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入手,探析先秦巴地文化的兴起与消融

巴南博物馆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自然地理环境可以说对地方文化塑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巴地,也就是如今的四川盆地外延东部的重庆附近,很早就出现了独有的地方文化,巴地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最早甚至可以上溯的神话时期,《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的记载,但《山海经》上的记载毕竟只是传说,有史记载的巴地文化,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商周先秦时期

那么,独特的地理风貌,对先秦巴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巴地文化的形成融合了多地色彩

1、 巴地文化的彻底成型

巴地,北连秦晋,东接荆楚,背靠川蜀,即是川蜀盆地连接中原大地的唯一通道,也是位于北方的秦晋和南方的荆楚文化交汇所在。巴地文化的产生,融合了川属,秦晋,荆楚文化的诸多特点。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土生的巴地文化一直与中原大地连接不多,直到西周建国后,分封姬姓诸侯王在巴地范围内建立巴国,才将代表着中原正宗的华夏文化与巴地土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最初的,完整意义上的巴地文化。

巴蜀山水

2、 巴地文化的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联系

而我们知道西周的发源地,就在陕西岐山,秦国境内,所以说巴国文化的形成,很自然的融入了北方秦晋文化的特色。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巴地文化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作为“诸夏”诸侯国之一的巴国,与接壤的南方楚国互动频繁,时战时和,《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可见当时巴蜀与荆楚之地频繁的联系,而这一时期,正是巴地文化从逐渐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在此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楚地文化,深入影响着巴地文化的形成。

另外,作为川蜀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巴地自古以来就与蜀地有着牵扯不开的联系,甚至到了今天,现代人经常将巴、蜀放在一起形容,可见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事实上,巴地文化在彻底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并保留了很多蜀地文化独有的特色。

综上,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先秦时期的巴地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秦晋,川属,荆楚等地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包罗万象的风格。

二、 恶劣的自然环境,赋予巴地文化刚勇乐观的特点

1、 自然环境对巴地文化的影响

不同于川蜀盆地成都平原,巴地处于四川盆地外延东部的山地上,正是入川的通道。李白曾在《蜀道难》之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地文化,正是建立在这“难于上青天”的入蜀的道路上。

剑门蜀道

外人只是想要借道这里,就慨叹蜀道的艰难,而巴人就生存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这种环境之下萌芽的巴地文化,带有强烈的刚勇乐观的特点。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这说的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因为不满于常年向殷商进贡,跟随周武王伐商,并在大战时一边打仗,一边还跳着舞,以求在气势上吓唬对方。这大概是正史上记载的最早,也是少有的一幕。

巴人的勇武源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抗争之中,但其后之所以能在文化里代代传承下来,也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前文说过,巴地是一个四方势力汇聚的点,古今中外,这样的地理位置,避免不了战争的随时发生,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四战之地

从巴人建国,巴地文化逐渐形成以来,这里的战争就从没有停止过。与蜀地诸侯斗,与楚国斗,与秦国斗。巴国和巴人文化能在这样的四战之地,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凭借尺寸之地,能与春秋战国时代两个霸主秦楚抗衡数百年,与其骨子里传承的那种勇锐和乐观离不开关系。

2、 地理位置对巴地文化的影响

另外,从经济活动上看,巴地大多是山区,不利种植,巴人只能以渔猎为生,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和巴地盐池的开辟。让巴人多了一条谋生之路,贩盐,贩盐可以说是先秦时期巴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而盐作为先秦时期很稀缺的一种战略资源,自然受到很多人的觊觎,巴国又是小国,无法与秦楚等大国相比,国家给盐贩提供不了多少保护,巴人想要把盐从当地运出去卖掉,就必须靠着强悍的武力来完成。这也形成了,在巴地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分支文化,刀剑文化的盛行。巴地刀剑文化的盛行,其初衷就是商人们为了能够在贩盐的路上保护自己的货物。

综上,恶劣的自然环境铸造了巴地文化中刚勇乐观的文化特点,而随着社会往前发展,春秋战国战乱时代的来临,让处于四战之地的巴地文化,被动的延续和继承了上古巴人与自然斗争的勇武精神,刚勇好斗,成为了先秦时期巴地文化的显著特点。

三、 巴地文化在先秦末期的消融,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先秦末期统一战争对巴地文化消融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最自成体系的地方文化,应该是独特的川蜀文化了,那么为什么与川蜀紧密相连的巴地文化,在先秦末期会逐渐消失呢?这与形成巴地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巴地多山川,少平原,又处在几省通衢之地,地理位置上,不像川蜀那样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与中原隔开,因而无法在地域上保持文化的相对独立

《战国策·秦策》中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王欲攻巴蜀或者汉,司马错上书主张先攻打巴蜀,曰“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定下了先灭巴蜀的国策。

当秦国灭巴以后,作为征服者的秦国文化以强势文化的地位介入,而且当时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先秦以后秦始皇开启了“书同文,车轨硅”的大一统政策,使得巴地文化失去了继续往前发展的机会。

同时,由于前文提到的,巴地文化在成型之前,就吸纳了周围地狱的文化特色,这让它与其后到来的秦文化融合的时候,非常迅速而融洽,因为本身巴地文化里就包含着秦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巴地文化很快的融入更强势的秦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擂鼓寨遗址出土石器

2、 人口流动对先秦末期巴地文化消融的影响

其次,文化的载体是人。巴地文化是由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巴人来承载的,只有同一种文化下的巴人人数足够多,生活范围又比较固定时,巴地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机会。可是巴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一个人口流动很大的地方,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先秦时期,大量的人口流动自然带来其他的文化,而离开巴地的人,却无法将巴地文化扩散开来。

3、 独特的渔猎文化对巴地文化消融的意义

另外,巴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巴人们虽然有一定的农耕生活,但相比于平原地带的川蜀或者是其他地域,很大程度上是以渔猎为生的。细读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在文明的孩童时期,农耕文明的文化比较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更容易流传下去,这是文明的本质决定的。而巴地独特的渔猎文明在周围全是农耕文化的前提之下,一旦失去了其独立性,就不可避免的被农耕文化迅速取代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巴地文化在先秦时代后期的消融,与其说是巴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使然,不如说是巴地自然地理环境的馈赠。文章一开头我们就说过,由于处在几个多省通衢之地,巴地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点。

因此,巴地文化的消融,绝不是消失,而是融合在其他附近的文化气息里,从而获得另一种形成的新生。从这个角度上讲,是巴地天然的自然地理环境,馈赠给巴地文化的一次机会,让巴地文化能够更广泛的参与到华夏文化建设的主流中去。不管怎么说,巴地文化在先秦末期的消融,都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南江县阳八台巴人聚居遗址

四、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一种地域文化,巴地文化几乎与中原文化同步产生,互相交融,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证明它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带有着极强烈的华夏文明的特点。

而形成巴地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其独特的存在客观上塑造着巴地文化的特色,同时又赋予巴地文化刚勇乐观,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但同样厚重的的意义。另一面,巴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塑造巴地文化的同时,也制约着巴地文化的发展和扩散,甚至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巴地文化在先秦末期走向消融。

参考文献:

1、 《华阳国志·巴志》

2、《辞源》

3、《战国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
巴蜀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东北三省县级及以上历时地名文化内涵探析
四川被称为巴蜀大地,蜀指的古蜀国,巴又代表着什么意思?
巴文化的发展及特点试析
武都地望考释 ——兼论武都地名的由来和迁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