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名医40年解剖心得写成《医林改错》,却遭大骂:越改越错

很多人说中医是没有解剖的,实则不然,早在《难经》中就列述了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而在清代,有一位名叫王清任的名医,他痴迷人体解剖,根据自己40年来的解剖心得写成《医林改错》一书。

时至今日,国人对尸体解剖的接受度都很低,那么生在封建制度的晚清,王清任的解剖标本从何而来呢?

河北地区的一场瘟疫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初,王清任在滦州稻地(今唐山市丰南区镜内)一带行医。

那时候,当地正在流行一种小儿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十分厉害,以腹泻、发热、出疹为特征,传染迅速,死亡率竟达到80%。

在当地有一个风俗,小儿夭折后不会深埋,家长认为,其尸体被野狗啃食,有利于保全下一胎。而一些贫苦人家,根本无力安葬瘟疫中死去的孩子,只用一张草席裹住尸体,草草丢弃在野外。

而立之年的王清任,已经行医十余年。他明白,这是他近距离观察尸体的一个绝佳机会,他一直怀疑古书上的脏腑图是错的,如今终于找到了个机会来一探究竟。

古人所绘脏腑图

于是他每天清晨都骑马来到乱葬岗,春夏之交,腐烂的尸体恶臭熏天,王清任掩着口鼻也难以忍受。

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一项无比伟大的事业,强大的使命感让他打破一切障碍,沉下心来研究破腹露脏的尸体,因为野狗啃食,这些尸体大多残缺不全,有的少了心肝,有的缺了胃肠,王清任便将几具尸体凑在一起来看。

这项工作一连进行了10天,王清任一共看了300多具尸体,终于有了成果。

他一直以来的怀疑是正确的,医书上关于五脏六腑形态位置的描述含糊不清,前人绘制的脏腑图更是与人体相去甚远。

此外,王清任还发现在人体的胸腔在存在一片横膈膜,但由于残损严重,他还没有弄清楚这薄膜与心脏的关系。

长久以来的怀疑得到证实,王清任很高兴,但他并不满足,小儿的脏腑和成年人的脏腑是不一样的,可在那个年代,哪可能看得到成年人的五脏六腑呢?

残忍血腥的行刑现场

两年后,王清任在奉天府听说,辽阳有一个26岁的妇女,因为犯疯病杀害自己的丈夫和公公,被判了剐刑(凌迟之刑)。

行刑那日,王清任兴奋地前往观刑,可突然意识到这是个女犯人,自己靠得太近并不妥当,于是只在刽子手提着犯人的心、肝、肺从他面前经过时,他才仔细看了看,和之前看到的小儿脏腑并没有多大差别。

公元1820年,王清任在京城行医时,听说有个男子因为打死自己的母亲被判了剐刑,在崇文门外行刑,这一次,王清任抓住机会,靠近行刑现场,看了个仔细。

成人的五脏六腑算是看清了,但行刑过程中破坏了膈膜,膈膜与心脏的关系还是没弄明白。

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逆贼张格尔被处以剐刑,王清任得到消息匆匆赶往刑场,然而官府规定所有人不得靠近,王清任只得作罢。

膈膜究竟在什么位置?王清任一直对这个念念不忘。

膈膜示意图

有一天,他去一病患家看诊,偶遇江宁布政司恒敬,这个人曾镇守哈密,领兵于喀什噶尔,战争中见过许多的尸体,王清任便缠着恒敬,要他说一说这膈膜的事情。

恒敬被他的真诚打动了,与他详细说来。

数访乱葬岗,近前观刑,王清任将他几十年来的积累写成了一本书,勘正前世医家的错误之处,取名《医林改错》,并在书中附上自己所画的25幅改正脏腑图,用以警示后人。

王清任学术成就

王清任出生在医学世家,家境殷实,自幼习武,中过武秀才,家人觉得医生社会地位低下,便拿钱给他捐了个小官。

可这王清任偏偏又是个医痴,20岁便弃武习医,30多岁时在北京开了个"知一堂"的医馆,名满京华。

王清任去世是仅仅53岁,他的学术观点总结在《医林改错》一书中,这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写了他这些年看尸体的心得,对古书上对五脏六腑描写的谬误进行勘正。

王清任画像

他首先记载了人体的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以膈膜为界,而不是《内经》上所讲的上中下三焦。

王清任还摒弃古书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说法,纠正为"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

王清任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一改古图"肝有七叶"的说法。

此外,王清任还对脑的功能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在古书中,脑属于奇恒之腑,现代医学证实的脑的功能在《黄帝内经》中多归属于心,但王清任却敢于"离经叛道",率先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王清任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胸腹腔内脏器官、血管等解剖位置,较过去有所改正。但由于样本量太小,仪器设备不到位,且所观察者均为不完整的尸体,他的书中也存在一些"越改越错"的地方,比如他混淆了气管和大动脉的位置与功能,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

王清任所绘脏腑图

《医林改错》的后半部分是他治病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以他的"逐瘀汤"系列最为出名,大家熟知的血府逐瘀汤便是王清任原创。王清任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进一步阐述气血理论,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清任人物评价

《医林改错》初版于道光十年(1830年),一经刊行,立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医林改错》

王清任一下子推翻了沿袭几千年的中医经典,这在许多医者心中是无法接受的,而对脏腑实质的过分追求,与中医几千年来形成的理论体系又是相悖的,许多人骂王清任离经叛道、毁坏祖制。

但这里面也不乏赞扬的声音,王清任的敢于质疑、勤于动手、勇于革新的精神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

《医林改错》出版第二年,王清任便去世了,此后接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更有传教士称王清任为“中国解剖第一人”。

有话说

在西方医学体系的冲击下,当代中医的处境很艰难,我听过许多种言论,却依旧无法明晰自己的方向。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墨守成规的谨慎,而是王清任这般大破大立的格局。

参考文献: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也有解剖?而且几千年前就已出现?是的!
清代名医|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当我们谈论经络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三)
清代名医王清任,杰出的医学革新家,所创的优秀方剂至今造福世人
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王清任
嘉庆年间女子被判剐刑,场面相当可怕,可一人正仔细观察行刑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