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演、高湛政变:北齐文治之路终结,武勋获得“表面”胜利

一、高洋去世,北齐内斗加剧

公元559年,即北齐天保十年,文宣帝高洋驾崩。临终前,他对六弟常山王高演说:“你想夺皇位任由你夺,但是不要杀害我的儿子。”当然,自古帝王一般说这种话,都不是出自真心。果然,高洋转过头就对皇后李祖娥说:“人固有一死,只是可怜太子还小,恐有他人夺了皇位!”随即,高洋任命开封王杨愔(时为尚书令,真宰相)、平秦王高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颐做辅政大臣,辅佐太子高殷。

当年文襄帝高澄一手开创的的邺城文治派群臣中,陈元康、崔暹、崔季舒、杜弼均已亡故,活到天保十年的,只剩下寒门出身的赵彦深以及三朝老臣、出自名门弘农杨氏的杨愔。高洋在治国政策上,沿用其兄高澄的理念,以邺城文治派治国,压制武勋派。杨愔本就是高洋心腹,又当了多年的宰相,北齐政令大部由其所出。正所谓“早著声誉,风表鉴裁,为朝野所称”。另外,杨愔不仅是北齐的尚书令,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文宣帝高洋的姐夫。当年高欢做东魏权臣的时候,曾与东魏皇室联姻,将长女嫁给了东魏孝静帝。东魏灭亡后,孝静帝被高洋毒死,杨愔又续娶了原高皇后为妻。因此,在后高洋时代,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与帝室的特殊关系上考量,杨愔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新皇高殷的首席辅臣。

杨愔

文宣帝高洋做了五年的英雄天子,又做了五年的残暴之君。高洋驾崩十天后,北齐朝廷为其发丧,群臣都做号哭状,却无人流泪。唯有杨愔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发丧结束后,太子高殷继位,尊娄太后为太皇太后,李祖娥为皇太后。随即,加封咸阳王斛律金为丞相,常山王高演(高欢六子)为太傅,长广王高湛(高欢九子)为太尉,平原王段韶为司徒,平阳王高淹(高欢第四子)为司空,高阳王高湜(高欢第十一子)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高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尚书右仆射。

然而,一系列的封赏,并没有让北齐内部一派和谐,反而加剧了矛盾,因为从高澄时代起,武勋派被压抑的太久了。实际上,武勋派真正的领袖,并非战功卓著的咸阳王斛律金,也不是因为传记丢失导致在《北齐书》中都没有单独列传的安定王贺拔仁,而是当今的太皇太后,娄昭君。娄昭君之于高欢,如吕后之于刘邦,可娄昭君却在北齐建立后,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权力和地位。高洋刚一去世,娄后就想直接篡改遗诏,立自己的嫡子,常山王高演为帝,但没有实现。当时常山王高演,是文宣帝高洋血缘最近的弟弟,居禁中料理丧事,群臣想启奏皇帝都要先请示常山王高演。常山王高演怕引起杨愔等人的怀疑,于是主动回府居住,不再过问诏书敕令。但是,以杨愔为首的辅臣,和高演已经有了矛盾,一场内斗不可避免。

二、常山王高演与谋臣王晞

当初高欢刚刚成为东魏权臣的时候,高家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高欢诸子年幼,高氏直系宗室力量不强,无法迅速扩大高家在元氏朝廷中的影响力。谁曾想,长子高澄天赋异禀,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年仅十五岁就入邺城辅政。之后,高澄、高洋兄弟又前赴后继,顺利完成嬗代。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高欢诸子在平稳中安然长大,还久经历练,有的入朝佐政,有的入军为将。等到高洋驾崩的时候,除了被高洋除去的三弟高浚、七弟高涣外,高欢诸子甚至高澄诸子都已经成长起来。

