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进函谷关的战神,让秦昭王割地称臣,司马迁却选择性忘记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国家同时存在了上百个诸侯国,其中实力比较强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各个诸侯国间为了抢夺地盘,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一片狼藉,战火不息。

群雄割据,英雄辈起,随着战争的爆发,也诞生了不少战国名将,通常人们能够想到的“四大名将”,为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其实在战国时期,仍有许多战力谋略上,可以与四大名将相媲美的优秀将领。其中有一位的名将,曾击败了当时的楚国,打败了秦国,并且打进了函谷关,打得让秦昭王割地称臣求和,他就是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战国名将——匡章。虽然说战功显赫,但是司马迁却选择性的忘记这位名将,甚至在《史记》中未曾给匡章立传。

那么匡章有着怎么样的生平呢?又是如何打进函谷关让秦昭王割地称臣的呢?

第一,匡章桑丘之战取胜,让秦国称臣

匡章,陈姓,田氏,名章,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既然是大将,那么他的一生就是在征战之中度过的。匡章最初并不是一位将领,而是一位儒生,他本人是孟子的学生,早年和孟子一起交游,而且两人的关系很好,孟子对匡章“礼貌之”,后来得到了推崇,后来匡章弃文从武,来到齐国作为名将。匡章除了打仗,口才也绝佳,曾靠口才在与魏国的辩论之中大获成功,使得两国平和的互相承认了对方的地位。

齐威王中晚期,齐国名将凋零,熟读兵法的匡章临危受命,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战场上。

公元前341年,秦国采取张仪连横策略,对魏国实施了联合诸侯国的打击,迫使魏国割地求和。因为秦国想要统一更大面积的野心,于是秦国联合魏国对楚国反击,让楚国退回南方。同样的情况,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三十四年,秦国为了击败齐国,借魏国、韩国两国,在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并在桑丘同匡章率领的齐军在桑丘相遇。匡章深知,秦国军队孤军深入,只是虚张声势,威胁齐军,但也不敢贸然发动全面进攻的,于是匡章运用了计谋,让自己带领军队里的人掺杂到秦国军队里去,命人将齐国的军旗全部换成秦国的样式,并让侦察士卒也换成秦军的服装。

不得不说这是一步显招,容易让齐威王认为匡章是叛变,但是齐威王十分的信任匡章,于是在齐威王的支持下,匡章内应外合,僵持半年之久后,匡章突袭秦军,重创秦军,最终赢得了这场不可能赢的战争。文献《战国策·卷八》记载:“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这场战役被称作为,桑丘之战,让秦惠文王向齐威王称臣,以“西藩之臣”自称,匡章一战加官晋爵,声名大噪。

第二,匡章函谷关之战,让秦昭王割地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大增,到了秦惠文王执政时期,魏国实力锐减,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只剩下秦、楚、齐、赵。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回到齐国做宰相,便联合了当时的齐国、魏国、韩国三国一起进攻秦国,此次战役匡章担任主帅,连战连捷,一直攻打到函谷关下。

这时候的赵国、宋国看到秦国被攻打,节节败退,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也一并加入讨伐秦国的队伍中。函谷关在当时是秦国东进的第一关口,地形十分的险要,易守难攻,所以秦国派出了大量的精锐军队在这里把守。

联合的诸侯国费尽心机也不易攻破,曾经的信陵君在函谷关下被杀得铩羽而归。但是匡章却有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因为匡章明白函谷关的易守不易攻的特点,所以匡章没有贸然的采取进攻的行动,而是在函谷关下安营扎寨,在此地镇守,给秦国长期耗着,这一耗就是3年的时间。因为长期的僵持状态,让守城秦军松懈,于是在公元前296年,匡章攻破了秦国要地——函谷关,秦昭王赶紧去派使者向联军求和,并且愿意割地求和,将侵占韩国、魏国的土地全部归还。

本应一举歼灭秦国的联军,却在孟尝君听从使者的要求后,同意了秦国的求和。函谷关战役可以说是匡章一生中的最后一战。自古战争出英雄,匡章随后也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时期被遗忘的名将,他打的秦国称臣,是唯一打破函谷关的战神
战国时期被低估的一代名将: 灭燕, 败楚, 秦国被他打得没脾气
此人是战国最低调的名将,攻秦败楚灭燕,其战绩丝毫不逊四大名将
战国那么多名将,只有他率军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
唯一打入函谷关的战国名将,打得秦国割地称臣,去向至今讳莫如深
【战国】走近科学之秦宣太后“芈月”身后的秦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