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科举制度有何弊端?为何说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阻碍科学发展

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行,也有学者说是唐朝,直至清朝为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是中国考试制度的一个里程碑。

不可否认,作为封建时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为历朝历代挑选了大量精英人才,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我们极富盛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颜柳”之一的书法家柳公权,它是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它是在书法上有很大造诣的一位能人异士,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们的名族英雄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名族气节为后人敬仰与学习,他留下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但是,到了嘉道时期,社会步入转型阶段,科举制度日益严苛僵化教条,它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并且导致官场腐败,让侥幸金榜题名的应试士子举步维艰,没有舞台来施展一身才华与施展胸襟抱负。

安徽状元李振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下面是笔者认为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李振钧无名一生的原因。

一、 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相对之前的选官制,科举制为寒门人士走上仕途提供了一个可行平台,客观而言,当然是我国思想的一大进步。但是,自从明清实行了八股取士,从形式和思想上禁锢了考生,八股文主要测试的是经义,《诗》、《书》、《礼》、《义》、《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创作,这使得他们的思想渐渐被狭隘在四书五经里,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胸怀都被大大限制。

甚至大部分人是把科举看成是能够一跃龙门的跳板,士人们只专心致志的准备科举考试,沉湎于八股文里去,而八股文本身刻板教条,可谓是牢笼思想,耽误了人才,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耗尽一生心力于科举考试,有的人到死也未能达到心愿,《儒林外史》是一本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物画廊的著作;

其中,范进中举就是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带起一阵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足见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残。李振钧生活的时代,国家陷入挨打和名族危机的灾难之中,国家的落后,人才欠缺,正需要科举选拔的人才为富国,强国而奋斗,可是科举制选出来的人才根本没有相应的本事肩负这一使命,绝大多数状元没有做非常之事的胆魄与谋略,暴露出科举制的局限性

二、 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功能

鸦片战争带来的创伤,列强的侵略破坏,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时候的中国陷入泥潭,我们的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打破。

在探索中,清政府和一些爱国人士深刻认识到“师以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我们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有志人士兴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洋务派采用西方技术,一大批大型的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著名的有江南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

在洋务运动时代,我国明主资本主义开始诞生,可是,我们知道这些技术都是需要有专业人才做支撑的,可是,纵观以李振钧为代表的科举制下的学士与状元们,他们的人生因科举而显荣,可是也因科举而衰颓,八股文太过于拘于泥板,应试者们只会依葫芦画瓢,不知变通,更是与洋务时代所需的高科技人才毫无关联,怪不得张之洞先生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答案呼之欲出。

三、 李振钧其人与其人性格特点

李振钧,安徽省太湖县人,是清代无名状元最为突出的人物,他是道光九年的进士,也是同年殿试第一甲的第一名,这确实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李振钧也因此闻名乡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宦官世家、一位获得当时读书人视为顶点的身份的人,竟然一身默默无闻,这折射了当时政治、制度、体制多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他本身的性格因素

李振钧从小聪敏好学善诗文,并且为人耿直,不苟于俗。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一些爱国人士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方法,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陶源等,他们心济天下,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而李振钧却置身事外,他很鄙夷宣南文人群体,羞与为伍;

可见他的性格孤僻,再者因为他即不与宣南文士为伍,也不肯趋附朝中群贵,自然以一人之力是站不住脚跟的,他遭受他人的排挤与嫉恨。究其原因,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逐渐封闭化,不能够与时俱进,造成人才的埋没于浪费。正是因为李振钧固执己见而故步自封,也无暇关注时务,醉心于吟诗作对,最终成为科举制于现实割裂的牺牲品,抱负难展,一生无大作为。

综上所述,清代科举制改革,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挖掘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带来了脱离实际的学风,读书人一门心思扑在了八股文上,认为只要八股文才能打开科举考试的大门,这导致李振钧等科举人士只读圣贤书,而不知时局的凶狠莫测,略无忧国忧民的胸襟气度,并且他本人性格孤傲,他的诗也只是一些寄情山水的诗歌,而没有关乎国计民生的诗歌。

当时的科举选拔的也是一些务虚之人格局小,不知洋务、海防、制造为何物,更有一些人只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已。这彻底反映了清代科举的局限性与废除科举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清代科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79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19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股文乃是科举制的一大闪耀创造
古代高考从啥时开始都考些啥
社科文阅读
大臣建议取消科举,所列依据也条条在理,乾隆批复:暂不废除
科举有没有选拔人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