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拿下赵军大营,为何赵军就败了?背后是旗帜对大军的影响

楚汉争霸年间,刘邦命韩信、张耳攻打赵国,赵国在井陉口驻守二十万大军以待汉军,而韩信不过数万人。光从人数上看,汉军处于绝对劣势,因此汉军不能从正面应对赵军,得想他法。

兵法有云:守正出奇。韩信明白,必须正奇合用,才有可能拿下赵国。韩信的“正”便是他亲自率领一万人,背水而陈,吸引赵军主力,为奇兵创造机会。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史记·淮阴侯列传》

​奇兵是两千轻骑,藏于小道中,趁赵军出营的时候占领对方大营,占营不是目的,为的是营造出汉军已经擒下赵王,大军压境的假象。韩信如何做到这一点?用旗帜。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军的两千骑兵拿下赵军营寨后,拔掉赵军大旗,全部换上汉军旗,赵军士兵见己方大营“皆汉赤帜”,大吃一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于是士兵开始慌乱,纷纷开始逃走,哪怕赵军大将斩杀士兵也制止不住。

为何赵军士兵看到大营插满汉军旗帜,就认为“大势已去”,只能奔波逃命?这就不得不提旗帜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了。

古代的旗帜种类

早在殷商时期不仅已经出现旗帜,还有分很多种类,“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周礼·春官·司常》),常、旂、旃、物、旗、旟、旐便是旗帜的不同名称。

秦汉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旗帜——幡。幡指的是旗正面挂在旗杆上的旗,可以参考电视剧《水浒传》的替天行道旗。

隋唐之后,由于纺织业的发展,旗帜大多已经定型,各朝各代不同的便是旗帜的样子与名称罢了。隋朝有狻猊旗、貔貅旗等,唐有青龙旗、白兽旗、麒麟旗等,清朝末年则出现第一面国旗——黄龙旗。

古代旗帜名类繁多,唐朝仅仅仪仗所用的旗就有三十二种之多,甚至还有以星宿命名的旗帜,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大多知道“名列前茅”这个成语,是排名靠前,成绩突出的意思。不过在最初,“茅”的作用却是指挥、示警。茅即草,将草捆到树枝上,便成了春秋时代的一种旗。

名列前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宣公十二年,郑国叛楚投晋,遭到楚国攻击。晋国派荀林父、士会、赵朔分率三军救郑,可晋军还没到,郑国就投降了楚国。

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话,它由士会说的,意思是楚国右军紧跟主帅,为作战主力,左军寻找“蓐草”,以准备休息,前军持“”警示,以防意外,中军居中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

士会的意思是楚国军令严明,阵型有序,晋军没什么机会,若强行开战恐怕会遭受重大损失。其中前军的作用就是遇到敌情,“举茅”示意,让后方队伍提高警惕。

“茅”可以表示投降。上文提到的楚国伐郑,郑国国君投降楚国,就是“(郑国国君)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楚王接受郑君手里的茅旌,表示同意对方投降。

《左传·闵公二年》,狄人攻打卫国,卫国战败,但卫国不愿意向狄人投降,因此“卫侯不去其旗”,最后“甚败”。

除了茅草当旗,我国古代还喜欢用兽尾充当旗帜,这一类旗也叫做旌(大多用牛尾)。

我们听过苏武牧羊的故事,他在匈奴19年,一直不曾放弃手中的“符节”,这个“符节”由牛尾与竹竿组成,同样属于旗帜的一种,代表的是当朝天子。

关于旗类的知识有很多,而本文重点介绍旗帜在战争中的作用。

旗帜在古代战争的作用

一、表明身份

喜欢戏曲的人,或许听过豫剧的经典戏目《穆桂英挂帅》,其中有一句“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写着,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

戏曲虽说不少虚构的情节,但关于帅字旗却没错。抗金名将岳飞,同样“以红罗为帜,上刺岳字”(《宋史·岳飞传》)。

古代不少都以主将姓名、籍贯、官位、侯爵等铸造大旗,便是为了表明军队身份,而帅旗也是全军身份的象征。

像“穆”、“岳”这样的帅旗,也叫牙旗,古语云:“牙旗者,将军之旌”。营寨中,帅旗立在军营大门,若是行军打仗,会有专门士兵举着牙旗随军而行。

帅旗又大又重,一般人举起来都难,更别说扛着赶路了。三国猛将典韦,“形貌魁梧,旅力大过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一手建之(牙旗)”。所以,军队中守护牙旗的往往是军中猛士。

