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光义得位不正引发礼仪难题,为避免自己尴尬,只能折腾宋皇后

由于赵光义的皇帝位不符合传统的法定程序,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一直风波不断,民间流传着不少流言蜚语。其中赵光义和宋太祖皇后宋氏之间的故事也成为当时盛传的宫闱秘闻,是老百姓私下喜闻乐见的内容。评价赵光义与宋皇后的关系,绝大多数人会用刻薄寡恩来形容。因为赵光义对宋皇后的确不好,不但没有将其升格为皇太后,还反复让其折腾搬家,甚至死后都不许下葬。这种做法在皇家和士大夫阶层看来是非常刻薄的,因此他们对赵光义人品上的评价都很低。而关于他为什么如此刻薄对待皇嫂的讨论,民间学者也是众说纷纭。

宋皇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也是'斧声烛影'的疑案后,赵光义上位的见证者之一。她的出身非常显赫,父亲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母亲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而宋偓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因此宋家是三朝国戚,被称为'近代贵盛,鲜有其比'。她从小就出入宫廷,见多识广,受到很多皇帝的看重。后来她随母进宫贺春节,被宋太祖赵匡胤看中,便赐以冠帔。孝明王皇后去世后,赵匡胤中宫虚位,便将她纳为第三任皇后。

关于宋皇后和赵光义的故事,记录在司马光的笔记文集《涑水纪闻》中。故事中主要记录的是'斧声烛影'的传闻,以及事发后宋朝宫廷中的事情。里面讲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去请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可是王继恩和医官程德玄却请来了晋王赵光义。这让宋皇后大吃一惊,知道无法扶持赵德昭登基。而赵光义许诺给予宋皇后富贵,然后就顺势抢了皇位,成为了宋太宗。可是赵光义即位后却过河拆桥,对宋皇后非常刻薄。非但没有将她升格为皇太后,还让她多次搬迁宫殿,甚至死后都不让其下葬。

这个事情在民间传得很远,又有司马光的笔记作证,一般人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从这些笔记来看,本身就是真假参半的东西。赵光义对宋皇后很刻薄是事实,这表现在他对宋皇后的礼仪上存在再三拒绝的态度。他不将宋皇后升格为皇太后,只称其为'开宝皇后',本身就让宋皇后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他多次强令宋皇后搬迁宫殿,这也是对皇嫂的极不尊重。宋皇后去世后,赵光义不准其下葬,只能暂时停在普济佛舍。宋皇后既不能与赵匡胤合葬,又不能入太庙,这种不上不下的情况让群臣都看不下去了。

赵光义不准群臣给宋皇后服丧,这完全不符合其生前为皇后的礼仪。于是有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对人发牢骚,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结果话传到赵光义耳里,他'坐讪谤遭贬',出知滁州。由此可以看出,宋皇后都快成了赵光义心中的一根刺,提都不能提。

因此有人基于司马光的笔记认为,赵光义如此做是与'斧声烛影'事件的后续有关。是当时宋皇后企图拥立赵德昭当皇帝,所以后来被赵光义猜忌,才受到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实际上这种说法非常牵强,有些想当然了。虽然这些记录出自于司马光的笔记中,却并非是司马光本人所写,更难以成为事实。

首先这些东西并没有收录如《资治通鉴》中,而是以司马光私人的笔记文集形式存在。因此不能作为司马光是史学家的看法,只能是普通文人收集民间传闻所作。司马光对这些东西也是不敢肯定的,所以只能放入私人文集中,而不能进入《资治通鉴》。而且文中也有两处比较大的硬伤,是不符合史实的。

第一处是太监王继恩,原文写成'王继隆'。第二处是翰林医官程德玄,原文写作'贾德玄'。这连最基础的人名都出现争议,显然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司马光作为史学家,对当时的人员安排比较熟悉,不可能出这种错。他照传闻记录,将错就错是表示其中立的态度,不置可否。

宋皇后的存在,不论是否有打算拥立赵德芳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赵光义很大的威胁。因为宋家的显赫,先皇皇后的地位,本身就让赵光义非常尴尬。赵光义上位的法理依据不足,存在着很多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地方,所以受到很多太祖朝旧臣的反对。而宋皇后及其家族却成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方,自然会让赵光义有些想法。而赵光义上位后又排斥太祖朝的旧臣,让自己潜邸的属官上位,又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引起不少政治风波。以赵光义小肚鸡肠的性格,把火气撒到宋皇后身上,也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在皇后礼仪上不承认,甚至故意拒绝的态度,这显然有些过头了。在古代社会,宗法礼仪不是小事,是国家法定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光义的皇位本来就不合法,还故意和宗法礼仪对着干,给人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可以说他这么做不是在于猜忌和私人怨恨,而是在挑战国家的根本法定程序。

