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建筑避雷方法融合传统五行学,也具备文化艺术考究价值

南方的夏天,是一个雷雨特别多的季节,小的时候家住在农村,雷鸣大雨过后会看见很多的树倒下。奶奶说是天上的雷神在霹躲在树里的妖怪,雷神太愤怒了,所以连树也劈倒了。等上了高中,学了物理知识才知道,闪电雷鸣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为了避免闪电对高楼大厦带来破坏,建筑工程师们会特意的给建筑安装上避雷针。这样即便是雷雨大作的天气,也能安心的在家里躺着吃西瓜了。

建筑防雷技术,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存在了。古人的防雷技术虽不及现代技术更加的高科技,然古代防雷技术,运用古典五行学说,按照每个房屋独特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的合理选择防雷材料,通过匠人高超的技术,给房租穿上了以身避雷的防护衣。

虽说现在避雷技术使用的是高科技,却不及古代避雷技术来的安全环保。

图 古代建筑一角

  • 古代建筑一开始使用镀锌防雷的措施,并不能很好的避雷,并且给房屋带来一定损害,工匠们潜心研究,发明了更有效的防雷方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中国古代建筑的防雷技术,就是文化与艺术,结构和美学,完美的瑰宝。《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国古代建筑五行阴阳学说,跟大自然的规律和谐统一。

我国古代建筑多数都是以砖木为原材料建成的,一开始运用金属卡子,沿着一个垂直方向,由屋顶沿着屋脊顺沿着墙体一路向下,将雷雨天的雷引到地表一下,防止雷电对人或者房屋造成重大伤害。

但是这种镀锌防雷的设备,存在比较多的缺陷。比如:能垂直接到地下的装置比较少;埋入到地下的线会过长,防雷引雷向下的线却比较少;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均匀压环的措施;并且镀锌的材料,会突兀的显示在建筑的表面,难以跟建筑融为一体,使之更加美观;金属卡子,卡在墙体,很容易导致墙体破裂,导致漏雨等情况的出现。

图 雷雨摧残后的建筑

  • 古代建筑避雷方式多种多样,融合传统五行学,不仅可以有效避雷,还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易经》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著作,讲究阴阳两极,也让百姓更相信风水的学说。古人对“雷”字的认识,就如《说文解字》中提到:雷,是阴阳两极的碰撞,雷雨使得万物生长。

电,阴阳碰撞产生激烈的光。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面,两者相互依存,也相互对抗,却可以始终保持平衡发展的状态。

《宅经》中描述“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枋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

对国都的建筑选址,对州郡首府的建筑选址,哪怕是对平常百姓建房的选址,都会根据风水命理,对自然环境择优选择,然后根据具体环加以取舍和改良。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负阴”“抱阳”,获取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

图 古代建筑

古人对“宅”字人认识:宅,选择一个吉祥福地,然后在原有的地势上经营改良它。人们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也将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在大自然中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

中国的建筑一般面向南,背靠山建立,会选择门口有河流湖泊。也就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环境,是因为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可以在寒冷的冬天使得室内更暖和,也利于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干爽,空气清新。

古人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为的就是夏季雨水泛滥,万一发生洪灾,房屋可以避免被雨水冲刷,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依山而住,也是因为山较高,山上的树木可以起到避雷的效果,更利于保障百姓生命安全。

《周礼订义》卷三十一中写“天以阳生,地以阴成。阴阳相摩,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

图 依山傍水

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交错之际,便会雷霆震向,洒下风雨,滋润万物。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月,四季交替出现,日月为地球提供温度。古人重视阴阳的变化规律,天地间的变化规律,作为渺小人类的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规律,以达到跟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中国的建筑,多以对称结构为主,不仅外观让人感觉安慰平静,内部布局也十分协调。古人会用大量的经历和心思去研究建筑结构的类型,以达到和谐之美的状态。

古人善于利用门窗、 户外的开启和闭合的功能,来调节室内的温度,也使得室内外空气的相互流通。达到阴阳和合,利于百姓健康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物分为地基,墙体,房梁,屋顶,每个部位用材都不一样,匠人们会细心选择所用材料。青石作为地基,稳固整个房子的效果。青砖为墙体,防火,耐高温的功效,保护建筑使用更长久。

