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皂服布衣到蓝靛染色,来聊聊古代平民都穿哪些颜色的衣服?

太阳照射着各种物体,反射出五颜六色的色彩,衬托出大自然的美丽。智慧的人类又从自然物中找到了各种染色物,用颜料绘画,用染料染布帛,用各种色素制作陶瓷的釉彩,因而丰富了生活。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在认识色彩的同时,并试图用不同的色彩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思想。在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便用赤铁矿的粉末涂在石珠、鱼骨、兽牙上,串连起来作为颈饰。到了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并逐渐尝试对葛、麻、丝染色的方法。

商周时期,已有很丰富的色谱,表示颜色的文字如红、绿、紫、绛、绀、绯、缁、缇等,这些字都带有丝旁,说明是由染丝而定名。

在古代,衣裳色彩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是同当时的礼制相联系的,所谓“衣正色,裳间色”。正色是青、赤、黄、白、黑,并且用以代表方位,故称“五方正色”。间色是绿、红、碧、紫、骝黄,称作“五方间色”。正色和间色之间有严格的尊卑之分。黄白之间是绿,赤白之间是红,青白之间是碧,赤黑之间是紫,黄黑之间是流黄。这些色彩表现在服装上,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不能随便使用。上可兼下,但下不可僭越上。

  • “礼不下庶人”,很多色彩平民不能使用

在中国古代,皇帝用黄色,象征着光明、辉煌、尊严、高贵,到处是金碧辉煌;也用红为正服。绿为青黄色,紫为青赤色,均为间色。后妃用绿。所谓“夺朱为紫”,皇宫曰“紫禁”贵官着“紫衣”。

在封建社会,人分贵贱等级,并以服色为标志,。煌煌龙袍,“垂衣裳而治天下”,那是天子的服装。广大的劳动者,只能穿布衣,而且只有褐色或黑色。所以称百姓为“布衣”

在古人看来,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既是人分尊卑贵贱而加以区别,又是提高了统治者的尊严。因此,古代对于纺织、染色、衣裳的重视,并非单纯为了物质上的享受,其中也包含了政治目的。既然带有政治目的,最明显的一条是“礼不下庶人”。也就是说,礼制是对上层社会的人而言的,不为平民百姓制礼。所以说,古代服装的染色虽然很多,但应用的限制很大,有很多色彩老百姓是不能使用在衣服上的。

先秦古籍《考工记》将古代社会的职务称作“国有六职”:在这六种职务之中,后来又有“四民”的提法,也就是将社会分作上下两层。上层的帝王、大夫,强调礼仪;下层的平民百姓,被视为“礼不下庶人”。且不说社会的不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另一种朴素的“布衣”文化。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的:“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裋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

  • 从历史上的一些称谓来看百姓的衣着色彩

褐衣——“褐”有二义:一是指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短衣;二是黄黑色,接近于赭石。在古代,褐衣也是粗劣衣服和贫贱之人的代词。《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所谓“卑者服褐”,因称卑贱者为“褐夫”。褐与裋联称“裋褐”,专指粗陋衣服,或称用褐布竖裁,短而且狭,为劳役之衣。古代的囚犯穿赤褐色衣服,因此也称犯罪的人为“赭衣”。

皂服——“皂”有二义:一是古代表示身份的一种差役;二是黑色。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土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图,牛有牧,以待百事。”

这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所谓“天有十日”是指甲、乙、丙、丁....受的十个日子(天支)。“人有十等”指社会上人的十个等级。臣者,臣服也,役使也。上级役使下级,下级侍奉上级,最上边的以此祭祀神灵。所谓“皂隶”,便是古代衙门里的差役。因为他们穿着黑色的衣服,故称“皂衣”,对差役的头领称为“皂头”。

青衣——青蓝色或黑色的衣服,本是古代帝王和后妃的一种礼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衣青衣,服苍玉。”这是春天的象征:住在明堂东部青阳的北室,乘的是有鸾铃的车,驾的是青色的马,车上插的是青色的龙旗,穿的是青色的衣服,佩的玉也是青色的。

自汉代以后,青衣变为卑贱者之服;婢女也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东汉蔡邕写过一篇《青衣赋》,赞美出身卑微的婢女。一开始便说:“金生砂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产于卑微。”这在当时,堂堂的左中郎将竟然歌颂低贱的婢女,是难能可贵的。赋中写青衣虽然出身卑微,但却长得妖媚动人,端庄正派,精明能干;“宜作夫人,为众女师”。他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青衣,采取了公正的态度。

