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为“离坚白”?如何理解?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人。“名家(属于“道教”)”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变学”的祖师。 公孙龙提出了“离坚白”的命题,并上升到哲学一般原理上来加以论证。他认为,“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中,“坚”“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的性质或概念。

公孙龙,中国古代的感觉主义哲学代表,“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论点

公孙龙是赵国人,曾经就做过平原君的门客,他的主要著作叫《公孙龙子》,到现在已经是残缺不全了。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论点,离坚白,说的是对于 “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就是,一个块白色的坚硬的石头,人们用眼睛看,不知道它是坚硬的,而知道石是白颜色的,这就是没有坚硬;用手摸不知道它是白颜色,而知道它是坚硬的,这就是没有白颜色。

第一部分是,假设有坚而白的石,他设问说:"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这段对话是从知识论方面证明坚、白是彼此分离的。

有一坚白石,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坚石。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所以,从知识论方面说,只有"白石"或"坚石",没有"坚白石"。这就是"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的意思。

公孙龙的第二部分辩论是形上学的辩论。其基本思想是,坚、白二者作为共相,是不定所坚的坚,不定所白的白。坚、白作为共相表现在一切坚物、一切白物之中。

当然,即使实际世界中完全没有坚物、白物。而坚还是坚,白还是白。这样的坚、白,作为共性,完全独立于坚白石以及一切坚白物的存在。坚、白是独立的共相,这是有事实表明的。

这个事实是实际世界中有些物坚而不白,另有些物白而不坚。所以坚、白显然是彼此分离的。

对公孙龙的“离坚白”的理解

所谓离坚白,是说对于一块质量坚而色白的石头,以触觉可知其坚,不可知其白;而以视觉虽可知其白,却不可知其坚。是故色白与质坚虽然都是同一块石头的属性,却是分离的,绝对割裂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

按照常识理解,一块又坚又白的石头,我们称其为“坚白石”。因为坚和白同是石头的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在这一具体石头中是与石头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公孙龙不这样看,他认为“坚”与“白”是有差别的,不能同时都是石的属性 。我们通俗可以作如下解释:

第一,是强调的是视觉与触觉的差异,就是想要论证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独立存在的,我们管一块石头叫做白色的硬石头,但是公孙龙说,不行,你可以叫他白石头,也可以叫他硬石头,但是不能叫白色的硬石头。“白”与“坚”是互不渗透的。公孙龙叫做“一一不相盈”。

第二,就是想说明,白与坚是可以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白色,坚硬性,既然是可以彼此分离的,那么人的感觉一分离,相应的现象也就不可知,感性认识也就不可靠.最后就否定了“坚白石”的存在,只承认事物是观念的组合,只承认精神观念的存在,不承认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事物的存在.

当然,我们现在一听他的说法,就不靠谱,有点唯心,有点诡辩的意思。其实,当时公孙龙有处境也好不到哪去,那时,有一大批在专注于这种诡辩之术,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能辩三分,然后别人还说不过他们,自然,这就遭到了多人的反对。庄子说他们:“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囿就是养动物的园子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局限性。

更聪明一些的人反问道,“坚、白、石三,可乎?”意思是说,将质坚,色白,石头这三种名相彻底分离,如果没有了石头作为载体,何谈质坚与色白呢?因此,三者是有内在统一性的,不可分割。这种反驳固然聪明,却没有考虑存在色白质坚的其它事物,色白与质坚还有其它载体。当然如果没有任何载体,色白与质坚就无从谈起了,但对于任何一个载体来说,质坚与色白都是可以分离的两种属性。因此公孙龙依然立于不败之地。

“离坚白”真正的威胁来自名家内部,那就是惠施的“合同异”。回到“合同异”的问题。庄子同样有“万物一马”的说法,其用诡辩模糊事物的区别,得到荒谬的结论。惠子与他不同。如果说在“子非鱼”的辩论中惠子略输庄子一筹的话,在“合同异”的问题上他则大胜。为何?惠子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至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部的所有事物的集合,是哲学上宇宙的概念;至小无内,小到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的基本结构,这是哲学上基本粒子的概念。他接着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包括色白与质坚这样同异,是小同异;而万物都由“小一”也即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其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须弥山还是芥子草,因此“万物毕同”,而由这些“小一”构成的事物有无数种形态结构,各自不同,因此“万物毕异”,这是大同异。异与同就这样辩证统一在惠子的框架下。

但东西方却遭受了不同的命运。我们东方有公孙龙,希腊也有个著名学者,叫芝诺,他当时也提出了许多脑洞大开的悖论,让那时的学者们无法反驳又接受,但是他们并不是加以讥笑,嘲讽,排斥,而是引发出了不断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这就理性精神。正是这种对真理的纯粹理性思辨,引导了希腊人的哲学逻辑学探讨。包括反正对无理数的研究,无限的思考等等。

反观,我们,从古代到当代的两千多年间,名家却备受排斥。这派人

物一开始就不受统治阶级的欢迎,成天不干啥正事,净寻思没用的。另外,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注重实用,经验论的思想倾向占上风,对比较抽象的思辨就不受待见了。到了秦汉,统治阶级更不需要这些所谓的“辩而无用,有害于治”的学说了,到了晋时,先秦逻辑就基本湮灭了,自此至清末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史再也没有为这门学科的重新崛起提供机会。即使在当代,学术界对名家依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全面公正的评价。

  结语

公孙龙“离坚白”、惠施“合同异”乃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老生常谈的问题。公孙龙哲学的特征就是感觉主义名理学,他基于彻底的感觉主义,质疑和挑战了那些未经反思的常识观念,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哲学命题,犹如悖论,促进了哲学思维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坚白石论[坚白石论]
【公孙龙子·坚白论】作者:公孙龙
【哲学普及】8月2日 《中国哲学史分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原理
你知道中国名家学派吗?
中国逻辑学十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