无论是史书中,还是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祭旗”一说,这个旗便是帅旗。

祭旗是为了占卜吉凶,诸如李靖等名将一般都不信阴阳五行之说,但架不住普通士兵信啊。士兵相信牙旗的状态,预示着战争的胜负。古人信奉“天地无言,吉凶以象占”,而牙旗便是士兵的占卜方式。

一般旗帜飞扬,指向敌人,会认为是大胜的预兆,而旗帜卷缩、指向己方,则是凶兆。宋朝兵书《武经总要》中,甚至专门提到“祭旗”,主将“择吉时,具牲牢盛馔,震鼓铎之音,以祭牙旗”。

当然各朝各代都不一样,但帅旗是大军的“信心”是不变的。之所以如此看重帅旗,因为它不仅是一军主帅的化身,更是士兵心理依托。试问,连开战前都会根据牙旗来占卜吉凶,战场上牙旗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更会吓到普通士兵?

帅旗所在便是主将所在,旗不倒、不走,全军就得在此驻守、战斗。旗一倒,往往意味着主将被俘或逃跑,士兵失去主心骨自然无力再战。

韩信便是利用旗帜在普通士兵心中的重要性。他所派的骑士占领赵营后,“拔赵旗,立汉赤帜”,这是对赵军普通士兵造成心理冲击,赵国旗都没了,自然是败了,于是“兵遂乱,遁走”。

东汉末年公孙瓒与袁绍界桥之战,曲义攻进公孙瓒大营后,率先“拔其牙门”,瓦解公孙瓒大军斗志,于是“(公孙瓒)余众皆走”。

牙旗对全军至关重要,因此两军交战中,“夺旗”成功者往往会被立为首功。西汉七国之乱的时候,飞将军李广就有夺旗的记载。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史记·飞将军列传》


帅旗是全军的象征,而大军不可能仅有一个将军,每个将军都会有自己的军旗,既是向友军军表明身份,也是表明己方在战争中充当的作用。

根据大营将军的级别,往往会用旗帜的大小来区分。若同一级别,则会用旗帜的样式、颜色来加以辨别,使得己方人员一看旗帜,就知道这大营属于什么级别的将军,在大军中充当什么位置。

风水学中有一种说法: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放到军营旗帜中一样适用,整个大军中,中营往往用黄旗,左营用青旗,右营用白旗,前营用赤旗,后营则用黑旗,这便是五色旗,也叫五方旗,是大军中常用的旗帜之一。


每个军营中士兵,除了杀败敌人,还需要保护好各自的大旗。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写到“凡失旗鼓旌节者,全队斩。或为贼所取者,亦全队斩,有功准赎”。

全队皆斩这样的惩罚,可谓是十分严重,真因为这样,才体现旗帜的重要性,而夺取了多少旗帜金鼓,会转换成具体的军功。

再说韩信打赵国,他为了吸引赵军追击,“详弃鼓旗”,赵军为了夺取“军功”,“空壁争汉鼓旗”,全军从大营中冲了出来。韩信利用旗鼓,为己方2000骑兵创造突营的机会。

二、旗帜在军中的指挥作用与信息传递


旗帜除了标识身份,另一个作用便是指挥。

古代军队中指挥士兵行动,用的是旗、金、鼓三类物品。我们知道鸣金收兵,也就金是让士兵后退的,鼓则表示前进、攻击。但是往哪个方向进攻、撤退,便是用旗帜来表示。


吴起曾说过:“将专任旗鼓耳。”将帅的主要任务便是守着旗鼓,通过旗鼓,将帅指挥全军士兵,从而赢得战争胜利。

关于战争中为何用旗鼓,在《孙子兵法·军争》中有写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战场地形复杂多变,士兵的听力、视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只有用金鼓旌旗才能更好指挥士兵。那么如何旌旗如何指挥士兵?

战争中用于指挥士兵的旗帜大多为五方旗——青、黑、赤、黄、白,而不是以不同样式的旗帜表示不同的命令。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单颜色的旗帜更容易让士兵辨别,另一个便是旗帜样式多了,容易让士兵迷惑,反而不利于指挥。

旗帜指挥士兵简单说来就是跟着旗帜行动。《尉缭子》“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吴子》也是一样的意思“麾左而左,麾右而右”。旗帜指向哪里,士兵向哪里行动。

