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看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之三:《窦婴与外戚》
       是什么送窦婴走上了不归路?
  
  ———我看窦婴之死,并与易中天、王立群二教授商榷
  
  窦婴之死是汉武帝时期的一桩疑案,在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和王立群的《读史记》中都有讲述。易中天最先讲,我们先看看易中天先生是怎么讲的。
  
  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的第四讲《窦婴与外戚》认为:“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发神经病死。此案的一大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被叛处死刑。”并说,事实上,无论如何,窦婴非死不可。为什么?因为他是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易中天认为“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现任丞相田早就把没落前任、同是外戚身份的窦婴看做是眼中钉。”这样,作为外戚势力互相倾轧的牺牲品,窦婴便被新兴的外戚势力淘汰掉。另一方面,易中天认为,窦婴与灌夫的勾结,已经成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绊脚石,他说“他(汉武帝)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强,他要加强皇帝自己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团的权力和势力过大。你外戚集团居然和地方豪强勾结起来,那就非打击不可了。”
  
   易中天的观点归结起来,就是“眼中钉”和“绊脚石”。“绊脚石”的观点被随后的王立群教授给否决了。在王立群的《读史记》中,列举了4条理由证明汉武帝不想杀掉窦婴。其中第三条就是“汉武帝不会因为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打击外戚,置窦婴于死地。他从来没有把打击外戚作为加强皇权的一种策略。”并列举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霍光等人为例。(见《王立群读史记》第81页)这方面我很认同王教授的说法。因为外戚在汉武帝时期,不但不是绊脚石,反而是中流砥柱,汉武帝时期的内朝领袖,大司马卫青和霍去病二人都是外戚,后期的大将李广利也是外戚,临死托孤之人霍光仍然是外戚。这说明他不但不会打击外戚,反而是重用外戚。但王教授并没把道理道透。因为这些人只是旁证,而汉武帝对待窦婴本人又是怎样的呢?是置之死地而后快吗?
  
  不是的。从东朝庭辩即可看出。
  东朝庭辩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元光四年,田娶燕国公主为妻,王太后下诏让列侯都来参加他的婚宴,于是魏其侯窦婴携同好友灌夫一起赴宴。在酒宴上,灌夫当着众人的面,公然向田表示不敬,使酒骂座,害得田大为不悦。于是魏其侯怕事情闹大,就匆匆带着灌夫离开,却被田派人截住。并指控他“大不敬”。因为这次婚宴是王太后下令安排的,灌夫这样闹是对王太后大不敬,王太后是汉武帝的母亲,连皇帝都要礼敬三分的人,他居然这样不尊重。这按汉朝的法律,是要判死刑的。为了救灌夫,窦婴先是请人居中调解,但是不凑效。于是亲自去见汉武帝,汉武帝提出在王太后的寝宫进行辩论。这就是东朝庭辩。
  
  为什么要进行廷辩呢?正如汉武帝所说,这件事本来可由普通狱吏就可办理的,又为何要搞得这样沸沸扬扬的呢?汉武帝回答王太后的话是“俱宗室外戚,故廷辩之。”是因为二人的身份特殊,所以不得不如此。这只是表面的意思而已。而实际呢?如果真要让狱吏来处理的话,一定没有灌夫的好果子吃的,因为田的党羽众多,在汉武帝早期,大权旁落于田之手,大多人事安排都是由田在打理,甚至多有从平民直升到部长级高官的。而且灌夫这个人人缘不好,死到临头,也就只有窦婴挺身而出来救他。汉武帝要求东朝廷辩,便是给窦婴一个机会。就这样,窦婴算是成了灌夫的辩护律师了。
  
  那么汉武帝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呢?
  
