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选择高尚行为的背后是直面隐性动机的结果

尽管并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种气质,但是,一个人若能就人类共同的动机坦诚发言,那么也可以说他独具魅力。这类人勇于承认那些会令人感到不安的事实,并且能够冷静地对其进行讨论。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诚实、智慧以及勇气。他们既不吹嘘,也不胡乱指责,更不会怨天尤人,只是不动声色、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一切。

这种人尤其令人佩服,不过并非所有社群都同样看重此种特质,要知道,其实很多社群都倾向于遵循那些正统观点,而不是公正地追寻事情的真相。

尽管如此,有些读者可能还是发现了,自己由于承认了人类隐性动机的存在而获得了奖赏。

选择高尚

直面隐性动机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逐步采取措施去缓和或抵消这些动机。

比方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做慈善是为了塑造正面形象,而把钱捐给不一定能够帮助其他人的机构,我们就可以当机立断,马上改变现在这种已为人知的目的。

当然,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明白,自我提升的空间是很有限的,不要想着一步登天。

有些人可能希望自己一鼓作气,彻底摆脱虚伪,还发誓要按最崇高的标准行事。但要知道,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这样做了,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你脑海里的“新闻发言人”会在没有其他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向你发布“零虚伪”指令。

而自我提升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从一个领域慢慢开始,比如说慈善领域。然后试着以一种你能够坚持下来的方式调整你心里各式各样的动机。

一旦在第一个领域稳定下来了,我们便可以好好打磨、去芜存菁,然后再慢慢转移到其他领域。

另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把我们自己放在某种情境之中,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我们的隐性动机便能够更好地和我们的理想动机结合。

举个例子来说:

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些真诚且准确的信念时,我们就可能会习惯性地相信这些信念。从慈善的角度来看为了让我们身边的人更多地以我们的慈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其表面现象来对我们进行评判我们可能会选择参加一些有效的利他主义运动。

动机就像是风,我们可以选择与其并行,也可以选择逆风而行。但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顺风而行,岂不美哉?

但是,请注意,他人所关注的可能根本不是我们的动机,而是我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是的,我们之所以想努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外科医生,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非为了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利益。

但是,如果自私动机是培养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外科医生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我想,对此,全世界都不会有异议。

凯文的“动机整合”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都比较幸运,因为两种情况我都经历过:既有过顺风而行的经历,也有过逆风而行的经历。

以前做工程经理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自私动机和亲社会动机之间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冲突。曾经,我也忍不住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的最佳利益之上,但这样的情形真可谓屈指可数。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是一个圣人,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的企业文化十分健全,在我做对事的时候,公司总会给予我相应的奖励。

我承认,我现在所说的话可能有些自欺欺人,而且我也记不清有多少回,我的动机产生了异化。

但总的来说,我一直在顺风而行,一直备受鼓舞且非常满足。然而,在个过程中,我遭遇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境遇。

我还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人们有所启发。当然,有些读者或许还能从中发现某些价值,但是或许其价值还不至于高到足以抵消你们因未能从事其他项目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所以到了后来,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不愿意在其他人面前谈论,就算是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也是如此。

我的自私动机和亲社会动机之间的矛盾也时常让我感到头疼。

理性利己主义

有些读者将脑中的大象看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行为举止而需要挑战的对象,还有一些读者可能会因此感到绝望。

如果自私是人类的天性的话,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因为它而过分自责呢?为什么还要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呢?

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所言:有证据表明,人类在经济方面的标准和行为是会因此退化的。

一项研究显示,在了解到“利已主义种人类行为模型”后,大学生们表示可以更坦然地接受不诚信的行为了。

其影响比上天文课对学生的影响大多了。同样,哪怕是上同一门经济课,如果授课教师不专门强调利主义,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小。

一般来说,“愤世嫉俗”者,即经常认为他人动机不纯的人,一般很少与人合作。

我们请大家关注脑中的大象并将其描述为“正常的”“自然的”本能,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是在破坏这个世界呢

或许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教授给学生有关脑中的大象的知识可能会直接导致他们出现自私的行为。

但是,如果一个社群严肃对待本文的观点的话,那么这种影响就不会是唯一的影响。

他们可能不太能接受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亲社会动机,因为这在他们看来相当肤浅,但是他们会学着去实施一些更好的规范,以抵制自私行为。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当小心一点,不要掉进“自然主义谬误”的陷阱里——误以为自然的就是好的,比如人类可以有一点儿自私之心。

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跟大家说清楚:我们写这些并不是为了给人类的恶行找借口。

我们可以承认自私的动机,但不可以认可或美化自私的动机;我们不应该颠倒是非,变恶行为美德。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要立德于世就应该以某种方式“超越”生理冲动,那就错了。

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灵,我们无法超越物理定律,同样也无法超越生理定律。

所以,如果我们将美德定义为某种非生物原因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实际上就设立了一种完全不现实的标准。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我的话,那么一定是通过生理承袭的某种方式以此类推,我们不能忽视动因—比方说,告诫他人要“立德于世”就得放弃一己之私。

我们越是借美德之名要求人们做出更多牺牲、经历更多苦难,我们得到的奖赏也就越少。

从极端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坏人”要比“好人”过得好。

文 | 心理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
人的奉献,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渴望 | 创变心理学
自我.自私.自利.利他
辩证解析“利己和利人”
尊重自私,才能无私
自私是美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