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明朝瓷业“空白期”,看朝廷政策对景德镇民间瓷业的成就与伤害

一、“空白期”的定义

所谓“空白期”是明代早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具体年代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年)。在这期间,由于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不详,且长时间未发现官窑纪年款瓷器,景德镇瓷业整体发展水平与“永宣”、“成弘”时期相差甚远。故一些学者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之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过渡期”、“黑暗期”或“空白期”。

二、“空白期”的形成原因

1.正统时期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德皇帝驾崩,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宣德皇帝的生母、仁宗皇后张太后携内阁“三杨”主理朝政。《明史》记载这位张太后与仁宗一样,生性节俭,在她的影响下,英宗即位之初就下令“罢造作、免征役”。《明英宗实录》记载:

“各处买办诸色紵丝纱罗缎匹及一应物件,并续造缎匹、抄造纸、铸造铜钱、烧造饶器、煽炼铜铁、采办黎木及各物烧造器皿、买办物料等件悉皆停罢,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即便回京,违者罪之。”

可见正统朝伊始,景德镇官窑就因宫中的“财政紧缩”,遭遇了第一次打击。

正统六年,景德镇陆续恢复了瓷器烧造。但苗人、瑶人先后造反,正统十三年福建邓茂七又反。到了正统十四年,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亲征被俘,大明朝风雨飘摇,景德镇瓷业陷于彻底停滞。

“土木堡之变”

2.景泰时期

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其弟朱祁钰即位,改年号景泰。景泰一朝历时七年,先败瓦剌,再医战争创伤,对景德镇窑事无暇顾及。学界还有一种说法是:朱祁钰将大量高级青料用于他酷爱的“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制作,故瓷器生产受到打击。

故宫博物院藏景泰蓝花觚

3.天顺时期

景泰七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夺皇位,改年号天顺。这一时期瓷器烧造较有起色,但在天顺三年和天顺八年,均有因江西天灾减免瓷器烧造的情况出现。

三、“空白期”的真实情况

根据上述史料,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所谓的“空白期”其实并不空白,景德镇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烧造瓷器,没有完全停止。
  2.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瓷器烧造,较之“永宣”、“成弘”时期,确实处于低谷状态。
  3. “空白期”的形成,是由政令、时局、战争、天灾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

四、景德镇民窑的发展契机

虽然“宣宗后几十年,窑事不著”(朱琰《陶说》),但更多指向的是官窑生产,景德镇的民窑依然在“空白期”前期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官窑的“空白期”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民窑相当的发展机遇,虽然其后又被打压,但也为嘉靖时期景德镇民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对民窑最为重要的,就是空白期“官搭民烧”模式的形成。

“空白期”岁寒三友青花罐

明代“官搭民烧”制度的形成,与景德镇明代御器厂的设立有直接关系。

御器厂是明清时期为满足宫廷需求而设立在景德镇的官窑,又称“厂官窑”。其范围在今景德镇市中山路以北、中华路以西、东司岭胡同以东、斗富弄以南,以珠山为中心。

现在的景德镇御窑厂景区

《江西省大志·陶书》载:

“洪武三十五年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

可见明代御器厂建立时间是洪武三十五年。另宣德年间又设置了一个鄱阳御器厂,为太监专门封检御器的官署。正德六年,因农民起义“寝陶息民”,鄱阳御器厂被废,嘉靖时与景德镇御器厂合二为一。

景德镇御器厂的设立,意味着官窑器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供皇家的御用瓷器,其烧造由御器厂承担。另一类则是包括赏瓷在内的官用瓷器。而正是这些非御用的官窑器,成为了“官搭民烧”诞生的舞台。

《明英宗实录》卷二二载:

正统元年,九月乙卯条,“江西浮梁县民陆子顺进磁器五万余件,上令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直。”

这条记录说的很明白,早在正统元年,景德镇的烧窑大户陆子顺就进贡了五万多件瓷器给光禄寺,由朝廷买单。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傅振伦先生认为,这就是明代“官搭民烧”模式的开端。

上文中提到的光禄寺,其职责为协助祭祀、备办宴筵、为朝廷大臣和公差供饭、备办外交用宴等,是瓷器使用消耗的主要部门。《明英宗实录》中记载:

当时朝廷每赐臣下筵宴,其器皿即分给领回,珍贮之为传家祭器。

除了正常赏赐的瓷器消耗之外,《明英宗实录》还记载了数次被盗事件,甚至在外交宴会上也不例外:

正统九年正月丁卯,“礼科都给事中胡清等奏,迩者累赐海西野人女直人等宴,光禄寺官员厨役人等怠惰偷闲,不行亲督监视,以致夷人乘隙盗去碗、碟等器五百八十三件,略不知觉,今被通事赵兴顺等缉出送官。”

明朝宫廷宴会图景

这些因赏赐、被盗而损耗的瓷器,均属于官用瓷器范畴,而非御用器。既然御用器由景德镇御器厂烧造,那么普通的官用瓷器,则是由朝廷组织,采取有偿的形式分派给制瓷水平较高的民窑烧制。

还有一个问题:当时的景德镇除了御器厂之外,难道没有烧制官用瓷器的普通官窑厂吗?在洪武三十五年设立御器厂之初是有的,而且有二十座之多。《江西省大志·陶书》载:

“洪武三十五年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

但英宗即位后,张太后反对铺张浪费之风,《天顺日录》中说:

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

所以不排除正统初年出于节约开支的考虑,宫廷继续使用宣德时期烧造的大量御用器,并一直持续到正统六年景德镇御窑的重新开烧。至于官用瓷器便采用“官搭民烧”的方式派发给景德镇民窑烧造,于是就有了前文陆子顺进供瓷器送光禄寺充用事件。