但直系宗室的成长,给年仅十五岁的新帝高殷带来了威胁。常山王高演,神武帝高欢与娄昭君所生的第六子,高洋同母弟,时年二十四岁,正值壮年。高家诸子的老师都是出自范阳卢氏的大儒卢景裕,因此学到的都是文治派那一套治国理念。天保年间,高演长期在尚书台历练,曾任尚书令,后转大司马录尚书事。高演看到高洋纵情酒色,屡次进谏,遭到高洋训斥。高演这个人,史载才智超群,有气量,屡居尚书后威望渐起。于是,文宣帝高洋对六弟高演起了杀心。

高演为人严厉,经常责罚手下。高洋就找到这些人,威逼他们说出高演的短处,却无一人妄言高演的不是,可见高演这个人很会收买人心。高洋怀疑高演平时进谏的话都是大臣王晞教他的,于是想杀了王晞。高演察觉后,为保全王晞,当众打了王晞二十杖。高洋看到后,不好意思直接杀王晞,只好将其发配到了兵器坊服役。不久,高演再次进谏,劝高洋不要酗酒,结果被高洋鞭打了一顿,愤而绝食。太后娄昭君听闻后,日夜哭泣,也开始绝食。高洋看到母亲如此爱护六弟,无奈之下亲自去看望高演,并将王晞放回高演府中任职,高演这才进食。

常山王 高演

王晞作为高演心腹,一心为高演谋划。因为高演录尚书事的缘故,很多得到官职的人都去高演府邸辞行并表达感谢之情。王晞就对高演说:“官职是朝廷发放的,众人却到你的私人府邸道谢,这是不对的。”于是高演禁止了此类辞行。不久,高演又想劝谏高洋,停止酗酒。王晞劝道:“朝廷所能依靠的,唯有大王您。您现在却逞匹夫之勇,皇帝一旦喝酒发怒,哪顾得上亲疏,如果发生意外,殿下怎么办?太后怎么办?”高演于是就把进谏的条陈烧掉了。不久,高洋再一次酒后发狂,将刀架到了高演的脖子上,对着他大喊道:“你别以为我不知道背后谁在挑唆你进谏!”高演也很刚强,反驳道:“天下摄于你的淫威,除了我谁还敢进谏!”高洋大怒,拿起木杖对着高演狂打,打了几十下后醉倒在地,高演才侥幸逃脱。

客观的说,高洋真的因为高演威望高,就没法除掉高演了吗?恐怕于高洋而言,只是不忍,而非不能。高演没有沦为同高浚、高涣一样的命运,娄太后对高演的居中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洋念及娄太后,也不敢过于放肆。另外,王晞对高演的辅佐也功不可没。他教会了高演如何低调,让高演认识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王晞为何一心辅佐常山王高演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高演的好友吗?

历史远没有看到的这么简单,只要稍微分析一下王晞的出身,就知道他为何死心塌地的跟着高演了。王晞,王昕之弟,此“二王”非出自名门琅琊王氏,也非太原王氏,但出身也不差,是北海王氏,前秦宰相王猛的六世孙。王昕就是在天保年间,在郑颐引诱下,将高洋比作商纣王从而被杀、抛尸漳水的那位秘书监。王昕本与杨愔关系极好,杨愔重其德行,以其为人之师表,甚至还曾在高洋面前为其求情。可是,高洋晚年偏离重文臣、抑武勋的路线,酒后对文臣进行无差别的攻击,活生生将王晞逼到了高演阵营里。而最致命的是,黄门侍郎郑颐,陷害王昕的凶手,却成了新皇高殷的辅政大臣。王晞更不可能与杨愔等辅政大臣们一心了。

三、乾明政变:又一对被欺负的孤儿寡母

高演料理完丧事后,回府居住并谢绝一切宾客。王晞就劝高演说:“现在皇帝年龄小,您应该陪在皇帝身边。否则放任外姓之人传递诏命,国家大权必然旁落,那时候你就算想当个太平王爷,能够如愿吗?”大臣阳休之见到高演回归府邸后,也对对王晞说道:“过去周公早上读书过百,晚上会见宾客七十,仍恐怕做的不够,王爷为何要如此呢?”二人均劝高演仿周公行摄政之事,但高演犹豫不决。

