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神秘“披甲人”部队为何战无不胜?该族男年八旬仍是精锐之选

#古史传奇#“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是近年清宫剧里出现的非常高频的一句台词。一般获罪的大臣的结局都是这句台词,外加一句:“永世不得录用”。而大臣听到这句台词,基本上也是面露恐怖之色,似乎比死还艰难。其实正史上这句话确实是清朝对重刑犯人的处理方法,清宫剧一宣扬,让这句话更加神秘,令人胆寒,成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一个下场。

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塔?披甲人又到底是什么人呢?

根据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的记载:“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他是1661年被流放到此地,所以他的说法比较准确。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是一座台形山,最初,这里只是东北各族向满清进贡品的转收点。后来,成了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指挥中心。而犯人们则在这里被进一步发配到更加偏远的各少数民族部落中,这些民族大多仍在过着游牧和渔猎的传统生活。由于这里是世界上最苦寒之地,生存非常艰难,所以发配宁古塔逐渐成了比满清十大酷刑还狠的大刑。

披甲人又是谁呢?其实这是满洲八旗的军人身份,八旗兵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主要是东北招降的部落兵,民族不一,大致相当于明朝划定的野人女真各部,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为主体走向清朝统治阶层的这一部分。

披甲人地位也不高,为何清朝皇帝特别喜欢发配犯人给他们做奴隶呢?只是为了惩罚犯人吗?其实还真不是,而是披甲人在清朝前中期演变成为了八旗的王牌精锐部队,每战必召,每召必胜,尤其是乾隆皇帝,对这些披甲人推崇备至,每次战争都押宝在这支仅千人左右的部队身上,使其地位极高。

这种演变主要是由于二个原因,一是满人入关后,战斗力急剧下降,贪图享受。二是留在黑龙江、吉林这些极端苦寒之地、连满人统治者自己都认为他们是“野人”的宁古塔披甲人却是最好的战争机器,这些披甲人身体素质好,能在世界上最残酷的环境里生存,善长骑射,慢慢被另一个称呼代替:“索伦兵”。而索伦的原意是“顶梁柱”。索伦兵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最彪悍的部队之一了。他们不仅在中国内战中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而且先后打败了同样彪悍的缅甸兵、俄罗斯哥萨兵和至今在世界上最抢手的雇佣兵之王:尼泊尔的廓尔喀兵。

索伦兵主要是由生活在东西伯利亚以及外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赫哲人组成,这里冬长夏短,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52.3℃,是全中国最冷的地方。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小冰河期,处于1500年来最寒冷的时代。极寒之地的环境使索伦兵养成耐饥饿、耐奔袭、耐战斗的民族素质。文明开化之地的士兵例如曾经强大的明朝士兵,一旦断粮或者缺装备,很多会发生叛变或者抢劫,而历史上记录索伦兵可以“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即使断粮多日,他们也能象狼一样保持战斗力,饥饿中发现一头熊也会为了吃掉它而发起冲锋!可以想象他们战斗力有多强悍可怕。

整个大清朝从康熙到光绪年间,能查到历史记录的索伦兵被征发了70多次,平均不到3年就要出征一次。他们人数虽少,却在战场上打出了战神级别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乾隆五十六年,小国廓尔喀出兵进藏,由于地势高寒,加上廓尔喀人出了名的骁勇善战,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奇怪的圣旨:“调遣索伦兵一千名入藏”,还多次强调必须等到索伦士兵到达才能战斗。这1000人果然厉害,完成了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壮举,挑战了中国自古用兵的极限,攻入廓尔喀境内,兵临尼泊尔加德满都城下,迫使其向清朝称臣朝贡。

为何乾隆如此喜爱索伦兵呢,在《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等文献上可以找到非常多史料。在平定三藩之乱、攻打金川、平定大小和卓、平定张格尔叛乱,索伦人立下赫赫战功。每征必遣、每战必先。《延禧攻略》里的那个大内侍卫海兰察其实就出自索伦兵,他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自鄂温克,所以也被称为索伦侍卫。年仅15岁时他便亲手擒获了准噶尔部重要首领巴雅尔,获得乾隆的喜爱点为侍卫,后又率领轻骑入缅甸作战,还随清军名将福康安一起征讨位于川西的大小金川。击败廓尔喀军的那支索伦兵也是他带领的。虽然最后是病死的,但整个清朝一代他是唯一一个病死还能入祀昭忠祠的将领,可以说正是他带领索伦兵成就了乾隆皇帝的十全战功,堪称战神。

但索伦兵被宠爱是福其实也是祸。康熙至乾隆前后63年的时间里,清廷先后征调了索伦兵力共约16000人次,索伦兵倾尽了全力。而组成索伦兵的都是几个人口稀少的民族: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赫哲等各民族。这些部族加起来,人口也从未超过10万,长期只有4,5万人的规模,能出战的则更少。而且他们世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宁古塔地区,不适宜于人口大规模繁衍,导致长期全民皆兵。史料中写过,在大小和卓之乱中竟然有一名76岁的索伦兵仍然被征召。一方面说明索伦兵太猛了,清朝用上瘾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确牺牲太大了。

因此,每当有重刑犯,皇帝又不想弄死的,就“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主要是这里的确没什么劳动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朝有一支特殊部队,大部分驻守在宁古塔,女犯人遇到他们宁愿死
宁古塔在哪里?为何清朝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犯人宁可自杀?如今其后人还生活在那一带吗
清朝灭亡了,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是怎么回事,那些流放宁古塔的江南女子又遭遇了什么
【雨花视角】李德新:顺康雍朝东北流人数量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