事实上,明王朝在前一个皇帝驾崩后,新皇都有停止烧造的诏令。待景德镇准备好为新皇服务后,官窑的窑火又重新点燃。只不过因为张太后的影响力,正统年间的官窑烧造一直到正统六年才重新开启。

张太后画像

另外就瓷业生产而言,景德镇官窑的停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窑炉在连续烧造大量瓷器后,需要停顿整修。例如在洪熙元年九月开窑烧造的宣德官窑,经历六年,于宣德五年九月停烧,三年后才再度恢复。所以正统初年停烧官窑也有整修窑场的考虑。

最终,就在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官搭民烧”于正统初年,正式登上了明代陶瓷史的舞台。

一、官样的流出

“官样”就是官府为瓷器生产制定的标准样式,供生产官窑器的窑工照样生产。从晚唐到清末,官样是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的内容之一,也是生产过程中官府决定产品类别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自洪武年间景德镇御器厂设立以来,官窑瓷器的生产便按官府颁布的固定式样进行生产。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的瓷器官样设计主要由工部营缮所负责。宣德后期,官样瓷器设计开始由内府尚膳监负责。

瓷器官样作为官窑瓷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流传范围应仅限于官窑内,禁止民窑仿造。但由于“官搭民烧”政策的实行,官样不可避免的流入民窑匠人们手中。

2006年,景德镇戴家弄遗址发现了一些经过特殊堆放的明早期瓷器,造型以碗、盘、高足杯为主。这些瓷器的装饰风格体现出强烈的统一性,主题纹饰仅限于龙纹和凤纹,具有官样瓷器的特征,另外在该地还发现了“官”字款青花火照。

景德镇戴家弄遗址出土青花龙纹盘

在戴家弄这样一个民窑产区,出土了官样瓷器,其性质应是当时官方向景德镇高水平民窑的订烧物,可视为“官搭民烧”时官样流出的有力证据。

二、官窑技术的普及

正统初年,景德镇官窑停烧,但并不意味在明初匠籍制度管理下的官窑工匠可以肆意流散,朝廷很可能把这批窑工安排在承接“官搭民烧”订单的民窑,原本为官窑垄断的技术得到传播,从而为民窑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当正统六年官窑恢复运作时,协助民窑的官窑工匠也陆续被召回。官与民经过此番互动,民窑的制瓷技艺得到大幅度提升。

2005年,由故宫博物院牵头,对景德镇丽阳明代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证实了该窑址就是一座宣德至天顺时期拥有官窑技术的民间窑厂。

景德镇丽阳窑址

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看,“官搭民烧” 固然是朝廷利用和剥削民间的手段,但也使“官样”与官窑技术流入民窑。民窑户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甚至能与官窑器比肩。所以,“官搭民烧”的出现是景德镇民窑生产历史的重要分界点之一。

正统年间“官搭民烧”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两者之间对立的状态。景德镇民窑在制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开始生产一些受市场欢迎的官样瓷器进行售卖,但朝廷绝对不容许这种违禁行为的存在。《明英宗实录》载:

正统三年十二月丙寅,“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

从此条禁令措辞之严厉,不难看出当时烧造“官样青花”的民窑不在少数。

另外由于瓷业在明代贸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朝廷对民窑制瓷户课以重税,《大明会典》卷三十五,“商税”条载:

青大碗每二十五个、青中碗每三十个、青大碟每十五个,税钞、牙钱钞、塌房钞各七百四十文……青中碟每五十个,白大盘每十个……税钞、牙钱钞、塌房钞各六百七十文。青小碟每五十个,白中盘每十五个,税钞、牙钱钞、塌房钞各六百文……

明朝商贸图景

可见朝廷针对景德镇的民窑制瓷业,除执行洪武二十三年“三十税一”的标准外,还根据瓷器的不同器型、不同釉色额外加增税目。在禁止官样私造和征税的双重因素下,正统十二年,朝廷颁布了更为严厉的禁止民窑私造法令。《明英宗实录》载:

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此次所禁者不仅仅是私造官样瓷器了,几乎涉及所有瓷器种类。就连于正统十三年去世的宁王朱权墓中,陪葬瓷器也仅仅是普通的白瓷罐。这对于景德镇的民窑制瓷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摧残。

正统初年,由于张太后厉行节约的政策,明代“官搭民烧”模式得以形成,并促进了景德镇民窑制瓷技术的大发展。但此后明帝国南方起义不断,“土木堡之变”又自毁长城,使得景德镇官窑陷入停滞。更严重的是,正统三年和正统十二年两项禁令的颁布,扼杀了原本朝气蓬勃的民窑制瓷业,这才是所谓“空白期”形成的真正内因。相比之下,朝廷在天顺三年和天顺八年,因江西天灾减免部分“官搭民烧”瓷器的所谓仁政,也无法阻挡景德镇官民窑场一起衰落的现实。

武汉博物馆藏“天顺年置”款青花龙纹碗

但是,民间窑场蓬勃的生命力不会如此轻易就被扼杀。至明代嘉靖时期,“官搭民烧”的模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德镇的民窑开始承接御用器的烧造任务,官窑反而负责质量稍次的官用瓷器烧造。这一现象的形成虽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正统时期民窑技术的大发展,显然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

《明史》

《明英宗实录》

《天顺日录》

《大明会典》

《<陶说>译著》

《江西新建明朱权墓发掘》

《江西景德镇丽阳瓷器山明代窑址发掘简报》

《景德镇御器厂创烧年代初探》

《景德镇陶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白期”的民窑瓷器非但不“空白”,是明朝以来第一次大发展
从气泡等微观痕迹浅析明代景泰款瓷器
御器厂遗址赏珍四: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第二部分还原历史
瓷器名词解释
明代正统 景泰 天顺御窑瓷器展(下)
15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