蓝衫——旧时儒生所穿的服装。后来称秀才所穿的长袍。唐代诗人韦应物诗:“近作新婚镊白髯,长怀旧卷映蓝衫。”由此可见当年穷书生之苦。

以上所列,褐衣、褐夫、裋褐、皂服、皂隶、青衣、蓝衫,都是身居社会下层的人,所穿的衣服也都是由粗布制作,色彩为褐、赭、黑、青、蓝。这些色彩都是不鲜亮的。

用蓝靛染布制作衣被,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

广大的平民百姓,在有限的范围内,在允许的活动中,开拓了自己的天地;不是把自己置于死地,而是“陷之死地而后生”。于是,经过800年的创造,开辟出一个美丽的蓝花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有一位哲人说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后人过前人。“蓝”即蓝草,可作染布的蓝色染料。

  • 蓝靛染色的起源

传说在夏代,我国已种植蓝草,并且已经摸到了它生长的习性。在夏历五月,蓼蓝发棵,趁此时分棵栽种。

在《诗经》中记载了妇女采集蓝草的活动,《尔雅》中也收入关于蓝草的品种,从这些记载可以确定,在我国,用蓝草染色很早就开始了。……《礼记·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

这是因为仲夏之月是蓝草发棵的好时候,此时采摘蓝草叶,影响生长,因此规定靛蓝染色不许提前进行。靛蓝色泽浓艳,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喜爱。

农业文明不但种出了粮食,解决了吃食之虞;也种出了棉麻可以织布,并且植桑养蚕巢丝,解决了穿衣之难。同样,人们也叩请大地,种出了染料。种蓝得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染出了蓝布。一染二染的“月白布”,三染四染的“老蓝布”,五染六染“藏青布”。

  • 中国人为何对蓝色情有独钟?

画家赞美“墨分五彩”,蓝色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如月夜之恬静,有的如太空之浩瀚;就像是宝石晶莹的透彻,大海蔚蓝的深沉,染出的蓝布深深浅浅,在微妙的色度中游移。它是介于大红大绿之间的,深深懂得红之热烈,绿的清凉。

在色彩学上,由于光的波长关系,蓝绿色调代表平静、沉着、阴凉;红黄色调代表激荡热烈、温暖。夏天来了,相邀清风,避开酷暑;冬天到了,趋阳避寒,保温取暖。如果将红与蓝比喻两者的关系,可说是很恰当的。中国的大众也最懂得这个生活的哲理,因而以蓝色用于常服。

蓝色括静、沉着、深邃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地域广阔,气候温和,古代农业发达,人们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习惯于过着安静、舒适、自给自足的生活;加以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重礼节、讲中庸,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 蓝靛的制作方法

作为我国古代染料的蓝靛,主要是从蓝草中提取。南北朝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述了“蓝靛”的制造。

书中说:“《广志》曰: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

这是我国关于蓝靛制造的最早记录。贾思勰还在书中讲述了种蓝的经济效益,说:“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

据现代化学分析,“蓝草叶中含蓝苷,从中可以提取靛蓝素靛是系还原染料。蓝草叶浸入水中发酵。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然后进一步在空气中氧化缩合成靛蓝。可以推测,蓝草的染色,最初应该是揉染——把蓝草叶和织物揉在一起,揉碎蓝草叶,液汁就浸透织物;或者把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然后晾在空气中,使吲哚酚转化为靛蓝,这就是鲜叶发酵染色法。”

为了穿衣服,中国人在历史上不知花去多少精力和劳力。丝绸华美,但不适于劳作;麻葛粗糙,并非是理想的衣着;最后选中了棉花。用棉花纺纱织布,并且染色的附着力强。我国普遍植棉较晚,已是宋元时代,到清代才由官方刻印了一部《棉花图》加以推广。我们现在所称的“土布”,便是数百年来手工纺纱的手织布。经现代科学验证,蓝染棉布,是理想的结合。

深沉恬静的中国蓝,不但在植物染料中使用最早,也是染色牢结度最高的。作为一种色彩,已经浸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发展到今天,平民百姓已经摆脱了阶级束缚,不需要被动的选择仅有的几种色彩,五彩华服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大家可以任意的挑选自己喜爱的颜色,并且服饰的颜色与材质均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御染家植物染桑波段——靛蓝
草木染之蓼蓝:染出一抹蓝(附染色攻略)
天然的植物染料—蓝草
传统技艺之植物靛蓝染色!
染一席蓝裳,把最初的记忆珍藏
秋·收染 蓐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