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过冬穿啥?皮袄、战袍、纸裘、棉袄,阐述古代冬衣发展史

一月份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了,正是“寒冬腊月”了,尤其是在北方,比如北京,那都零下八九度,天气可真是够冰的,尤其是大风一刮,更让人受不了,以前老北京人形容天冷风大有一句老话,叫“外边风多大?电线杆子骂街”!啥意思呢?就是说冬天胡同里的木头电线杆子,被风一吹,呲呲的响,所以过去说“电线杆子骂街”。另外天太凉了,老百姓一到冬天就都不爱出门了,在屋里边呆着,暖气开得足足的,穿个小背心儿,吃个冰淇淋,别提有多爽快了。

南北冬天有差异

对比北方,南方就心理不平衡了,所以这两年南方也闹起来了,北方有暖气,我们南方怎么办?我们也要安装暖气!北方虽然冷,但那是“物理攻击”。属于干冷。衣服多穿点,屋里暖和点,很舒服。但南方不行。南方不管是屋里屋外那叫“魔法攻击”。这个衣服穿多穿少差不太多,都很冷。而且南方还很潮,冷起来让人受不了。记得李夫子上大学那会,很多同教室的东北朋友就抱怨到了南方受不了,别看东北温度那么低,但东北人不抗冻,因为东北人出去穿的也多,人一进屋到处都是火炕,很暖和。南方冷,它叫“阴冷”。是往骨头缝里钻的凉,就受不了。

古代百姓过冬必备爆款——“纸裘”

暖气是国家为了照顾北方地区的老百姓,才有的这福利。那在古代没暖气的时候,南方人怎么办?北方人又怎么抗冻呢?记得在上学时学过李白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通过这个诗句可以想象古代人都是穿着貂皮、狐裘推杯换盏。但其实,能穿貂皮、狐裘的人都是富商巨贾。并不是人人都穿得起的,那可能很多小伙伴会问,古代人都穿什么呢?这个就说来话长了,严冬腊月,古代的冬天比现在还冷,皇上也喜欢给百姓们搞点福利活动,给穷苦百姓送温暖。送什么呢?送“纸衣服”。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觉得不可思议,这皇帝也太抠门了吧,自己穿貂皮大衣,却给老百姓送纸衣服?其实这不是抠门,也不是皇上脑子不好使,纸衣在古代又叫“纸裘”!就是纸的裘皮。

纸裘的制作流程

纸裘也不是说皇上在糊弄穷人,尤其是唐朝的时候,那个年代,还拿木棉、草棉的絮来做衣裳,皇室都不多见,更别说普通人家了。有钱的人都买动物皮做的衣服,“皮衣”别说古代,现代也同样不便宜,更何况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在穷苦老百姓群体根本普及不了,那该怎么办?“纸裘”就应运而生了,纸裘也不是说只有皇上送温暖才有,平时也有,老百姓过冬自己也做。怎么做呢?就要用一种树皮作材料,这个叫树皮就是“楮树皮”。老百姓们通常是把树皮做成纸,在拿纸做衣服,这个纸做出来就不是一般的纸,100张楮树皮做的纸一起蒸煮,加上胡桃和乳香增加纸的柔软性之后,再压成一张纸来剪裁衣服。

很多人会说费这么大劲,这不还是纸吗?其实并非如此,楮树皮是一种纤维物质,经过蒸煮和调制压实之后,做出来的纸柔韧、厚实、不透气,为了增加保暖功效,往往在做成纸衣的时候,还得往中间再添一些麻絮,就像咱们现代穿棉袄、羽绒服一样往里填充,如果你要是喜欢好看,就再加上点染料,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做好之后,衣服不但干净、漂亮,保暖性还特别的好,关键就是它用料不废。穿旧了、穿破了,修一下、补一下,还可以继续穿。怎么修呢?大诗人苏东坡就很有修补经验,他曾经说:“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针叶,捣水刷之,亦妙”。当然了,这个“纸裘”是给老百姓穿的,有钱有势的权贵人家,是不穿这个的。