晋阳是北齐陪都,当年高欢霸府所在地。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先去晋阳,安抚鲜卑霸府军,再回邺城接管朝廷。晋阳发丧后,新皇高殷准备返还邺城,群臣都认为,常山王高演必将按照惯例,代表宗室留镇晋阳。但是辅政派担心高演留在晋阳,实力太强无法掌控,于是想改以高欢第九子,同样是高洋同母弟的长广王高湛留镇晋阳。后来辅政派对高湛也不放心,于是让高殷下令,二王一同返回邺城。可以看出,相较二王,此时的辅政派占据全面优势,牢牢掌握着天子高殷,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上多次证明,所谓派别和集团,其实只是一群为了共同利益才走在一起的人,永远不要把某个集团或者派别当成铁板一块,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立个体。此时就有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加入了辅政派阵营,一个是侍中宋钦道(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之孙,唐朝名相宋璟五世祖),此人身为新皇近臣,加入并不意外。但另一位的身份就比较特殊了,居然是扶风王可朱浑道元之子,时任领军大将军的可朱浑天和,地地道道的武勋派二代。究竟是何缘故让其背离了自己的派系,与文治派走到了一起,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可朱浑天和娶得是高欢的女儿东平公主,和杨愔一样,都是北齐皇室之婿。

关于如何处置二王,辅政派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朱浑天和、宋钦道主张直接杀死二王,否则少主不可能平安执政。燕子献看的最深刻,但方法稍显温和,他主张将太皇太后娄昭君软禁在邺城北宫,让皇太后出自赵郡李氏的李祖娥垂帘听政。杨愔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直接发布敕令,留下邺城禁军五千人留守晋阳,以备不测。随后,大军返还邺城。

杨愔一心想改变高洋末期时候混乱的朝政,对于天保末期胡乱封赏一事大加整改,带头放弃王爵和开府的权力。但是很多人因此丢了官爵,因而憎恨杨愔,暗中投靠了高演。平秦王高归彦,这个当年诬杀了清河王高岳的卑鄙小人,在高洋后期久领禁军,此时更是位列辅政。但是返还邺城后,他才发现,禁军居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少了五千人。一查,是杨愔绕过他直接调动禁军留驻晋阳。高归彦本就嫉妒杨愔是首席辅政,此时更是恼怒杨愔不与自己商量就调动禁军,担心自己被架空,于是暗中投向了常山王高演。辅政派回到邺城后,仍旧对如何处置二王争论不休。杨愔担心年幼的高殷不能承受对付自己亲叔叔的局面,于是绕过高殷,亲自向皇太后李祖娥汇报。

可是杨愔百密一疏,没有发现皇太后李祖娥身边经常坐着的一个女人,一个已经被遗忘了很久的女人,李昌仪。当年高澄调戏李昌仪,引发其夫高仲密叛乱,导致东、西二魏邙山大战。后来她被高澄纳为妾。因为李昌仪也同出赵郡李氏,辈分是李祖娥的姑姑,因此经常出入太后宫中。李祖娥当她是自己人,于是给她看了杨愔的奏章。李昌仪久在宫中,知道娄后的实力,于是直接将杨愔的预谋告诉了娄太皇太后。前面说过,高演并无军中履历,心腹也并非武勋派,但是在娄太后的运调下,以咸阳王斛律金、安定王贺拔仁为首的武勋派,连同平秦王高归彦一同集结在了常山王高演身边。

