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谎言,寒门子弟根本没希望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讲的是历史,聊的是青春。

回望历史的长河,不知有多少王臣将相,明主昏君,这些人中,有人出生高贵,同样也有人出自寒门。那么在几千年的帝王和官员中又有多少人出自寒门?古人对待封侯拜相到底有多热衷,例如我们经常说人生三大喜事,一金榜题名,二洞房花烛夜,三他乡遇故知

其中就有一条就是金榜题名,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我们把金榜题名,封侯拜相作为人生的一大喜事,足以看出仕途对于古人的重要性。在历朝历代都会有寒门子弟登上朝堂,朝拜天子。那您知道这些寒门子弟要想通过读书跨越阶层,封侯拜相究竟有多难吗?古代的寒门子弟真的可以跨越阶层,封侯拜相吗?

科举考试发榜

一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寒门子弟跨越阶层封侯拜相的人,其实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没有。可能您会说我可以随随便便举出很多例子,他们都是寒门出身,并且都是国之重臣和一代明君。如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首先他出身寒门,家中十分贫困。

但是他成功了,最后逆袭成为了西汉开国的皇帝,以及当时跟着刘邦一起南征北战的兄弟们,同样都是寒门子弟,例如樊哙只是个卖狗肉的,还有卢绾原本就是个古代丧葬一条龙帮忙的。这些人都最后封侯拜相了,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刘邦剧照

其中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爹妈以及兄弟多人都是被活活饿死的,因为穷没有粮食,朱元璋本人更是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也是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出色的领导才能,坐上了皇帝宝座。与刘邦相同的一点就是在推翻旧政权和建立新朝的时候,朱元璋和刘邦都带起来了一批人。

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他们很多人都是出自劳苦大众,都是寒门子弟。还有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原本是长沙王一脉,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变成了老百姓,也能算是半个寒门,但毕竟家族史在哪里摆着,没落的皇族,也是皇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像后来的刘备打着汉朝刘皇叔的名义起兵造反,建立蜀汉,都是因为借着正统的名义,师出有名。

朱元璋剧照

所以说如果这样一数,还是有一大批寒门子弟封侯拜相的,但是您有没有发现,这些人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人都生逢乱世,社会动乱,已经到了王朝的末期,社会阶层开始转变,一些人注定要下去,一些人注定要上来。当然这些人都属于个例,屈指可数,

换句话说,王朝建立到灭亡长则几百年,短则十几年,都会有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并不是天天社会动乱,每天都有一个刘邦诞生。那么在封建王朝的和平发展时期寒门子弟可不可以跨越阶层,封侯拜相呢?答案是否定的,非常难,甚至不可能。

皇帝与大臣

我们从选官制度上可以断定,从秦始皇大一统的秦朝开始算起,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官吏世袭制,在少数的情况由统治阶级荐举提拔人才。秦朝及秦朝前期的都是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说子承父业,子袭父爵。虽然在极少数情况下,寒门子弟也有可能被提拔,但是前提你必须人才,足够闪亮。

还有不要忘记,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您觉得我们素不相识,就因为你有才华,你就会被推荐吗。当然不排除有,但肯定少之又少。所以在秦朝就不要想寒门子弟封侯拜相了。两汉时期普遍采取的选官制度为征辟制和察举制,征辟制是主要的选官方法,主要以下属官员由下至上推荐为主。

古代读书人

其中察举制度有一点值得赞扬的就是加了一项考试制度,但主要还是以地方官员和百姓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助,考试制度与推荐制度相辅相成,但是推荐之后,还是要经过多次的考试审核,在审核合格后才会被任用,但是西汉时期的考试制度只是为了区分人才高下,作为官位大小的参考,这一点与后期以考试为主中的考试截然相反。

但是察举制度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性,东汉时期这个问题就已经无法控制了,因为举荐上来的人不一定是人才,试想如果推荐决定在我的手里,我绝不会推荐外人,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就算不是人才,与我亲近的人,我也会尽力推荐。

丞相祠堂

所以东汉期间的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就变得越来越重视,尽管如此这一切都还是在推荐基础之上。所以说如果想要在汉朝封侯还是需要有足够强大的人脉,这无疑是对寒门子弟的无声淘汰,因为选官制代代如此,完全是一代为官,代代为官,寒门子弟很难跨越阶层。

汉末以后就以中官设置的九品中正制为主,这种制度,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而是把官员评价和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所有。但是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士族世袭政治的保护伞,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在士族没落以后,也被彻底废除了。所以在这个时期,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寒门子弟依旧没有封侯拜相的机会。

科举考试现场

我们都知道,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后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考试最大的优点就是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同时在古代流传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幻想。

科举制度的建立,让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有了施展才智的机会。仔细研读,我们老祖宗的说话文化是非常有深度的,科举制度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重点在有能力。

古代书生

中国自古就是封建地主阶级掌握社会基层的政权,记住不是普通老百姓掌握政权,中国不仅有封建官僚,还有封建地主阶级。我们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四书五经。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四书五经嘛,买一本看呗,多读读不就能考上了,考上以后不就可以封侯拜相了。

只能说您想得太美好了,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非是统治阶级善意的谎言。真正的寒门子弟,连学都上不起,更别说参加科举考试了。一本四书五经光是不出名的人注释就有几千人,甚至更多。古人也是人,他也需要看注释,看讲解,就像我们学古诗,需要老师来翻译。

古代课堂

而且一本四书五经在古代的售价十分高昂,其中还有些书是绝版,你觉得十分珍贵的书,人家会借给你吗?我们都知道,宋濂写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写了书生向他借书来看,之后一系列求学的过程,是一个标准的寒门子弟。

​但是在后来历代的地方县志和文献中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有人则推测,历史中一个名叫马从政的人,曾经担任过清代的七品县令,与马生非常符合,因为马从政并没有无资格列入名册的原因,所以600多年以来,无人知晓这个人是谁。但是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像马生一样,又有多少人像宋濂一样慷慨大方。

宋濂

在古代不光是书籍珍贵而且上学的学费也十分高昂,古代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一般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私学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私塾,就是由几个家庭一起请一个老师给这几家的孩子上课。能请得起的私塾先生不管是一家还是几个家庭一起,首先他都要有一定的财力

在古代也只有地主阶级才会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去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对于出身贫寒的老百姓,寒门子弟每天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又怎么会有精力去参加科举考试,更不要说跨越阶层去封侯拜相了。

晚清读书人

古代寒门子弟无法跨越阶层的主要原因,首先社会时期不允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好时期。

其次,从小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物质上,金钱上寒门子弟都无法与地主阶级相比,究其本质还是社会阶层的固化,根本就无法跨越。

清末书人

历朝历代,唯一可以跨越的就是阶层的就是在军事方面,只要不怕死,能活下来的人都会有有上次,但也仅仅是最低等级的。所以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只要努力奋斗还是可以改变生活状况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门子弟想要实现阶层跃迁,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文化散论]大宋时代_寒门出身走向辉煌
野鸡的奋斗史之太后临朝大封诸吕
人穷不要怪社会?
寒门子弟为什么难以实现阶层跃升?凡是在职...
寒门子弟跨越阶层有多难?怎样进入上层阶级?难就难在,要跨越先换环境换环境,需要钱挣钱需要时间时间可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