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孙二娘的斑斓裹肚,看传统服饰的“同名不同意”问题

“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紧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这是水浒装第二十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的一段,那妇人便是那母夜叉孙二娘,这段儿描述的是武松初见孙二娘时,孙二娘的衣着。从头到脚,衣着看似普通,却非常显个性。尤其是那桃红纱主腰与那斑斓裹肚,更是那一身装扮中的亮点,给打打杀杀的水浒故事,带来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如果想要了解“主腰”及相关文化的,可以我阅读我的前作《千古风流旖旎:从水浒中的“主腰”,来聊一下明代的“内衣文化”》。至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另外一个“裹肚”好了。

裹肚非抹胸,抹胸亦非裹肚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觉得抹胸和裹肚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名称或种类不同罢了。他们却又不知道这种说法的源头到底是哪里,我猜测答案可能是来自孟晖的《潘金莲的发型》,里面写道:“原来那时的女性在背子内不穿其他袄衫形式的衣服,而只在腋下围裹上一到数层抹胸(或叫”裹肚“),把前胸后背裹绕起来”。

再联想到以前看过的《洞箫记》,里面有一句:“美人解衣,独著红绡裹肚一事,相与就枕交会,”一句,便简单粗暴地把裹肚与抹胸看成同一件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裹肚与抹胸是同一件东西,再加上“裹”和“抹”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肚和胸是不是同一个部位呢?

答案当然不可能是同一个东西。据《格致镜原》,一本是清人所编撰的类书,记载:建炎以来,....有粉红纱抹胸,真红罗裹肚,可知,裹肚和抹胸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衣物。这里插说一句,这两个名字充分体现了古人取名的随意性,直接动宾结构,够懒得啊!

至于二者的差别,从形制上来说,裹肚相较抹胸稍微长一点,更注重保护肚子,而抹胸听名字便知道它的保护重点在于胸部。前者类似于今日的束腰带,后者形似小吊带。

不同时期的裹肚,具有不同的特点

当然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 1975年10月,出土于福州北部浮仓山的南宋贵族命妇黄昇墓葬的抹胸文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抹胸实物。

该物以素绢为面料以及里料,制为两层,内衬丝绵。衣式略呈长方形,腰间及上部各缀有两条绢带。长55厘米,宽39-40厘米,上端带长34-35厘米,腰间带长35-36厘米,要知道宋代女性的平均身高也不过156.23厘米。因此,这件所谓的“抹胸”应该是一件"上可覆胸,下可遮肚"的衣服。而裹肚竟然比它还要长?真的会有这么长的内衣吗?

显然,这与孙二娘既穿“桃红纱主腰”,也穿“斑斓裹肚”的情况相悖。莫非是施公的疏忽?

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释,不过是我们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已,谁说明代的“主腰”一定要比宋代的“抹胸“长的?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同名不同物的服饰名词着实不少。在研究古代服饰之前,必须要定好朝代、场合的范围,否则就是大海捞针,做无用功罢了。

穿着裹肚不限性别,男女老少咸宜

而且,“裹肚”也不是女性的专用服饰,男性也一样能穿着。

还是在施公的《水浒传》中,第四十四回形容“锦豹子”杨林时这样说:“白范阳笠子,如银盘拖着红缨;皂团领战衣,似翡翠围成锦绣。搭膊丝绦缠裹肚,腿絣护膝衬麻鞋…”

第七十六回形容浪子燕青时:“褐衲袄满身锦衬,青包巾遍体金销。鬓边插朵翠花娇,玉环光耀。红串绣裙裹肚,白裆素练围腰。落生弩子捧头挑,百万军中偏俏。”

可见裹肚不仅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内衣,还是一种山寨上的男女头领穿着的服饰,就连普通的士兵也一样能穿着。君不见庾家疃外“虎狼腰牢拴裹肚”、厉兵秣马的士兵吗?

当然这里的裹肚应该不是内衣了,谁会直接穿着内衣去打仗啊?据专家考证,这里的裹肚应该是一种主要穿在长衫罩袍外的绣袍肚。

裹肚不仅是衣服,用途多多

裹肚不是一件服饰,还具有一定保暖养生的作用。

如中医典籍《普济方》中就有记载:碾末先铺在裹肚上后用药末、右细末。用细绢做夹裹肚一个。腰前襜。覆过脐腹。下斜尖如匾。覆护阴囊。别作稍尾。以带抄住于后。这种被称为“衣冠疗法”的传统医学,我们至今也常看到。端午时要佩戴的香囊也是“衣冠疗法”的一种。

此外,很多小说还记载了裹肚的储物功能,功能定位类似古代的荷包。如《白鹿原》:说着撩起衣襟,在红裹肚儿里掏钱。《初刻拍案惊奇》:露出那兜罗锦红裹肚来,一手摸出银钱一个来。《西湖二集》:连那纱帽里、将军盔里、箭袋里、裹肚里、靴桶里都要满满盛了银子。

好家伙,看这描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钱包吗?只要抢到一个鼓囊囊的裹肚,立马能实现一夜暴富的人生理想,难怪古代路上这么多劫道的。

好了,我们回归正题。众所周知,服饰作为物质文明最表象的体现,体现了包罗万象的华夏风情。而传统服饰更是其中的翘楚。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传统服饰逐步具备了护身体、趟风雨、知耻辱、识道义的作用。但由于这种或者那种原因,很多明明分属两种不同服饰的传统服饰,被迫共用一个名字。这就给后世的研究者造成了很大困扰。

因此直接从古籍中进行名词考证并不容易。凭借想象复原也是不可取的,不妨从地下文物或者传世书画着手,多角度考证。

最后还是那句话,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衣食住行而忙碌。我们今天进行服饰考证,并不是为它有多好看,只是不希望祖先的智慧在我们手上消亡。知来处,才能明去处。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这是一件什么年代,什么场合,什么人穿,什么样的服饰,这样才能更好地复原它。

挂一漏万,是为此文。

参考资料:

(明)施耐庵,《水浒传》;(清)陈元龙,《格致镜原》;

孟晖《潘金莲的发型》;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衣冠》;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黄强,《中国内衣史》;

春梅狐狸《图解中国传统服饰》;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文化之衣冠服饰
印度传统服饰纱丽 (11)
千古风流旖旎:从水浒中的“主腰”,来聊一下明代的“内衣文化”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汉服科普,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进入历史,了解中国文化|分享一组衣冠服饰中的传统文化·共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