  东朝廷辩的时候,窦婴与田因为灌夫而争吵起来。窦婴认为灌夫在吴楚之战中劳苦功高,现在因为酒后闹事,发生过失,但这只是小过失,而丞相以其他事诬告灌夫,要定他死罪,实不应该。而田则声讨灌夫豪强霸占,鱼肉乡里。双方争持不下,于是又展开了人身攻击,窦婴先说田贪污腐败,而田则说窦婴与灌夫勾结,意欲图谋不轨。二人争得不可开交。汉武帝问朝臣,二人谁说的对?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窦婴和田都有道理,最后是倒脚转向了汉武帝。但究竟谁对呢?连号称直臣的汲黯和郑当时最初说窦婴对,后来都不敢坚持。结果汉武帝是龙颜大怒。为什么他会发这么大的火?甚至说想杀掉这些大臣呢?就是因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坚定支持窦婴说得对。在廷辩上驳斥不同观点,这一向是汉武帝的惯用手段,如用严助驳斥田,用朱买臣驳斥公孙丞就是例子。可参看《史记》和《汉书》相关传记即可知道。
  
  群臣为什么不敢坚持呢?
  一方面是慑于王太后和田丞相的威势。王太后毕竟是皇帝的母亲,有左右全局的能力和决人生死的特权。所以不敢轻易涉险。
  另一方面是灌夫的犯罪事实不可辩驳。颖川郡的儿童都已经编成童谣传唱了,谁又敢公然欺君?所以也不单是王立群所说的“谁的地盘谁作主”的问题。更不能怪大臣们的冷漠了。
  
  事实正是如此,汉武帝派人一调查,果然属实。原来窦婴真是在故意包庇灌夫。同时王太后也向他施压力,在他面前哭诉,说现在有我在,自己的亲弟弟都被人欺负,不知自己死后又会怎样?皇帝你真是个石人啊。于是窦婴就被下了监狱。下了监狱后,汉武帝也并没有打算要处死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不是说“义定不死矣”也就是说汉武帝决定不处死他了吗?看来说汉武帝为了集权而处死窦婴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再看易中天说的另一条理由“眼中钉”吧。外戚势力的新陈代谢,把窦婴推向了淘汰的边缘,新兴的田氏把他视为“眼中钉”,所以“权力更迭日,干戈必起。”窦婴就成了牺牲品。王立群在第80页就说“令人唏嘘不已的窦婴之死,谁才是幕后的黑手?细察历史的蛛丝马迹,此次事件,田当是最大的疑犯。”
  
  从窦婴最后的死,似乎可以证实这一点。因为“矫诏事件后,汉武帝并未下决心处死窦婴,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流言蜚语漫天飞。汉武帝到底听到了什么?谁布的流言?一概不知。”窦婴为了救灌夫,不惜拿出先帝的遗诏,以求见上汉武帝一面。这遗诏的内容是‘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然而这份遗诏却无存档,所以窦婴后来背上了矫诏的罪名。关于矫诏事件,易中天和王立群都说得够详细了,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是遗诏事件并不是窦婴致死的原因。因为本来是“义定不死”的,后来因为有谣言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导致了窦婴最后被判处死刑。谁布的流言?说了些什么?《史记》与《汉书》都没有说,我们只能猜测有可能是田所为,但没法坐实。窦婴之死跟田有关,但是不是一开始就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心积累的要把他弄死呢?
  
  这一点,易、王二人都说是为了“拔钉子”,而王立群更明言“田用心险恶,有恃无恐;从窦婴家宴,到城南索地,再到使酒骂座,东朝庭辩;田以灌夫为缺口,打太后之旗号,极尽挑拨构陷之能事,终于拔掉了窦婴、灌夫这两颗眼中钉。”说灌夫是田的眼中钉尚可,说窦婴是,则似可商榷一二。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三人之间的关系。
  
  最先田与窦婴俱好儒术,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人选,当时田接受了门客籍福的建议,让窦婴做了丞相。之后呢?窦婴失势,而田因为姐姐是汉武帝母亲的缘故,依然受宠,后来做了丞相。窦婴闲居家中,失势后的窦婴门庭冷落。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趋炎附势使然,而另一方面也跟他择交有关。籍福曾经建议他不但要结交善人,也要能兼容恶人。但是他充耳不闻。失势后的窦婴门庭冷落,只有一个灌夫跟随他。这个灌夫是个什么人呢?在吴楚之战中立过军功,做过汉武帝的太仆(交通部长)。家族宾客在横行颖川一带。他虽然富甲一方,但却无法溶入上流社会,而失势的外戚窦婴却还有一块魏其侯的金字招牌。所以灌夫就以此为缺口,跟窦婴结交,想籍此走进上流社会。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三人相对都有些独立的。那么是什么把他们扭到一起的呢?
  
