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阴保卫战,1645年清军遭遇的最强抵抗,10万人战后仅存53人

江阴位于苏南,现在以富庶出名,在1645年,它只是长江边上一处小县城,隶属于常州府,并没有什么名气。或许是由于常年靠长江吃饭的缘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贼胆大,民风刚硬,见谁都不怂。

在明末大变局里,江阴起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弘光帝朱由菘即位没多久,多铎就东下攻取南京,俘杀朱由菘后,派出使者到南直隶各府县招抚。

这时各地虽然也有零星的抵抗,却已经有心无力,因为政府已经被一锅端了,军队降的降,逃的逃,靠地方义兵显然不是如狼似虎的清军对手。

慑于兵威,大部分地区都接受了清朝派来的官员,给江阴安排的一位知县方亨也走马上任。

恰好这时,北京的多尔衮见形势一片大好,趁机颁布了著名的“剃发令”,命令大家剃发易服接受统治。

方亨原本是明朝进士,早早就投降了清军,他是空降而来的官员,只带着几个家丁上任。方亨初到江阴,屁股还没坐热,想烧把火立威,张贴布告,大力推行剃发令。为了帮忙,常州太守宗灏又派来了四名满兵来监督执行。方亨满以为,清军摧枯拉朽之下,江阴既已易帜,剃发易服的事也是顺理成章。

百姓们却不这么看。改朝换代或许有其大势,但对底层百姓来说,剃发易服这件事,却让所有人无法接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出自《孝经》的这句话绝不是随便说说,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

对当时百姓来说,要他们剃发好比如今让人上街裸奔差不多,从上到下都是拒绝的。

方亨下令县中小吏书写文书布告,写到其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时,书吏连自己饭碗都不顾了,把笔一丢大喊:“就死也罢!”

江阴的士民几次请愿,向方亨请求暂缓执行。

方亨不晓得江阴民风,反而认为小县刁民故意为难自己这个外来的官员,鼻孔朝天,一概拒绝。

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到县衙闹事,不满的情绪在蔓延。

眼看城中人心思变,方亨秘密派出手下前往常州府送信,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

这封信在半路被义民截获,瞬间消息传遍全城,江阴的火山被点燃了。

大家推举典吏陈明遇为首,擒杀满兵,把方亨下狱,打出“大明中兴”的旗号,正式反清。

义兵打开兵器库,武装起了自己,决心固守江阴。消息很快传到常州,太守宗灏并不以为然,只是派了三百人前来镇压。这时义军已经聚集起上万之众,三百人还不够看的,还没进江阴就被包围全歼。

此后几天,又陆续有小股清军前来镇压,都被击退,义军与清军已势同水火,被下狱的方亨也被拖出来咔擦掉祭旗。

虽然形势看上去不错,但陈明遇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清军吃了亏,必定派大队人马来报复,到时候以自己的统帅才干,恐怕对付不了这么大阵仗。

他想起了一个人,他的前任——江阴城原任典史,现在正住在城外砂山的阎应元。

阎应元是通州人,原来已经升任广东英德县主簿,还没来得及赴任,南都已失陷,于是滞留在江阴。阎应元有军事才干,在江阴任上曾带领大家抵抗海盗进犯,是个实干家,大家都对他很服气。

阎应元二话不说,立马赶到城内接手防御。

他首先分兵把守四方城门,用巨木加固,派人日夜把守,防止被冲车攻破。

又重新编组了义军,按照小队、大队的配置,做到井井有条,方便指挥。

同时加固城防,用上了裹着铁叶的门板、塞满泥土的空棺材等等,因地取材,什么能用用什么。

除了城防,守城还需要武器,在这方面江阴也很匮乏,弓矢有限,仅有少量火器,基本是什么都缺。

这些没难倒阎应元,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自造守城装备。

木头、铁块、砖石,甚至粪水、油脂,这些废物点心,到了义军手上重新组合一下,都成了守城的好武器。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前江阴守备陈瑞之之子,他原本受到父亲牵连被关押在狱中。但这人有个特长,善于制造火器。阎应元下令把他放出,为义军制造火器,虽然父亲给清朝为官,这位陈瑞之之子却心向明朝,干活非常卖力。他因地取材制造了火砖、木铳等守城器具,果然十分精巧。

