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的桔槔汲水,运用了什么原理?竟可以“一日浸百畦”

饮用需井水,浇田需井水。地下水,取上来,是偷不得懒的活计。那对于怎么把井里的水弄上来,勤劳的古代人,创造出聪明的工具,减轻汲水出井的劳动强度,把费力捯井绳变为省劲的巧干。

利用杠杆原理,在井边立起竖杆,给横杆一个高的支点,横杆的一端绑上重石做坠物,另一端垂直于井口,系桶汲水。这工具,古人称其为桔槔。汉武梁祠画像石的桔槔图,形象生动,是迄今年代最久的桔槔图形资料。

桔槔汲水,送桶入井时,稍给些力,使横杆绑有坠石的一端抬起,另一端随之垂下;水桶灌满,再使横杆绑有坠物的一端下压,另一端的水桶也就随之垂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水利》,列举筒车、牛车、踏车、拔车和桔槔等农田灌溉机械。论桔槔:“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这是将桔槔与水车相比,认为还是水车功效大。关于这桔槔,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周阐发哲思,曾举其为例,于不经意间留下珍贵的史料。

《庄子●天运》说:“且子独不见桔槔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这段话,对于研究中国水利史具有双层意义。其一,所言引与舍、俯与仰,描绘使用桔槔的动作及桔槔的升降姿态,甚是生动。其二,为桔槔的发明年代,提供了一个时间的下限,至于其上限,据元代王祯《农书》引《世本》:“尧民凿井而饮,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今之桔槔是也。”商汤初年遇上早灾,宰相伊尹教人们打井抗早,汲井用上了桔槔。在《庄子。天地》篇中,庄周又讲了一个拒绝桔槔的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捐捐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日:“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曰:“奈何?”日:“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挚水若抽。数如溢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日:“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庄子推崇返璞归真,他借这个故事表达一种真性持守的精神。孔子的学生子贡路经汉水南岸,见到一位长者在用陶罐汲井水浇园。他不用井绳,为了能够灌得到水,在井旁挖了一条斜坡的小道,以便接近井的水平面。就这样,走下去,灌一罐水,抱着,沿坡道走上来,倾罐浇地,然后再沿坡道,下井汲水。这显然是一种笨法子,出力多而成效少。子贡见状,主动向老叟推广先进汲水技术桔槔,描述桔槔“后重前轻,挈水若抽”的特点,并说使用桔槔可以“一日浸百畦”,效率高多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叟并不买子贡的账,他说:你讲的桔槔,我不是不知道:可是,我要保持拙朴自然的心境,就不能使用机械以取巧,用机械必行机事、用机心,那是我所不取的呀!

这段故事可以当寓言故事来读。拒绝机巧,固守拙朴,宁肯事倍而功半,也要坚守精神的家园,故事其实是在极言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想的追求。所言“一日浸百畦”,较于抱瓮而灌,桔槔自是高效率的。大家有什么疑问的,可以在文章下面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的提水机具与水力机械
井的文化
桔槔之桥,燕昭王用来称肥猪的故事——伸臂木梁桥与杠杆原理源脉探寻
易传-彖传下·井
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经传合辑版】第四十八卦
敦煌壁画中的水井图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