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五)

白楼村 '' 法云寺 '' 史话

柏乡县城北6公里处,有个美丽的村落叫白楼村,此村是个古老的大村庄,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唐朝开元八年 ( 公元720年 ),距今有1300年历史。

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 ) 奉召在柏乡县白楼村村南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院法名叫 ''法云禅寺 ''也称“发云寺”,又名大佛寺。《柏乡旧县志》记载,'' 法云寺位于柏乡县白楼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寺院坐北朝南,占地40余亩,是著名的佛教传播圣地,也是柏乡历史上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

法云寺修建时选址在白楼村制高点,不易洪涝。整座寺院建筑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两边院落错中有序,庄严寂静,以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规模宏大而闻名遐迩。院内有多棵参天古柏,古柏枝繁茂盛,荫遮寺院。

寺院大门口,有一对与众不同石狮 (今现存一个 ) ,石狮昂首挺胸,后蹲呈雄踞之势,怒目前方,张口欲吼,威武凶猛。以显示御封庙宇威严。

走进寺院内,只见古柏参天,枝繁茂盛,之间殿阁峥嵘。寺院共修建殿堂有99间,分东、西、中三排。中排建有前殿、中殿、后殿。东排分前院中殿和后殿。西排分前院中院和后院。

中排前殿是进入寺院首殿,往里走是中殿,中殿为正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也叫宝殿。大红色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地方,佛祖的德号叫 '' 大雄 '' ,所以也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置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座像。后殿为千佛殿,供奉有小形泥塑、石刻和铜铸佛像众多尊,被镶嵌在殿内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塑像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栩栩如生,无一雷同。东排前院是习武场和斋堂,中殿供奉着几尊菩萨塑像。再往里走是后殿,后殿为讲经殿和藏经殿,殿内藏有经书上百部,殿院中建有一座钟楼,内悬一口古钟。西排前院是碑林,有寺碑五座,都建有护碑楼,从南排列依次是龟趺碑 (实名赑屃碑 ,赑屃是传说中龙之七子,专门用来驮碑) 一座、功德碑一座,重新修缮寺碑三座。龟趺碑文上记载着寺庙始建年代、主持高僧、官员名字等等。功德碑文上记载着四方信众在寺院始建中,布施钱、地、粮、物目录。重修寺院碑文刻录北宋、元、明分别重新修缮时史料。中院是僧舍,后院是方丈室 (方丈室则是方丈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 ) ,仓库,牌位室,室内供奉着历代住持贤牌位百余个。

寺院始建时矗立龟趺碑,这块圆头碑上雕刻着精美的双螭浮雕图案,双螭形体蜿蜒,两眼爆出,四爪苍劲,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也展现了唐代匠人的精美工艺和柏乡县的历史文化。

寺庙鼎盛时期常住僧人达百余人,他们诚心向佛,每日诵读经文,为民祈福。寺内信众云集,香火旺盛,是祈求鸿运,祷祝幸福的灵验之地。

据村里老年人讲,寺院有众多行僧,(因为当时僧侣不用服兵役,种地不用缴纳赋税。)自从创建寺庙起,寺庙僧人就垦荒种地,养种土地有二百余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高粱、谷子等。每年冬、春季节住持 (方丈 )和僧人外出募集化缘,用前后布搭袋 ( 俗称、褡裢 ) 施钱粮,用于寺庙开支。在唐开成三年 ( 公元834年 ) 用化缘来的钱,铸造而成一口大铁钟,铁钟高约6尺 ( 2米 ),钟口直经约4.5尺 (1.5米 ) ,重达三吨左右,十里之遥能听到僧人撞钟声。

与到欠年当地官员支持寺院施舍饭食,赈济灾民。施舍饭食的目的:一是救饥,怕饿死村民。二是防流,怕村民外逃流落他乡。例如,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夏后闹蝗灾,秋季颗粒无收。腊冬寺庙和村西边的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合施舍米粥,每天中午一顿,共施舍了两个月。

寺院主殿释迦牟尼坐式说法造像,是通体用一块大青石质料制作,佛像底座刻有纪年铭文,佛像上下比例均衡,造型大方,雕琢精美,融佛教艺术于一体。双膝盘坐,面貌慈善大佛坐像左右两边还有两尊侍卫小佛像,左边一尊为无量寿佛,右边一尊为阿 閦佛。