火砖大概三四寸大小,扔到人身上能着火;木铳不是火枪,是类似手雷一样的武器,中间塞满铁棱角和火药,从城上居高临下扔下去威力加倍,暴发后铁菱角乱飞,杀伤力成片,对蚁附攻城尤为有效。

义军还制造了挝弩、火球、火箭之类的武器,这些玩意儿在正规军野战里用处不大,却非常适合守城,效果杠杠滴。

江阴在行动,清军也没闲着,派小股军队镇压失败后,南京的豫亲王多铎整出了大动作,派出数万兵马前来进攻。

这些兵并不是八旗兵,满兵被视若珍宝,是清朝立国之本,舍不得拿来随便消耗。奉命进攻江阴的是已投降多铎的原明朝贰臣,江北四镇之一的广昌伯刘良佐和他的旧部。

六月下旬,刘良佐率兵抵达,肃清外围义兵后把江阴城包围,下令攻城。

刚一开打,清军就哭了,因为被打得太疼了。

攻打江阴的清兵们发现,头顶的江阴城墙上扔下的东西超越了他们的想象,江阴城墙下简直是一大片高空抛物的受灾现场。

弓箭、火枪、土炮乃至石头、砖块这些还算正常操作,还有莫名其妙的铁疙瘩、飞舞的火板砖、一炸一片的“手雷”、能把人拖上去的挝弩,还有恐怖的粪水——烧得滚烫,表层还贴心地添加油脂保温,唯恐烫不死你。被这种粪水淋上非死即伤,因为即使不死伤口发炎也会要了半条命。

刘良佐的军队本来战斗力就不高,平时干的都是欺负老百姓的事,哪见过这些套路,一下子倒了一大片,更多的哭起了鼻子,“兵一攻城,无不流涕”。

刘良佐屡攻不利,想劝降阎应元,他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书信入城招降,甚至亲自来到城下现身说法,要阎应元投降。

阎应元站在城头,送给他八个大字:“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句话说得刘良佐无言以对。

多铎听说江阴战事不利,又派恭顺王孔有德带兵来帮忙。孔有德是老资格降将,能力比刘良佐强很多,但面对江阴也无可奈何,只能把江阴团团包围却还是啃不下来。

南京的多铎坐不住了,自己从关外杀到关内,南京、杭州这样的重镇都不战而降,小小的江阴竟敢螳臂当车,只好用大招了。

大招就是八旗兵,这时八旗是战力巅峰时期,横扫东亚,确实不是盖的。多铎认为汉军实力实在不济,只好调八旗兵出马,他派出名将博洛、尼堪,带着红衣大炮和八旗精兵前往江阴。

这两人都是清朝宗室重臣,后来分别晋封端重亲王、敬谨亲王,南征北战,能力称得上强悍。

博洛来到江阴城下,先做了件事——打了刘良佐一顿板子。

没说的,统帅大军却攻不下小小江阴,反而损兵折将,刘良佐这顿板子挨得一点不冤,没把他撸掉已经是客气。

刘良佐虽然没脸没皮,这时也感觉到了害臊,他督促部下拼命攻城,博洛也派出八旗士兵,又摆开红衣大炮发炮助阵。

不得不说,八旗兵战斗力确实强悍,他们以重甲步兵起家,能身披几层甲胄仍然行动自如。八旗兵一上场,城头的防御就有些吃紧,威力弱一些的弓弩、土枪无法穿透重甲,火器也难以伤到隐藏在坚盾后面的士兵。