因此我们将私人利益和个人感情因素作为赵光义的行为动机,显然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尤其是在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先后去世,宋皇后再也没有能威胁到赵光义的地方。而赵光义却仍旧坚持拒绝按照法定礼仪承认宋皇后的太后地位,这就让事情变得更微妙了。

因此我认为赵光义对待宋皇后刻薄寡恩的做法,其原因不在于权力的争夺,而是在法理地位的争夺。从后来持续将近一百年的宋朝太庙昭穆位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简单的说来,太庙中昭穆位是始祖位左右两侧供奉皇帝灵位的宫室。按照传统的父死子继的规矩,父子皇帝是异昭穆的设置。也就是说,始祖位左边的昭宫室祭祀父亲,右边的穆宫室祭祀儿子,左边的昭宫室再祭祀孙子,如此交替往复。然而赵光义即位打乱了这个法定程序,可他不是赵匡胤的儿子,太庙如何祭祀他就成了大麻烦。

把他放到昭位,赵匡胤就没地方放。可赵匡胤才是宋朝开国之君,这是更改不了的事实。把他放到穆位,看上去就像是赵匡胤的儿子,这就吃大亏了,赵光义自己也不乐意。而且宗室的记录上也成了麻烦,如果让赵光义叫赵匡胤为皇考(皇帝亲爹的意思),这特么就太尴尬了。赵光义上位本来就受人诟病,如果在太庙和宗室族谱上还出这么个幺蛾子,那这皇帝当得也太屈辱了。要是这么干,后人一看就知道是篡位的德性,赵光义心里也没法过得去。所以他坚决不能承认赵匡胤是皇考的地位,否则就是自己打脸。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正宫,按照皇家礼仪制度是要升格为皇太后的。如果这个事情由赵德昭和赵德芳来操作,就没什么问题。因为这两位虽然不是宋皇后生的,但也是赵匡胤的儿子,辈份上没问题,礼仪上没毛病。要是让赵光义去做,这就间接承认了赵匡胤皇考的地位,这不是提前把自己放到太庙中穆位宫室去了么?因此对赵光义来说,怎么安置宋皇后都尴尬。既不能升格成皇太后,也不能住皇太后宫殿,更不能搬出皇宫。赵光义只能选择折腾来折腾去,把事情处于悬而未决的地步,至少不能亲口承认自己比赵匡胤矮一辈。

这问题直到宋皇后去世都悬而未决,所以葬礼上更没法操作。以皇后之礼,那就搞出皇室丑闻了,宋皇后又不是赵光义老婆。以皇太后之礼,赵光义吃大亏,肯定更不行。所以赵光义只能先把宋皇后的梓宫停到庙里去,暂时搁置这个争议,后来再想办法。可这么一来朝中群臣不乐意,尤其是太祖朝的旧臣,拿这个讽刺赵光义。而赵光义除了找理由贬斥一些大臣,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直到宋真宗时期,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才弄了个'兄弟同昭穆,父子异昭穆'的礼仪制度,算是非常尴尬的把赵光义排进了太庙。

赵光义本人的问题解决了,宋皇后的问题就好办了。宋真宗先把宋皇后安葬在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之北,暂时不入太庙,修建别庙祭祀。到了宋神宗时,宋皇后才被请进太庙,享受到正当的皇后待遇。因为宋真宗和宋神宗都是后辈,问题就不是那么明显,至少不如赵光义尴尬。

从这个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知道皇家礼仪在国家法理中的重要性,是能够动摇皇帝皇位根本的法律制度。现代人不讲究这种礼仪,所以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反而主观臆测各种阴谋论。甚至有人说赵光义垂涎宋皇后美色,这脑洞开得也太大了,难道他们认为赵光义的皇位真的就稳如泰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如何对待24岁的漂亮皇嫂的?
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如何对待年仅24岁的皇后嫂子的?
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赵匡胤死后,留下年仅24岁的皇后,她的后半生实在是凄惨!
正史中有关于“宋太宗弑兄”的记载吗?司马光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赵匡胤的“头号继承人”到底是谁?为何被赵光义捷足先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