了举和选的合并。唐代的铨选制度,更确切地来说是狭义的文官铨选,是在贞观后期才初步建立起来的。唐高宗时期,朝廷才开始思考如何完善吏部铨选制度,并有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由于唐中期稳定的政治和较为安定的社会,取得任官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官职空期有限而入选人多的矛盾日益显现。到高宗永徽、显庆年间,铨选过程中一度出现“九流繁总,人随岁积”的现象,即取得任官资格却没有相应职位的人数日益增加。

面对这种矛盾,主持吏部铨选的刘祥道上书请求改革铨选制度,唐高宗下令召集百官细议,但讨论的结果却是“议者多难于改作,事竟不行”。总之,这时的改革,目的是为了限制入选的人数,在如何才能选拔出人才的问题上,实质上没有突破性措施。但正是这样不完善的铨选制度,却无意间造就了漫游之风,是福是祸,只有结果已经很明显了才能盖棺定论。

二、 漫游造诗人

当今我们旅游,要么去欣赏山水风光,要么去网红城市看尽繁华。古今无异,当时漫游的去处也往往是名山大川、通都大邑。敏感的诗人就算是面对一条无名的小溪也会因此引发无限诗情。面对高山清水,诗人那股与自然相融的天性就被激发了。就算是诗仙,也不禁感叹“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这些在名山大川中的游历,为后来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很好铺垫。山水游赏,既能开阔视野,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又提高了诗人对山水的审美能力,在诗人后期的诗歌创作中,这些山水的积累,将会为其写下千古名句打下基础。

而与被贬流放者看到自然风景不同,此时的诗人不是心情压抑苦闷,而是一种胜利者的闲暇。因此,漫游山水而写就诗歌多有清水出芙蓉之感,清新俊雅,不沾浊泥。

当然对于名山大川的向往不仅仅为了欣赏,可能还与当时对神仙道教的信仰有关。正如李白所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名山访道在当时近乎成为风尚。这种道教的风气也给唐代山水诗带来了一点仙气。

漫游的另一个重要的去处便是边塞。有的诗人是单纯去体验边塞风景,就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等人;而还有一部分是入节镇幕府,就如同高适、岑参、李益等人。金沙满地、粗犷厉风,给看惯了江南山水风景的诗人一种震撼。于是在清新明丽的山水诗中,猛地插进了一个宏伟壮阔的边塞诗。游于朔漠之间,诗人的豪情壮志像是被点燃了一样,所有的温婉惆怅似乎成了一种罪恶,一种属于男性的悲壮被举到了最高点。

由于漫游时间的漫长,闲暇的诗人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古人之诗意与今人之繁杂

正如上文所介绍的,唐朝诗人的漫游为唐朝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今天呢?跟团、打卡、拍照、发朋友圈,还有什么吗?人们吐槽景点里除了人还是人,吐槽没有诗意,吐槽远方已经离去,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漫游变成了旅游,变成了以经济贡献值来衡量的一场商业竞赛。如果,每一个假期都如同这样的度过,假期真的可以称之为假期吗?也许的确,我们没有唐朝漫游的闲暇,但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奔向一个景点,为了一处能让亲友羡慕、满足自我虚荣的名山大川,是否还会人山人海?于一片轻云见世间变化,于一声鸟鸣听万物之声。想要的没有那么多,就会懂得享受,诗意自此而来。

四、 结语

唐朝政府为解决官职的空闲少而应试者多的问题,利用一个空闲期,让职位得到短暂的更新。参加铨选制度中间的等待期,使得士人开始较大规模的漫游。这一漫游又因为所去之地的风景各异,为唐朝山水诗和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无意间推动了唐朝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育才《唐代铨选制度述论》,收入《唐史研究论集》,台湾鼎文书局,1975年;

[2] 刘后滨《唐前期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
官员任免与考选:从秦到清的演进
史睿:唐代前期铨选制度的演进
历史故事——明朝成化的传奉官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唐之韵》第4-6集:边塞诗人(上、下) 山水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