出自赵郡李氏的皇后 李祖娥

几经争论,辅政派终于决定,将高演明升暗降,封为太师,司州牧,录尚书事。而让高湛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外镇晋阳(此时晋阳被邺城五千禁军控制着),解除京畿大都督一职。由于政令实际出是杨愔,因此二王虽录尚书事,却并无行政权。而京畿大都督一职,掌握京师地区实际兵权,高澄、高洋都担任过此职。此诏命一出,二王除了太师、大司马的空名号外,无一兵一卒可调。二王知道,政变的时候到了。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王以拜职的名义,在尚书省大宴百官。黄门侍郎郑颐劝杨愔不要去,恐事有不测。但杨愔说道:“我于国赤诚,岂有常山王拜职而不去的道理?”结果刚入宴席,杨愔、宋钦道、可朱浑天和、燕子献就被二王的几十个家僮和斛律金、贺拔仁擒住。杨愔大声喊道:“诸王想造反谋逆,杀害忠臣良将吗?我等尊奉天子,削弱诸侯,为国赤胆忠心,有什么错?”常山王高演被杨愔镇住了,想要缓和一点。这时,长广王高湛大喊:“不行!”于是杨愔、宋钦道、可朱浑天和被这几十家僮打的头破血流。侍中燕子献努力挣脱夺门而出,可一介文人如何跑得过武人大老粗?立刻就被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抓住。燕子献无奈叹道:“大人计谋迟误,终于落到了这步田地!”随后,二王又闯入尚药局捉住了郑颐。郑颐叹道:“这些人不听智者的话,以至于此,这难道不是命么!”

随后,二王连同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一同闯入云龙门,冲向皇宫。开府仪同三司成休宁率领外宫禁军抽刀挡住高演。平秦王高归彦因为久领禁军,在禁军中有一定威望。高归彦命令禁军放下武器,禁军纷纷听从。成休宁无奈,让出了道路。此后,高演单独进宫,来到了昭阳殿,太皇太后娄昭君、皇太后李祖娥、皇帝高殷一同坐在大殿上。其实此次政变,高演准备很不充分,参与者除了武勋外,基本只有那几十家僮。于是高演一进大殿,就叩首道:“臣与陛下骨肉至亲,杨愔等人向独揽大权,串通一气,如不早除,必成社稷大患。我等以国家安危、先皇事业为重,所以才擅自行动,实在罪该万死!”

其实,此时的小皇帝高殷,还是稳操胜券的。史载,当时直属皇帝的禁军两千人,即高洋留给高殷的百保鲜卑,均身披甲胄、全副武装,站在大殿下等待高殷的命令。这两千人,可不管你是高归彦,还是武勋派,只听皇帝的命令。尤其是这两千人的统帅,武卫将军娥永乐,武力超群,此前深受文宣帝大恩,誓死报效高殷。如果高殷果断一声令下,想要剿灭二王的几十家僮,外加几个被压制了十年、没有任何实权的武勋,简直易如反掌。但是高殷、李祖娥母女被高洋保护的太好了,毫无政治斗争经验。高殷一向懦弱,口吃木讷,仓促之间竟紧张的说不出话。而李祖娥更是深宫妇人,这是她唯一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竟也闭口不言。不知多年以后,她被高湛强暴、鞭打抛尸之时, 有没有想起乾明政变这时的情景。

这时候,实际上政变的主导者娄太皇太后站了起来,向太后李祖娥保证,常山王高演并无二志,只是被逼急了才抓住杨愔。同时,她喝令卫兵们放下武器,然而卫兵们并不听命。领军将军刘桃枝(这个是神人,之后依旧服侍高演、高湛,一生只听皇帝命令)抬头望向高殷,仍期待得到皇帝命令。娄后大怒,厉声喝道:“你们这帮奴才不听命令,立刻就掉脑袋!”士兵们就此退下,武卫将军娥永乐知道大势已去,痛哭起来。

