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戴幞头,穿窄袖袍,腰系革带,足蹬黑靴”——阐释唐代武士服饰

唐代仪仗图中,绘制了各种不同造型的武士形象,他们在服装样式、颜色以及佩戴物品上多有差别,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服装的不同样式和配饰暗含着人物的身份和等级。下文将针对武人服饰进行分析阐释。

唐代仪卫图中最为常见的武士形象即是:头戴幞头,有时加抹额,身穿圆领窄袖袍,腰系革带,足蹬黑靴。这种固定的武人服饰在唐《通典》中被称为"戎服准式",可见,这是一种唐代大量的普通武士穿着的军服。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幞头是中国古代男装中最为普及也最具民族性的服饰之ー。它从南北朝时期出现以后,历经唐、宋、金、元、明,直到清代初期,沿用不衰。幞头是由汉末、卷一《故事ー》中有详细的描述:"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

唐代幞头并非直接包裹发髻,而是在里面戴巾子,巾子覆盖于发之上包裹出各种形状,而后外覆幞头。从壁画材料来看,不同时期包裹发髻的形状有所不同,而发髻的形状直接取决于巾子的包裹方式。《云麓漫钞》卷三记载:"唐武德中,尚平头小样者,嗣圣二年则天临朝,以丝革为之,以赐百官,呼为武家样。又有高头巾子,亦呼为武家诸王样巾子。景龙四年,内宴赐百官内样巾子,高而后隆,目为英王样巾子。明皇开元十四年,赐臣下内样巾子,圆其头是也。"可见,不同时期流行的巾子包裹发髻的样式有所不同。

除了发髻形状之外,幞头的质地和下垂两脚的长短及软硬也在不断变化,这点在不同时期的墓室壁画中可以得到印证。唐初只是两条下垂的带子,或至颈,或过肩。如长乐公主墓墓道西壁仪卫图中卫士长,头上即裹下垂至颈的幞头。

盛唐、中唐时期,幞头的两脚渐渐缩短,有的脚下垂少许再上折搭于脑后,幞脚有的采用绢一类较软的材料制成,使其能随着人的活动飘拂;有的用纱、罗等稍硬的材料制作,使其两脚微微分开像燕尾。这种双脚均用轻薄柔软材料制成的幞头,称为"软脚幞头"。如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侍卫图中侍卫长,即裹此种幞头。晚唐时幞头脚用硬质材料做骨架,使其向两边撑开,有时还微微上翘。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云麓漫钞》卷三记载:"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脚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逐制成而进御。"这种"脚用铜铁为骨"的幞头,又称为"硬脚幞头"。唐僖宗靖陵雨道两壁执戟武士图,其所戴的即为这种幞头。

除此之外,还有在幞头外再加抹额的。方法为先裹幞头,再用三角形头巾顺着发势,从前向后包裹,将巾角反挽在发髻前方打结,并将倒三角形巾角留于发之下,如章怀太子墓仪卫图中侍卫头戴红色抹额,节愍太子墓墓道东西壁持戟侍卫图中卫士头戴黄色抹额等。侍卫多身穿袍服,这种袍服的特点是窄袖、贴身、长至小腿左右。据《唐六典》记载:"袍之制有五:一日青袍、二日袍、三日黄袍、四日白袍、五日皂袍。"这些颜色的袍服在懿德太子墓仪卫图中,几乎都有所见。另外,为了行动便捷,多数低品级侍卫的袍服将腿侧两旁开衩至跨处,又称为缺胯袍。

与袍服搭配的腰带,多为皮质,因此又称为革带。一般为黑色,但晚唐也出现了红色腰带,如靖陵执戟卫士图即系红色腰带。武土皮带上一般配有胡禄、横刀、虎帳豹韬等。

胡禄并非中国固有之物,在中原地区它最早出现是在北朝晚期。如北朝安伽墓、北齐徐显秀墓、日本MIHO博物馆藏北齐墓石棺床中,都出现了腰间佩挂胡禄的骑士形象,但骑士多为胡人打扮,应为粟特或突厥人。唐代胡禄形象大量出现在壁画中,如章怀太子墓中的仪卫,腰间的胡禄形象完整明确。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胡禄。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列举府兵的装备日:"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各一。虎帳豹韬是装弛弓用的袋子,即是虎皮或豹皮制作的装有弓的弓袋。横刀是卫士佩刀,长约1米,武土站立时垂挂于身側,居坐时横置于前。除了最常见的"戎服准式"外,唐初等级较高的武官还着裤褶服。如在李寿墓、节愍太子墓中出现了头戴平巾帻、身着绯色衿褶服、外披裆的武土造型。这种造型在唐代前期的壁画遗存中多有所见,如莫高窟第103窟、第220窟壁画维摩变中的武土形象,与墓室壁画中完全一致,说明在当时是较为流行的武官服饰。

在节愍太子墓中,位于墓道仪仗队最前的人,应为领队。在李寿墓中此类人物位于墓道两壁仪仗队伍最外侧,位置比较突出。李寿墓原考古报告称其"头戴进贤冠",当误。《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唐代诗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也说道:"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说明进贤冠一般为文官所戴,而非武官之物。二人所戴发冠应为平巾帻。平巾帻产生于汉代,至唐代成为武人常用的冠饰。唐代的平巾帻仅罩住发,正面轮廓似元宝剖面,与壁画所绘完全一致。

《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记载:"平巾帻者,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说明此冠饰应是武官、卫官的公服。两组人物均着袴褶服,外套裲裆。衿褶服具体的结构形制为:上身交领大袖短袍,下着大口裤。褶外套的裆是古代的一种背心。《释名・释衣服):"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常与袴褶配合使用。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载:"袴褶,近代服以从戎,今赞严则文武百官咸服之。"孙机在其《中国古服论丛》中也提及:"袴褶在唐代前期作为武官的朝服,尚承南北朝时之余绪。以后由于幞头和缺胯袍行世既久,文武官员服之以朝参已成常制,褶遂废而不用。"他认为袴褶在唐代后期不再作为武官的专用服饰,与归崇敬的请罢有关。

袴褶的颜色不同,其所代表的官员等级也有差别。《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裤褶之制…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这说明衿褶的颜色与官员的等级有直接关系。李寿墓和节愍太子墓中所着绯色衣者应为五品以上官员。可见,这类头戴平巾帻、身着袴褶、外套裲裆的组合,主要为唐代前期的武官服饰,其颜色标志着武官的官品等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男子服饰制度
敦煌文物珍品(16):佛传之出游四门
真实唐装什么样
唐代的冠帽制度
从出土陶俑看大唐胡人生活百态
国博馆藏陶器精品欣赏——南北朝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