一条皮草送两次,挽救多人性命

那么唐朝在纸裘推广之前,人们穿什么呢?那时候叫“皮裘”,现在叫“皮草”。那么古人有多喜欢皮草呢?最出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孟尝君。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贵族,很有钱,有一回他出使秦国,秦昭王很高兴,说你这个人太棒,你留下来吧,给我当相国。孟尝君有心不答应,又怕丢了性命,就含含糊糊先答应了。后来有人跟秦昭王说“不应该重用他,孟尝君他家里人都在齐国,他不会真心替您办事”。秦昭王一听有道理,万一这个家伙要反水,怎么办?先关起来吧,回头找一借口宰了得了。

于是秦王就把孟尝君给关起来了。孟尝君被关之后很害怕,就跟自己的门客们说“坏了,秦昭王要杀咱们,这该怎么办呢?”门客们就开始想办法,有人给出了一主意,说“秦王是个妻管严,怕媳妇,如果去求他老婆,应该可行!”于是门客们就去找秦昭王的媳妇,他老婆很高兴,因为她知道孟尝君是个有钱的土豪,送上门来的肥羊,是好事,但是不能白帮忙。于是狮子大张口说“我要一件纯白狐的皮草”。狐狸本身来说那不少见,白狐也有,可是浑身上下一根杂毛没有,还要能逮着,还得把它做成皮草,非常不容易。

这时候有人想起来了,说“咱们出使秦国的时候,您记得吗?咱们送给秦昭王一件儿”。孟尝君说“是送了,但是仅此一件啊,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个人又说“没关系,我看到秦宫中有一个狗洞,我身子矮小,可以从狗洞钻进去,把那白狐皮偷出来给您”。孟尝君为了保命,也就同意了,没想到这家伙还真行,去了就把这白狐狸皮给偷回来了,又拿来送给秦王的老婆,秦王老婆很开心,就劝说秦昭王,暂时不要杀孟尝君,秦昭王怕老婆不高兴,也就同意了。

秦王的老婆心里打的什么主意呢?她心想“孟尝君这么有钱,送给秦王一件皮草,还能再送我一件,我得多宰两刀才划算”。她很聪明,但孟尝君也不傻,趁着秦王对他放下了防备,带着一帮人连夜就跑了。这倒也不是说秦王的老婆笨,一件白狐皮草就价值千金。你别说没有杂毛的皮草,就是过去的貂、鹤这些皮料又轻又软,成为“轻裘”。哪怕随便一个做成皮草也是很值钱,非常稀有。

可高贵可大众,亲民又实用的袍子

那么在古代并非每个人都买得起,那穿不起皮草怎么办呢?穿不起皮草就穿“袍”。这个袍是什么?其实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军大衣,上下连体的一件长衣,内外两层,在里边放着很柔软的御寒材料,分两种,一种是比较高档,用的是蚕丝做的絮;另一种放一些粗麻之类的材料,反正不是棉花也不是蚕丝,它是跟蚕丝特别类似的一种绵絮。那时候都是木棉、草棉,白梧桐上面的絮。当时管这一类的材料统一都叫“绵絮”。

这个袍不算太贵,在周朝开始就是一种生活的便装,像咱们现在的军大衣和羽绒大衣,主要就是为了抗冻。那时候为了让士兵外出打仗的时候不受冻,给当时的士兵每人发一件。当然了,当兵的穿得都是低一档的粗麻棉絮制成的“袍”,也抗冻,这就是个标配。因为士兵的普及,也就有了一个说法叫“战袍”。那时候冬天能有一件战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虽说标配是每人有一件,但如果遇上了遗失或者是破损,那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冬天,也不能随随便便就再来一件。诗经《秦风》里边有一首诗叫《无衣》,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说“谁说我没有军装,咱俩配一件军大衣”,这就产生了一个词叫“同袍之义”,就是说两个人一些扛过枪,并肩作战,在战斗中相互帮助,有着过命的交情。

而且这个袍一开始也不是单穿在外面,在先秦时期,袍的外面还得穿一件罩衣,据《礼记·丧大记》记载“袍必有表”,意思说的很清楚,袍的外边还得再套一件。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穿完了袍,还能再罩一件外衣,那时候穷人也穿不起外衣,当年编写《论语》的曾子,就穷的叮当乱响,穷也就算了,关键还是个名人。这事就让别人知道了。还在《庄子·让王》中说他“缊袍无表”。什么意思呢?曾子是个文人,到了干活、写字的时候,就要把穿在外面的衣襟撩起来,怕把袖子弄脏。一般人撩起来里边是袍,他撩起来就是两个胳膊肘。后来由于这个典故就来比喻穷困潦倒,叫“捉襟见肘”