太皇太后 娄昭君

娄后接着问道:“杨朗在哪?”贺拔仁说道:“一只眼睛已经被打出来了。”武勋派被压抑的太久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了可怜的杨愔身上。娄后随后责备高殷:“这些人心怀叛逆,想杀我儿子,接着又要杀我,你为什么纵容他们?”接着转身对着皇太后李祖娥大骂道:“我们母子,怎么会受你这个汉族老太婆趋使!”李祖娥被吓得伏地谢罪。高殷更是惊恐的魂不附体,结结巴巴的开口说道:“我为了叔叔连天子之位都不哀惜,何况这些汉人?一切都凭叔叔作主吧。”

高演随后以高殷的名义传令,将杨愔、可朱浑天和、燕子献、宋钦道、郑颐全部斩首,在王晞一再劝谏下,才没有满门抄斩,而是五家各斩一房,其余各房全部革职,永不叙用。随后,高湛调动京畿军进入宫廷替换了高殷的禁军,并将娥永乐处决,至此,高殷、李祖娥母女彻底沦为待宰羔羊。

四、高演之死与高湛上位:武勋“表面”胜利,北齐恩幸势力崛起

总结乾明政变,这是一场高演为了上位和自保,仓促发动的政变。但因为娄太后的存在,让失意的武勋派站在了高演身边。在双方对峙,政变有可能被镇压的关键时刻,娄太后又挺身而出,保证了高演的胜利。整场政变的MVP,娄太后当之无愧。娄后如此积极,其实关键还是为了“权势”二字。娄后自认鲜卑人,要为武勋派出头,一直反对高洋的汉化文治政策,同时在后宫中也绝不甘心居于汉人太后李祖娥之下。

乾明政变过后,高演以大丞相身份,镇守晋阳,朝廷一切事物咸决于高演。高演为收买人心,封文襄帝高澄的儿子高孝珩为广宁王,高长恭为兰陵王。同时命人收集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二人的遗骨埋葬起来。杨愔被杀后,娄太后、高演都曾后悔,因为杨愔确是宰辅的第一人选,举朝惋惜。高演任命老臣赵彦深代替杨愔,成为宰相。可是阳休之听说后,却说:“正要跋涉千里的时候,却杀掉了骏马而换上匹跛足老驴,可悲啊!”其实赵彦深没比杨愔大几岁,而且办事极其可靠。当年高欢去世,高澄就将晋阳交给了赵彦深留守,后来劝降西魏大将王思政的也是他。只不过赵彦深为人处事谦和,不如杨愔奋发进取。以当时北齐复杂的局势看,杨愔确实比赵彦深更能称得上“骏马”。另外就是,赵彦深出身过于卑微,出道时仅为司马子如的贱客。此时登上宰辅之位,人心不服。

不久,武勋派和王晞不断劝说高演篡位。终于,乾明元年八月,太皇太后娄氏下诏,废高殷为济南王,降李祖娥为文宣后,立常山王高演为新皇帝,改年号皇建。娄氏告诫高演,切不可伤害济南王。高演当场答应,并立自己的儿子高百年为太子,高演就是北齐历史上的孝昭帝。孝昭帝高演虽靠政变上台,但立志做有为之君,他重用王晞、阳休之、崔劫等人,主动了解民间疾苦,逐一分析各条政令的优劣,为政清明。同时,他偃兵息武,恢复屯田,使北齐从高洋末期的混乱中逐渐恢复。但随后高演就发现,做了皇帝,并没有那么开心,反而增添了不少烦恼:

首先,武勋派是此次政变的最大功臣。但高演骨子里流着和高澄、高洋一样的血,执政理念也是要走文治路线的。高演之前与武勋派素无往来,骤然获得了武勋帮助,这时候自然要报答。高演无奈,只能对他们加官进爵,承认武勋派的特权。高洋在位期间,就将妹妹义宁公主嫁给了斛律金的孙子斛律武都。高演登基后,又为太子高百年迎娶斛律金的孙女为太子妃,进一步加以笼络。为了防止武勋派看文臣不顺眼,高演白天故意冷落王晞,晚上才派专车将王晞接进宫中商议要事。