木材作为房梁房柱,木材笔直,并且重量轻,通过特殊工艺技术,起到室内美观的效果,只要防潮防白蚁措施做得好,使用两百年不成问题。最后屋顶盖上青瓦,保护整座房屋不受雨所冲刷。

图 建筑构造

由于楠木、柏木、松木导电性能都特别好,工匠们利用这一特性,将这些木材应用到雷公柱、角梁、檐柱这些更容易接触到雷电的地方,保护建筑不受雷电的袭击。

所有这些木材的特性以及使用方式,都是经过工匠们数代人的精心研究和选择。除了防雷避雷还能呈现房屋的美感。通过因材而用,用不同的木材处理方式,用在房屋不同的部位。等房屋建成,还有最关键的处理,就是涂上防火涂料,确保木材的安全。

流传至今的古建筑,没雨用一课铁钉固定它,但是确屹立好几百年不倒。这都是因为古代工匠的匠人之心,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将房屋建筑的既美观又牢固。

当我站在几百年前的古建筑面前,其实我深深的被古代智慧震撼着,结构精巧,做工细致,一砖一瓦,一斧一凿,都是工匠没日没夜,把对建筑当成自己终身信仰来对待。

古代建筑绿化都做得特别好,经常在房屋旁边种上松树,银杏,国槐等等树木。这些树木最后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即可以在树下纳凉,也可以在天空雷电四起的时候,将雷电导入地下。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些参天大树下的房屋,更容易留存至今。因为参天大树是古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道保护屏障。

图 避雷跟绿化

《风俗通》有记载:房屋内开天井,天井当中会众生藻类植物,藻类植物刚好可以避雷火。古代的藻井不仅可以提供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用水,还能防雷避火,还有装饰美观的作用。

藻井是五行中,通过水与火之间的关系命名的。古人对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以及命名基本都会参考五行学。

每一个建筑的建成,都不容易,工期长,耗用的人力物力都数额巨大。当建筑收工之后,主人会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给自己的房屋也起一个有寓意的名字。

就如明代著名的藏书阁,取名天一阁。《洛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吉祥的寓意,寄托了百姓希望藏书阁,避雷避火,永长存的美好期盼。

图 天一阁

  • 古代建筑避雷方式,使得古建筑经受得起几百年的雷电考验,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工匠呕心沥血,研发了各种方法,避雷避火。使得我国古建筑经受住了几百年来风雨雷电的考验。人民向大自然学习,总结经验,而后运用在古建筑之中。

房屋的存在使得大自然更美,更有人间烟火味。在大自然的保护下,早上起床就能看见山间的阳光,走出家门,门前桥水下是一只只戏水的鸭子。邻里间闲暇时一起坐在大树底下聊天嬉笑。生活是这么的美好,美好得像一幅画。

大自然是如此的丰富,提供给人类砂石,木材,人类回馈大自然的是将建筑融入大自然,成为一道风景。也成为了中国建筑的瑰宝,吸引海内外游客或者专业人士,前来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我国古建筑的防雷避火方面的技术研究,引来无数学者的赞叹。

图 天一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防雷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人民的防雷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防雷有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利国利民。现代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等等工具,特别适合用于现代的水泥高楼。但是缺少了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就跟现代很多的快餐文化一样,比起古代的避雷,没有什么价值是可以留给后代的。

个人觉得,现代化的进程太快,人民越来越富有,却很少能像古代那样,可以睁开眼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喜悦、平和。我们对于建筑缺少了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钢筋水泥让我们与大自然隔绝。如果可以像古人那样,哪怕是个避雷措施,都能根据五行学,以参天大树作为天然屏障我们的地球将会更加绿色环保。

《周礼订义》

《道德经》

《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座古塔耸立千年,就是不怕雷劈,号称最老的防雷建筑
避雷针为什么能避雷?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如何避雷?
打雷能玩电脑吗
【古建常识】古建筑的防雷方式有哪些?
广州塔被雷电“击中”?官方:实为接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