千呼万唤,棉袄终于诞生了

当然了这个是秦朝的穿法。从汉朝开始,一部分人就把袍拿来当外套穿了,再往后就跟今天的军大衣、羽绒服一样,都拿来当外衣穿。说到“袍”很多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不穿棉袄呢?棉花有软又便宜。首先,棉花的大量种植是在宋朝、元朝之后,之前的记录没有。那个年代你别说这些贵族了,皇上如果有一件棉袍,估计都得搁在金殿上供起来,因为没见过,是稀罕物。那么棉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朝。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诗云“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袄”就是从“襦”升级而来的。“襦”既像我们现在的衬衣的款式,又像袍一样,在里面有夹层加上絮。而这个袄,比襦长,比袍短,因为里面加了绵絮,所以,又叫“绵袄”。此“绵袄”非彼“棉袄”!可即便是这样的“绵”能做成一件袄,也是少见。为了保暖,古人又把动物的皮毛当成绵絮填进去。这有点像咱们现代的羽绒服了,这叫“皮袄”

“皮袄”也是一个稀罕物。《红楼梦》中,刘姥姥头一回见王熙凤,王熙凤就穿了一件“桃红撒花袄”,只有大富之家才能穿得起。《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清朝人,在他的认知里面的袄,如果不是皮袄,就是棉袄。也就是今天普通老百姓所用的棉花做的袄子。为什么现在棉花这么普及?这得从宋朝说起。木字旁的“棉”是在《宋书》中才开始有了记载。那么反过来推测,棉花的出现最晚也要在南北朝时期。等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才开始大量的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棉花的传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进口说”,走海路,漂洋过海来的,到底是哪个国家来的?怎么从海上来的?也没有办法正确的去追溯。另一种说法,说棉花是咱们的原产地。

棉花:舶来品还是本土产?各执一词都有理

在“进口说”中流传最多就是元初的《农桑辑要》。这里边还衍生出了一个民间故事,当时,中国的商人在外国卖茶叶、卖丝绸,发现棉花的保暖用途,就找外国人买棉籽,因为棉花成熟之后扒拉下来棉籽,并不影响棉花的使用、品质。但是作为交换茶叶和丝绸的棉花,外国人就当宝贝一样,坚决不将棉花籽卖给中国人。为了防止中国人偷棉籽,离开的时候还得过一遍安检。有个商人特别聪明,买通了一个外国人,用10两黄金买一两棉花籽,而且,让他把棉籽带到码头上交给他。就这样把棉花偷渡回了中国。从这之后,棉花才慢慢的在中国开始种植出来。这个说法,他最多流传于“引进派”,而且还拿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滇海虞衡志》中的观点作为结论,因为书中有记载“宋元间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

那么支持原产地是中国的也不示弱,翻出了记载夏朝的《尚书·禹贡篇》,书中记载道“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卉服”、“织贝”都是棉织品,而且,在福建崇安还出土过距今三千多年的棉织布片。原产派认为铁证如山,但你要说是原产,为什么宋元之前没人穿棉袄?要说是进口,这出土的棉织布片,通过碳还原的科学实验,又骗不了人。

李夫子说过冬

但是不管怎么说,棉花的大量种植从元代、明朝开始,大量的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穿得上暖和的棉衣,皇上要是再遇上寒冬腊月给老百姓送温暖,也不用再送纸衣服了,也可以送棉衣了。老话说得好“一层棉顶十层单”,该穿棉的了,就不能不穿。“爱俏不穿棉,冻死没人怜”,李夫子要告诉各位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小姐姐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穿上棉衣,暖暖和和的过冬天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东北趣事之——反穿皮袄毛朝外
衣装演变词:纸裘、皮裘、长袍和棉袄,漫谈古代经济下的百姓服饰
棉袍在身
没棉袄、没羽绒服、没抓绒衣,古人穿什么熬过冬天?
诗经羔裘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