  首先是窦婴家的一次家宴。
  一次,田戏称要随灌夫一块去窦婴家赵宴,灌夫信以为真,马上去传达丞相指示。窦婴一听说田丞相要来,当晚就备下了酒菜,等待田丞相第三天的赴宴。但是直到中午,连早饭都没有吃上一口的窦家上下却并没有等来这个大人物。于是灌夫有点不高兴了,就去催他。田还没起床呢。起了床后,又慢吞吞的上路,灌夫更加恼火。后来在酒席上,灌夫起舞,田又不起身相迎,按当时的礼节,田的做法都是非常失礼的。灌夫立马就发起了脾气,被窦婴劝走了。但是这一次,田只是与灌夫之间发生了小小的不愉快,并不是指袖而去,而是在窦家饮到深夜,极欢而去。看来窦婴对田丞相很恭谨,田对窦婴也还算客气。窦婴虽然受了点委曲,却也得到了田的欢心。
  
  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是窦婴的儿子杀了人,得到了田的庇护,不予追究。但田又派门客籍福向窦婴索要一些田土,遭到了窦婴的拒绝。窦婴当时就大怒,说“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窦婴看不惯田的仗势欺人,而灌夫听说此事后也从为他打抱不平。当时籍福向田报告情况说“窦婴反正都老得快死了,就稍等他几年吧。”但后来听说二人的态度后,田也大怒,从此怨恨地人。他怨恨窦婴是因为觉得自己对待窦家无所不可,而窦婴却不知投桃报李。甚至为了几亩田土而对自己发火。他怨恨灌夫是因为灌夫不应该参与其中。但即使如此,也未必便把窦婴当作眼中钉啊。按籍福的解释,如果田不是得知窦婴实是大怒不肯的话,本是准备善罢甘休的。不过这次城南索田,的确为二人的关系带来了一些障碍。
  
  田痛恨灌夫多次不给自己面子,向皇帝进言灌夫家在颖川的横行霸道,请皇帝治他的罪。汉武帝说这是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不用请示。那么既然如此,田为什么不直接处理,而是要先请示汉武帝呢?王立群认为这是为了更大的目标———带出窦婴来。
  
  这只是一种可能。其实并未能完全说明田此举便是对准窦婴。田这样做,还可以解释为:一、是灌夫在先帝时期便受宠待,武帝继位后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后来又升为九卿之一的太仆(交通部长)。因为喝醉了酒打了窦太后弟弟窦甫,汉武帝唯恐他有闪失,把他远调燕国,也避开窦太后的责罚。田的请示,正是为了投鼠忌器。二、是田的独断专行曾经遭到汉武帝严厉反对,此举正是向汉武帝示弱的表现。如果不告而诛,有可能遭到汉武帝的强硬反击,所以要先行禀告了。从他的告状看,只有灌夫,并未涉及窦婴啊。
  
  田此举本是出于谨慎,却不料被灌夫抢占了先机,掌握了他与淮南王刘安密谋易主的阴谋。原来在田还在做太尉时(那时窦婴是丞相),曾经跟淮南王私自谈过一番话,说是“现在的皇帝(即汉武帝)没立太子,现在大王你最贤明,如果现任皇帝有什么意外,你是高祖的亲孙子,不是你出任皇帝还会是谁呢?”这样大胆的话是可以定死罪的,甚至可以灭族。这件事情后来因为淮南王的谋反被平定而浮出水面,当时汉武帝就说了一句话“如果田现在还在的话,会灭他的族”。
  