其次,自从高演当了皇帝后,本为头号心腹的王晞反而与高演疏远了起来。高演给以王晞进言不必假手局司,可以专门呈递奏折直达天厅的特权,同时希望王晞可以兼任侍中。但是王晞却拒绝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自言道:“我自少年以来,看到位居显要的人很多,却没有多少能够长久。我这个人很慵懒,受不了俗务,皇帝的私恩怎么会长盛不衰呢?万一疏忽,我将来连退路都没有啊。我不是不愿意做大官,只不过我看的更长远透彻而已!”王晞作为高演首席心腹,都想着功成身退,保全自身,高演如何能够重走文治之路呢?

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高演如何与自己的亲弟弟,长广王高湛相处。这是其他历史书上最被忽视的一段,每至此处,仿佛高演、高湛真的亲密无间,顺理成章的兄终弟及了一般。实则不然,自高演登基之日起,兄弟二人就已经有了嫌隙。原来,二王政变之时,高演答应事成之后,立高湛为皇太弟。可是高演登基后,还是立儿子高百年为皇太子。高湛内心甚是不平。

长广王 高湛

高演虽然登基,却深知晋阳才是北齐根本,而高湛有出镇晋阳的经历。因此高演留在陪都晋阳执政,将高湛封为右丞相,反而令其镇守国都邺城。但高湛也非庸人,短时间内,邺城上下群臣皆被其收买,听其号令。于是,高演外放原领军厍狄伏连为幽州刺史,同时任命斛律金之子斛律羡为领军将军,去邺城接守禁军,以分高湛兵权。高演提防高湛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结果,高湛公然抵抗诏命,不放厍狄伏连外任刺史,也不让斛律羡接任领军将军。高湛还暗中与河南王高孝瑜勾结,以防不测。河南王高孝瑜是高澄之子,与九叔高湛同岁,自幼关系亲密。

当时废帝高殷被软禁在邺城,太史上奏说邺城中有天子之气笼罩。平秦王高归彦怕将来高殷会复辟,就怂恿孝昭帝高演将高殷杀掉。于是高演便派高归彦去邺城将高殷带到晋阳。长广王高湛以为高归彦是来对付自己的,急忙召见另一位宗室疏属,上洛王高元海给自己出主意。高元海是神武帝高欢的从孙,初代上洛王高思宗之子,此时被高演派驻邺城,掌管机要。高元海劝高湛说:“皇太后还健在,皇上孝顺友爱,有什么可担心的!”

高湛听了很不高兴,说道:“我对你如此信任,以诚相待,你就是如此报答我的吗?”高湛将高元海留下整整一夜,让其思索对策。天还没亮,就迫不及待的询问有何良策。高元海为高湛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效仿西汉梁孝王刘武和汉景帝的故事,带几个随从去晋阳,拜见娄太后,让娄太后说情,自请削夺兵权,不问政事,安心当一太平王爷,终老于世。

中策:离开邺城,自请外放为青、齐二州刺史,这样自降威胁,又能割据一方。

下策:召集邺城群臣,向群臣出示皇帝召济南王高殷去晋阳的手令。随后以保护高殷的名义,重立高殷为帝。高殷是高洋嫡子,又是废帝,重新登基名正言顺。之后就抓住斛律羡,并将高归彦斩首,以高殷的名义号令天下,讨伐高演。

听了上、中、下三策,其实只有下策符合高湛的想法。高湛派术士占卜下策吉凶,术士都说不吉。当时有一个县令叫潘子密,也精通占卜,他对高湛说:“皇帝命不久矣,天下终归殿下。”高湛将信将疑,把潘子密抓起来放在内庭,看他的预言是否准确。高湛最终交出了济南王高殷,高殷随即就被高演毒死,年仅十六岁。

