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河东为何会成为唐初京畿地区的粮仓?

自古以来,粮食的生产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唐朝初期,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再加上生产工具的落后,导致长安一带饥荒肆虐。粮食的短缺和城内米价的高涨使得民不聊生,同时,这两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当时的统治者。

为了缓解长安粮食短缺的状况,统治者将目光投向与之一河之隔的河东地区。当地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地大物博,而且人口十分密集,继而能够提供粮食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河东地区还有着便利的水上交通线路。之后,河东地区成为初唐时期京畿地区最大的粮仓。

唐朝行政区域划分

一、唐朝初期,长安人口基数逐渐增长导致人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远不能得到满足

唐朝时期,都城长安虽然地处平原地区,但是其在粮食种植上的优势并没有凸显出来。追溯到西周时期,长安先后曾是十多个朝代的首都。然而到了东汉时期,关中平原良好的农业生产状况急转直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可进行耕作的土地面积上产生了矛盾,人们对于粮食上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旧唐书》中曾有相关记载:

“永泰之始,京师不雨,米斛千钱,官中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畿县百姓乃捋穗以供之。”

讲述的是当时京城雨水短缺,导致粮食生产匮乏的状况。一时间,米价高涨,人们连最起码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就连朝廷的禁军也十分缺少粮食的供给。

唐德宗

到了元贞初期,长安城内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当时唐德宗命令汗晃押运三万石粮食回京以解燃眉之急。由此可见,粮食对于维持人们正常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解决粮食短缺就成为了唐朝统治者迫在眉睫的问题。之后他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粮食问题:一是重新发展关中平原的粮食生产;其二是将粮食从河东以及一些江南地区运送到长安。

在经过仔细的斟酌之后,唐德宗否定了第一种方法。因为想要重新发展关中地区粮食的生产不具备有利条件,反而面临着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唐朝初期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相较于前朝毫无优势可言。特别是在遭受了许多战乱和破坏之后。当地水土严重流失,土壤碱性过高且逐渐呈现沙漠化的趋势。即使唐朝有良好的灌溉工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唐朝人口变化情况表

其次,日益增长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小。贞观十三年,全国人口达到了1300万左右。到了神龙元年,全国人口数量增长到3800万左右。而当时作为全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的长安,人口密集程度可想而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是这66年里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当时,长安地区以及周边各县的人口户数高达30多万。

再者,当时朝廷在长安城内以及周围地区的驻兵较多,他们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根据唐朝初期的情况来看,当时全国驻府官兵有六百多人,光长安城内的驻兵就占了三分之一,从而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对于军粮的需求量之大。

再加上当时长安城内一些权贵占用了许多灌溉渠道去建造利用水动力运转的石磨,继而影响了农作物受灌溉的效率。唐高宗时期,因为一些商人富贾大肆建造这种石磨,导致郑白渠可受灌溉的面积仅剩下四分之一,间接影响了粮食额产量。之后,唐高宗只好带着朝廷大臣前往洛阳一带解决吃饭上的问题。

当然,第二种解决方法岁可行,但施行起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想要从河东以及一些江南地区运粮到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途中必须要经过河道狭窄、流水湍急的黄河三门峡。

水运运粮

在当时,这种长途运输不仅对于粮食的运输量上有限制,而且在运输途中还会溺死大量的船夫。显庆年间,唐高宗下令开凿三门峡,但效果并不显著。直到唐玄宗时期,采取了分段式运输方式,才使得这种利用水路运粮的状况有所好转。

当时的大臣裴耀卿奏请唐玄宗,在黄河、渭河以及京杭运河的交汇处置办粮仓,再分别采取分段式运输将粮食运往长安。这样一来,既缩短了运输所要花费的时间,也能提高运粮量。

根据《新唐书》的相关记载:

“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

采取这种运粮方式后,运送七百万石粮食的同时,还省下了大量的运输经费。起初,人们都将目光都放在黄河流域一带,但主张运送粮食的裴耀卿却发现了在河东建设粮仓的有利因素。之后,政府在河东大力发展粮食种植,当时在河东置办的粮仓已然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其储存的粮食基本维持了长安城内百姓的正常生活需求。

二、在河东地区从事粮食生产具有很大的优势,河东地区不仅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且畜牧业发达,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水利条件

唐朝时期的河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边靠近恒山,西边靠近黄河。北边靠近突厥,是华夏民族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河东”一名的由来是缘于黄河由北向东流向此地。这里具备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而且这里有很强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同时,河东地区民风朴素,劳动力十分充足,为粮食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东地区区域位置图

(一)、河东地区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和种植

粮食的生产必然少不了以劳动力为依托。生产劳动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上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河东地区是唐朝最早发展的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这里人口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密集,从而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有利因素。

(二)、河东地区畜牧业十分发达

因为河东地区唐朝最初发展的地区,所以这里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充足的牲畜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家庭畜牧养殖,直至唐朝,河东地区的畜牧业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河东地区北边靠近突厥,唐朝在讨伐东突厥的战争中俘获了大量的马匹和牲畜。再加上河东靠近战场,进而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牲畜。

(三)、当地良好的水利条件也对粮食的生产起着积极作用

河东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水利设施的建设。汉武帝时期,曾在河东周围地区引黄河、汾水地区进行农田的灌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到了唐朝,同样也在这些地方进行引水灌溉,当时有的农田粮食产量能够达到10万石之多。唐朝初期到中期,政府在全国修建的水利工程就有160多处,当时河东地区的水利工程就占据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当地良好的水利条件为河东地区粮食的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唐朝政府为了解京城决粮食短缺的状况,利用河东地区便利的交通来运输粮食,进而实现对长安城内粮食的补给

河东地区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进行粮食生产,而且当地的交通状况在粮食运输上也有着绝对的优势。在河东地区不仅可以利用黄河和汾水来进行灌溉,良好的水利条件也有利于粮食的运输。河东到长安的运输线路上有多个渡口,两地贸易往来络绎不绝,唐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垂青这里。

根据《春秋左传》的相关记载:

“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

繁荣的蒲津渡浮桥

当中的所说的蒲津渡是运输线路上的交通要道,唐朝之前许多朝代都在这里修建过浮桥。因此在开元十二年,唐朝政府为了加快粮食运输的效率,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蒲津渡修建了一座固定式的铁浮桥。有了便利的交通线路,唐朝政府开始从关中运送大量的粮食到长安城内。河东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基本维持了长安城内百姓对于粮食的日常需求,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自然能够加强唐王朝的统治。

总而言之,河东地区粮食的生产对于维系唐朝长安的社会秩序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武德二年,刘武周率领叛军大肆烧杀抢夺,并且占领了河东地区这一有利的战地,当时唐政府初次派去平定战乱的军队也被叛军打败。之后,李世民率领军队去讨伐叛军,并安抚了一开始战败的将士,告诉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河东一带拱手相让。可见,河东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粮仓对于唐朝发展的重要性。一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统治者才将粮食生产的目光转向江南一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喂饱一座长安城,究竟有多难
梁启超游美国:发现纽约与古代长安汴梁的不同
唐代边疆战乱不断,完整的保障战马储备和粮食供应是重中之重。
隋唐时期,可怜的皇帝竟然被迫要跑到洛阳蹭饭
中国历史第一城,死于907年
告别帝都:唐以后的长安是如何沦为废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