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盘点那些描写封建社会民间疾苦的诗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悯”是怜悯、同情的意思,“悯农”就是对贫苦农民的同情。既然四海之内的田地都已经耕种,那么种地的农夫为什么还会饿死呢?因为收获都被地主和官僚巧取豪夺掠去了。

看似不动声色的白描,在落差巨大的对比中,蕴含着作者对农夫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唐、宋时期类似的“悯农”诗还有很多。张籍《野老歌》说得更明白一些: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山田”产量本来就低,还要缴纳沉重的赋税,眼看到了年底,老农家里空空如也,只好和儿子在山上寻觅橡树的果实充饥。政治黑暗,农民受到残酷剥削,在死亡线上挣扎,可是那些家财万贯的商人们,家里的狗都是长年吃肉的。

中唐以后,唐帝国一直在内忧外患中挣扎,宦官专权、朋党恶斗、藩镇割据、外族侵凌,底层百姓也遭受到空前的压迫,不仅是农民,手工业者同样生计艰难。例如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卖炭翁在终南山上砍伐树木,烧制木炭然后用牛车拉到长安城售卖,天降大雪,他身上还是单衣,冻得哆哆嗦嗦,但还是祈祷天气更冷一些,因为天越冷他的炭才越好卖。正当他冒着严寒将一车炭拉到城里,期盼着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皇宫里的采购太监出现了,他以奉旨“采买”的名义,命令卖炭翁将一大车木炭运送进宫,代价只是“半匹红绡”而已。不能想象,辛辛苦苦烧制的一大车木炭被宫里的“使者”低价掠走之后,卖炭翁接下来如何面对山中的寒冬,他和家人急需的“身上衣裳口中食”又怎么办?很多时候,穷人,真的是命如蝼蚁!甚至不如蝼蚁!

再看看底层社会妇女的命运: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秦韬玉是晚唐诗人,作品数量不多,但是这一首《贫女》却使他名传千古,最后一句尤其脍炙人口。出身“蓬门”的贫女尽管心灵手巧、才貌兼备,但在讲究门第、身份、地位的社会里,依然无法突破阶层的禁锢,觅得如意郎君。一双巧手描龙绣凤,做的却都是自己无缘穿着的嫁衣。这首诗其实是作者借贫女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屡试不第的怨悱之情,时至今日,“为人做嫁”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而故事的主角——“贫女”,反倒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后代继承这种白描对比手法来揭示贫富悬殊,抨击社会黑暗的诗还有不少,其中最著名者大概莫过于《陶者》、《蚕妇》二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宋·梅尧臣

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

不知道一生都蜗居在茅草屋里的“陶者”,如果有机会看到城里那些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建造起来的大厦和宫殿,心里会怎么想?另一位底层劳动者“蚕妇”,有一天终于有机会进城去见世面,回来却忍不住落泪,原来那些满身绫罗绸缎的达官贵妇,都是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啊!

这些农夫、卖炭翁、贫女、陶者和蚕妇,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遭遇其实跟社会分工没有什么关系,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制度造成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被统治阶级无情地掠夺;这些诗的作者大部分出身于低级官僚、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家贫,通过发奋读书才得以步入仕途,侧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因此他们深知民间疾苦,对底层劳动人民抱有深深的同情。然而,由于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他们虽然对封建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强烈不满,却无力改变现状。

“诗圣”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指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残酷的真实,愤怒的呐喊,撞击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但是这又能改变什么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同社会,在杜甫之前一千多年的孔子已经提出来了;在杜甫之后一千多年的今天,也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民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4月18日第四十三天记忆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6《悯农》
节约粮食古诗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