当然放到战争中绝不会如此简单。大军中各自分工不同,有负责正面接敌的,有迂回侧方骚扰敌人的,这自不可能通过一两面旗帜完成。

一支军队中往往会有数百面旗帜,因此我们看某些电视剧,总感觉旗帜太多,这倒是真是情况。要知道军队人数越多,旗则越多,否则无法有效指挥士兵。

旗多了也容易出现混乱,这也是为何有的将军只能指挥数千人,而名将能指挥数万、数十万人大战。

旗帜除了指挥作用,还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墨子在“守城法”中,就用各色旗帜代表不同物品,例如守城人员在城头上举白旗,城中便需要往城上运石头,举羽旗,便需要向城上运送剑、盾。

《墨子·旗帜》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食为菌旗,死

士为仓英之旗,竟士为雩旗,多卒为双兔之旗,五尺男子为童旗,女子为梯末之旗,弩

为狗旗,戟为藢旗,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骑为鸟旗。凡所求索旗名不在书者,皆以其形名为旗。城上举旗,备具之官致财物,之足而下旗。”

在宋朝,宋军大营会建立望楼,士兵“手执白旗”站在楼上,监视四周动静。若一切风平浪静,士兵的旗卷在手里,若敌人来了,士兵将旗展开,以警示大营。假如敌人只是试探,露了一面便退去,士兵会重新将旗卷起来,表明敌人退去。

同样,在行军中也一样。斥候发现敌踪,则展开手中大旗,提示后方大军,若是一切安全,则将旗卷在手里。

三、旗帜的惑敌作用

旗帜既然能表明军队身份,自也能利用其作用来迷惑敌人。

同样以韩信攻打赵国为例,韩信先将骑兵派出去后,第二天天亮,他“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说白了,韩信就是告诉赵国,我韩信来打你们了,赶紧出来迎敌,这是为了吸引赵军注意力,为汉军“奇兵”打掩护。

宋朝大将狄青,在西北与西夏交战时,手里有两只军队,一只精兵为“虎翼”营,士兵为百战老兵,战斗力高。另一支新军为“万胜”营,总是打败仗。

狄青便将万胜营的军旗换给给虎翼营,“使之(虎翼)出战”,“虏望其旗”把他们当成了新军万胜营,于是“易之(轻视)”,没多想就冲了过来,以为会再取得一场胜利,结果被虎翼营击破。

西夏熟悉大宋军营旗帜,从而产生轻敌心理,狄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取得一场漂亮的胜利。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将曹休十万大军被孙权、陆逊等人包围,危在旦夕。魏将贾逵决定去营救曹休,可他兵也少,于是“多设旗鼓为疑兵”,让东吴以为曹魏大量援军已到,孙权便撤了回去,从而救了曹休。

贾逵是大张旗鼓,吓唬吴国,而赵云则用的是相反的计谋。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赵云单骑从曹军中杀出,逃回大营,曹军紧随其后追击而来,可赵云大营中没什么兵马,根本挡不住对方的进攻。赵云便“更大开门,偃旗息鼓”,让曹军摸不清什么情况。

曹军怀疑有伏兵,决定退去。赵云一看曹军要退,便“雷鼓大作”,以弓矢攻击曹军后方,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己方比敌人实力弱,可以多设立旗帜,让敌人摸不清多少人,会引起敌人忌惮,不会轻易攻击。若己方想诱敌,可以减少旗帜甚至不设大旗,即“偃旗息鼓”,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战争就是虚虚实实,而战争中的旗帜更是迷惑敌人的重用手段。当然旗帜的“虚实”只是手段,关键还是看将领如何应对。例如赵云摆的“空营计”,若遇到的是个不懂脑子的莽夫,一股脑冲进营中,结局恐怕就变了。

孙子曾说:“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只有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采取不同策略而取胜的将军,可以称为神人了!

结语

到了现代,在军事上,旗帜大多已经失去了作用,更多的是社会性作用。大多用于区分不同组织、机构、国家,例如各国国旗、国际组织身份等等,还有一些用于装饰,例如烘托节日气氛的彩旗。

《战狼2》中,冷锋手持国旗,所过之处,敌人皆让行,不敢冒犯。他们是怕冷锋这个人吗?不,他们怕的是那面红旗代表的意义。

旗帜作用减少,其中蕴含的文化却不会消失,它伴随了我们数千年,还会陪着我们走过下个千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军队打仗为何离不开旗帜,旗帜在战场上有哪些作用
河北石家庄有个鹿泉区,源于两千年前韩信的一个故事
揭秘:韩信背水一战是如何胜利的?破釜沉舟是必要的吗?
韩信曾用过最阴的一招,击溃20倍兵力的敌军,至今没人敢再用
井陉之战:兵仙韩信如何以3万大军大败20万敌军
韩信:一个从裤裆底下崛起的王侯将相(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