不久,高演外出打猎,坐骑受惊,他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肋骨。娄太后来探望他,并问起高殷在哪。高演愧疚难当,默而不答。娄太后知道高殷已死,勃然大怒:“你不听我的话,死了也活该!”说罢转身离去,再也没有来看过高演。高演愈发内疚,也经常梦见自己的哥哥高洋,神志开始混乱,病情急剧恶化。高演考虑到自己已经无力对付长广王高湛,而高湛心狠手辣,害怕太子高百年将来会像高殷一样被高湛杀害,因此斟酌再三,改立长广王高湛为皇太弟,并亲自给高湛留了封信,言辞恳切的写道:“高百年没有罪过,你要好好待他,不要学习我。”皇建二年(561年)十一月,登基仅一年有余的高演病逝于晋阳,年仅二十七岁,临终前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给娄太后送终。王晞听说孝昭帝驾崩,悲痛不能自已,从此更加放浪形骸。虽然后来,高湛屡次为难他,他也不改操守,心态安逸。后来北齐灭亡,他依旧出仕北周,于隋开皇元年病逝于洛阳,时年七十一岁。

原本即将发动兵变的高湛,听说高演驾崩,心中大喜,先派河南王高孝瑜去晋阳将宫中禁卫全部换掉后,自己才起身去晋阳即位,改年号太宁,是为北齐历史上的武成帝。高湛登基后,依旧面临着高演曾经面对的、却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面对武勋派。但高湛本身没有高演的大志和能力,登基后纵情享乐,因此,高湛没有着手恢复文治之路,反而大量启用“恩幸”之臣,来压制武勋派。

“恩幸”,私惠也,指受到皇帝宠幸。魏晋南北朝时期,纯靠军功获得富贵,叫做勋贵。而文臣,无论是士族还是寒门,多依靠经史入仕,获得政府征辟,一步一步在各级文职锻炼获得升迁。而所谓“恩幸”之臣,一般则指没有文化底蕴,却因为受到皇帝喜爱就一步登天,位列高位的大臣。武成帝高湛以及后来末帝高玮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如和士开、陆令萱、高阿那肱、穆提婆、韩凤这类“恩幸”大臣,以及本不该被视为“恩幸”却因为私德有亏被视为“恩幸”大臣的祖珽。“恩幸”之臣做事通常狠辣,毫无道德束缚,也不考虑对国家是否有益。因此无论是宗室诸王,武勋派,还是仅存的如赵彦深这样的文治派,在武成帝高湛父子当政时期,都被压制了。当年文治派没有做到的事,奇迹般的被“恩幸”派做到了。

《旧唐书·萧至忠传》:“恩幸者,私惠也,祇可金帛富之,粱肉食之,以存私泽也。”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高演、高湛兄弟二人发动的乾明政变,二王因为与文治派发生权力斗争,发动政变。获得胜利后,又没有重建文治之路。因此,乾明政变,是北齐政权重要的分水岭,是自高澄起就确立的北齐文治之路的终结。同时,表面上武勋派翻身,获得了无上荣耀,恢复了往日特权。但是无论高演还是高湛,终究还是明面尊崇,暗地打压,因此武勋派只是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利,真正侵吞胜利果实的,实际上是马上崛起的“恩幸”之臣。而由于武成帝高湛后来残暴无德,贪图享乐,北齐政治被“恩幸”之臣搞得乌烟瘴气。北齐已经无力回天,无论军事实力有多强,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血北朝212:高家上演喋血惨剧,高演毒杀侄子上位,娄太后震怒
闲话“儿皇帝”(76)高殷
送别宴竟是鸿门宴,北齐常山王高演发动政变,夺了侄子高殷的皇位
激荡四百年:高洋病逝高殷少年继位,主少国疑王晞怂恿高演
高殷
祖孙叔侄反目,北齐宫廷政变│104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