有一员清军勇将,干脆披挂三层重铠,手举一张桌子,一马当先,从云梯攀援而上,登上城垛,试图斩将夺旗。

义军先后被他砍倒数人,最后在合力围攻下,才刺穿防护较弱的颈脖将他杀死。

艰难抵抗下,城池还是没被攻破。这时江阴已经顽强抵抗了两个半月,虽然给清军造成重大杀伤,但城内也已经难以为继,物资、人手都已告罄,很难再坚守更长时间了。

在此期间,江阴不是没有做过其他努力,城内派人向四方求援,希望能把各地的抵抗力量连成一片,打破包围。

求援也并不是没有收到响应,明朝总兵黄蜚、吴之葵、 义军义阳王、秀才金矿都领兵来救援江阴,甚至海盗顾三麻子也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可惜,无一例外,都在外围都被击败,无法打破包围圈。

这也就是当时的问题,虽然抗清力量风起云涌,却因为南京弘光政权的覆灭,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和调度,又没有人站出来统领大局,各自为战的结果只能是被各个击破。

博洛久攻不下,也开始心急,他开出投降条件,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

这种缓兵之计瞒不过阎应元,他回复博洛:“愿受炮打,宁死不降!”

即使如此,江阴城破也只在旦夕之间。到了二十一日,博洛集中起红衣大炮,发炮轰击残破的东北城墙,城墙被轰破后,潜渡的清军一拥而入攻入城内。

城破之时,阎应元和城内所有人都已经知道无法幸免,他们也早已做好了准备。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写罢,投笔于地,带人巷战。义军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把清军赶出城去,阎应元反复冲杀也已经无法突围,他试图投湖自尽却没有成功,被清军俘虏后送到博洛那里。

博洛得意洋洋,满以为可以羞辱阎应元一番。阎应元却挺立不屈,连正脸都不肯给博洛,口中骂不绝口。一个小兵要讨好博洛,一枪刺穿他小腿,应元终于不支倒地。第二天,阎应元终于遇害。

城里其他人,陈明遇等也都在巷战中力尽殉国,义军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

恼羞成怒的博洛下令屠城三日,全城十万人或战死,或遭屠杀,仅五十三人幸免于难。

江阴的抵抗让清军胆战心惊,军中流传:“吾兵南下,所不易拔者,江阴、泾县及舟山而三耳。”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后,听说各地义军的抵抗,感慨道:“吾家子孙即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

江阴之战有许多传说,所谓清朝“七王”、“翼王”、“十王”都阵亡于城下,其实是野史的杜撰,并不是事实。但江阴、包括嘉定、泾县等地的抵抗不在于杀伤了多少敌军,而是以阎应元、陈明遇这样的微末下吏所代表的精神。

相比之前在扬州殉国的史可法,他们的地位微不足道,江阴也不是扬州那样的大城,扬州一日被攻破,南京不战而降,小小江阴却阻挡了满汉数万大军81天。

这事实上说明一个问题,素来被称为民风软弱的江南也能有这样的强力抵抗,说明只要组织得当、策略有效,民间的力量并不像想象中弱小,百姓中也不缺少明朝的支持者。只是其时既无明君,又无能臣,更无良将,白白浪费了江阴的努力。

即便如此,江阴还是值得后人铭记。时至今日,江阴城里还有祭祀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抗清三公祠,并且自2005年起每年举行公祭以祭奠殉节士民,历史并不曾忘却他们,也不曾忘记江阴这段血色的历史。

说到这里,抛开明清之争,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一座城或是一个人,在国破之际的抗争,都值得后人尊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45年江阴抗清:中国古代历史前所未有的壮举,平民为自由而战
江阴八十一日:记住这段历史!转!
明末最强之盾,公安局长率10万百姓抗清81天,直接秒杀正规军
以钢铁意志坚守八十一天,江阴保卫战——大明最后的丰碑
以钢铁意志坚守八十一天,江阴保卫战
1645年,江阴城内悲壮的一幕,全城几乎死绝,仅剩53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