据说,柏乡县白楼村 ''法云禅寺'' 法名的来历,是唐玄宗李隆基皇帝赐予。传说,在唐开元初年一天早晨,白楼村上空发生了一幕奇特景象,有五色祥云笼罩在法云寺,经久不散,十分壮观。皇帝得知这一奇观后,认为是法云普照,千年起遇,祥落之兆,随命心腹三个兄弟消发为僧,分别在各地创建了 '' 法云寺 '' 、 '' 起云寺 '' 、 '' 落云寺 '',都是李隆基皇帝给赐予法名,其寺庙建筑风格都一样。

宋崇宁二年 ( 公元1103年 ) 信奉佛教宋徽宗赵佶皇帝驻跸柏乡,得知法云寺规模宏大,殿堂之多,环境优美,清静幽雅。专门来到白楼村 ''法云寺'' 巡视,对庙宇殿堂建筑风格赞不绝口。亦是法云寺最骄傲的功德主。赵佶皇帝走后,寺院闻名佛界。名声大振后,山南海北香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财源广进,由此法云寺在历史上有了鼎盛时期。

法云寺庙宇,规模宏大,殿堂之多,雄伟气派,中排三座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当时的一座明刹。主殿青石大日如来佛造像开光时间是,唐开元二十二年 (公元734年 )农历二月初八日。

该寺庙自唐代中期以来,历经宋、元、明、一直到清代中期,一千多年的风雨坎坷沧桑变迁,尽管此间战火不断,寺院几度重修。始终寺庙香火延续,诵经声不断,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已成为周围几十里求神拜佛的活动基地,可谓盛况空前。

据史料记载:在明初燕王扫北以后,冀南地区人口锐减。皇帝下诏 '' 移民屯田 ''。永乐二年 (1404年 )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在法云寺两旁建房造舍居住,后形成自然大村落。

清道光年间以后,千年古刹逐渐衰败,僧人外迁,后逐渐荒废,民国六年 (1917年 ) 因大水寺庙殿堂塌落严重,解放前还能看见到处残垣断壁。

白楼村耄耋老人曹吉瑞回想起辛亥革命时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缺乏,也不知道文物价值,毁寺、焚经,很好古建筑被毁坏。”法云寺除如来大佛造像外,其余众多尊泥塑佛像被砸毁,石佛像被埋于地下。寺庙铸造大铁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砸碎拉到县城炼了钢渣。遗憾的是寺院功德碑和那座记载着村史、寺史重要资料的龟趺碑,在''文革''动乱中被人推倒拉走,有的埋于地下,如今寺庙释迦牟尼佛座像在县文物所保存。

曹吉瑞老人还回忆说:“当时皇帝赐封 '' 法云寺 '' 石刻匾额 ( 匾额两边雕刻有双龙中间是篆字 ),长2米,宽0.8米横幅条石,1965年该村第七生产队建牲口棚时,被该生产队群众从大佛寺拉走,做牲口棚基石用了,如今下落不明。”

1966年白楼村第五生产队在寺院遗址建牲口棚和房屋时挖地基,挖出了一些古砖、土瓦、筒瓦、殿石、各种小佛像等文物。史学专家说 :'' 这些古物具有明显唐代建筑特征,现存世很少 ''。

现法云寺遗址还在,昔日寺院的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皇帝驻跸观瞻名声远扬的明刹,如今只剩下一座唐代始建时留下的孤零零大日如来佛像,巍然不动。曾经的千年古刹,只能在民间传说和史籍志书的字里行间,听到和看到当年辉煌,但渐行渐远。

据悉,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繁荣文化生活,打造美丽邢台风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柏乡县白楼村不少百姓和邻村信众期盼重修 '' 法云寺 '' 庙,让千年古寺再现盛景。这将成为柏乡独具特色观光、旅游、拜佛的又一圣地。

讲述人白楼村 曹吉瑞 ( 89岁) 曾任村老干部,王丙寅 ( 91岁])荣退老军人,高金镶 ( 73岁) 中华诗人.

搜集整理 柏乡县龙华乡白楼村 刘玉拴 。2015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西:高平崇明寺的断梁,陵川崇安寺的插花楼
行走长治之-看寺村的正觉寺(宋-清.国5)
山西晋城“二仙庙”碑纪
【寺院庙舍】江苏丹阳:海会寺(市区)
寺庙建筑的顺序
原来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有这么多内涵,一篇文章全都读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