  这样,互相都点着对方的死穴,不敢轻举妄动。在双方宾客的调解下达成和解。但这样的和解只是暂时的,表面上太平无事,其实却暗藏杀机。但这种杀机,恐怕只有当事双方自己清楚罢了。不然,窦婴也不会勉强灌夫去参加田的婚宴了。
  
  田的婚宴,田借机扣住了灌夫,结果闹出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东朝廷辩。不过在廷辩之前,在田的婚宴之后,田并没有把这件事牵扯到窦的身上。直到后来东朝廷辩的时候,因为窦婴先进行人身攻击,告他贪污腐败,他才把二人扯到一块的。而且按后来他跟韩安国的谈话看,是并不曾想要把窦婴也牵连在里面的。田在东朝廷辩时不曾讨到便宜,下来后埋怨他的助手韩安国不肯首鼠两端,不帮他说话,当时韩安国就对他说“人家诬蔑你,你也诬蔑人家,就像村姑吵架一般。你当时为什么不谦让一点的承认呢。这样不是显示出你的谦让而愧杀窦婴吗?”当时田也自认为当时的确太过鲁莽。可见,他并没有打算把窦婴跟灌夫捆绑在一起的意思。
  
  那么窦婴呢?他与田之间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吗?
  不,从自己家宴时对他的恭敬有加,到田婚宴时邀友助兴。可见窦婴对田也不存戒心。窦婴邀请灌夫去赴宴,不是为了出城南索田的窝囊气而刻意要去闹事,而是认为二人既然已经讲和了,应该可以让灌夫去沾自己的光,享受一下贵族的盛宴。但他没有想到他的好意却给灌夫带来了灾难。窦与田之间并无什么解不开的怨结。但田与灌之间却有着鱼死网破的争斗。田随时都想找借口来灌夫的口,以摆脱他对自己的潜在威胁。这是田千方百计要做到的事。所以竟管宾客们居中调解,田也不为所动。灌夫之死,势在必然。
  
  但是窦婴呢?既然田窦之间并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为什么灌夫的死竟带上了窦婴呢?
  我认为,全因为窦婴的强出头。不是因为他是外戚的缘故。他即使不是外戚,弄到后来,田也放不过他。为什么说他是强出头呢?因为窦婴花钱请宾客疏通,而田寸步不让,事情已经明摆着是不可行的。他的夫人就曾对告他说“灌将军得罪丞相,与太后家忤,宁可救邪?”意即灌夫得罪了田,得罪了王太后,怎么可以救得了呢?而窦婴不听劝告,说“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他这话表明是要与灌夫生死与共了。当然他预计的代价不过是失侯而已。可能他的举动受到了窦夫人以及其他人的阻挠,《史记》用了“窃出”二字,表明他是悄悄跑出去向皇帝求情的。如果不是受到阻扰,在自己家,何必用“窃出”二字?
  
  在东朝庭辩的时候,窦婴并没有揭发田与淮南王之间的密事。王立群说“窦婴不知是碍于王太后的情面,还是心地过于善良,在这咱紧要关头,居然没有抛出置田于死地的令牌;说来说去只是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先失了气势。”(第78页)。这是假定窦婴也知道灌夫所掌握的情报后。但除了东朝庭辩之后,要给灌夫定罪时,窦婴也不曾拿出来啊。这说明灌夫在这个问题上对窦婴还是有所保留的。所以才导致了窦婴的盲目,陷入了两虎相争的漩涡,被生生的撕扯了。如果窦婴能够悬崖勒马,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九)汉武帝08-窦婴为相 - 讲稿汇粹 - 议百家
汉武帝刘彻 :我就爱和皇家斗
窦婴(西汉大臣,后被处死)
窦婴
窦婴、田蚡两个外戚斗得两败俱伤,看得最清的却是一个局外人
汉武帝时“窦婴献遗诏”一案中的真正凶手到底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