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汉服交领右衽的由来

转自汉服吧

 

    汉服有明确的右衽制度,这点异于其他民族。有人甚至以右衽作为区分胡汉的标志。至于华夏族为什么有右衽的制度呢,曾经有人提出的观点是因为右衽适合农耕,而胡服左衽则适应于骑射。实际上我懂骑射的朋友告知,左衽在骑射上并不会对右衽有多大的优势。而且,据资料显示, 交领的服饰遍及东亚各民族,但仔细考察就能发现,自古以来,其他民族都是左衽右衽混杂,并没有明确衽的概念。
    下图:宣化辽墓备茶图(局部) 两童子一着左衽,一着右衽


    撇开游牧民族不谈,很多南方的渔猎民族,农耕民族也是左右衽混杂。唯独汉服,自古以文字形式确定了右衽的体制,我的猜想应该与骑射关系不大,而是源于华夏早古文明里的方位崇拜。这是源自我们的农耕文化信仰,而其它民族没有这个信仰,所以不分左右也就很好理解了。
    下图: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墓主左侧(西)有以贝壳摆砌之虎形图案,右侧(东)亦有贝壳摆砌的龙形图案,都是背靠墓主头朝下。(注意这是从墓主的角度看的,若从照片的角度看,龙在左边,虎在右边,按这样的方位,则墓主的头朝南,脚朝北,则龙虎的头都向北。若按南阳北阴的方位之说,由此可见,或许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已经开始有方位崇拜了)


我们现在的地理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西       
     

但是古代是反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东       西
     


    为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南方是主火的,或者可以说,南方是阳气聚集的地方,而北方是阴气聚集的地方。那么,当一个人坐北朝南的时候,她的东方就是在左边了。
    东边为啥会被赋予“阳”的概念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以天顶为分界线,东边是太阳上升,这个世界阳气上升的一个过程,而西方则是相反。所以东西而言,东边是阳而西边是阴,在上南下北的概念里,东在左边。
所以才会有左阳右阴的概念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汉字——明
    而且我联想到了甲骨文里的“好”字。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在殷墟看到了妇好的甲骨文体,是一个女子跪坐在一个男子的右边,男在左女在右。
我也怀疑这也是男左女右的来源。
    早在神话时代,盘古自混沌开辟了世界,之后他的身体化为世间万物,他的左眼化为了太阳,右眼化为了月亮。而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伏羲被当作日神的化身,女娲被当作月神的化身。这大概就是左对应阳,右对应阴的由来。出于对祖先的崇拜,以及道家思想的传播,所以汉服的交襟是右衽,这是从穿衣者的角度看,正是左襟压住右襟,也即阳气大过阴气,是为生人,反之,是死人。所以左衽也被当作丧服,敛服,在华夏文化中是不吉利的。
    据考,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中国就已经存在了方位崇拜,但是直到商代的治国之道《洪范》(收录于《尚书》)都没有提到关于衽的左右问题。且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商代和早期的周代很多情况下都有左衽的玉人。所以推断这段时间,右衽并没有因为方位崇拜而被纳入服装体系。至于什么时候右衽被确立,是个值得推敲的事情。
    理论上来讲,提到衽的问题最早应是周公旦时期(周成王时期)《礼记·丧服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礼记》成书于两汉时期,包括周代的很多典籍,比如《周礼》等先秦书籍其可信度也不高。
现在有明确文献可证的,关于左右衽问题的提出,最早是在春秋时期,也就是《论语·宪问》里著名的一句:微管仲,吾将披发左衽矣。
    因为先秦时代的很多文献典籍都以为焚书坑儒被销毁,右衽最早起源于何时,何时普及现在已经无法确切的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当中华文化处于鸿蒙阶段的春秋时期,一向以恢复周礼为已任的儒家是推崇右衽的。由此可推测,华夏至晚在春秋时期,方位信仰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服饰体系中。

    此后,就是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方位崇拜,   
    比如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比如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    同样,右尊左卑也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如《史记?陈涉世家》说:「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这里的「闾左」指的就是居住於里门左侧的平民。
    又比如,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於右仆射,左丞相高於右丞相;据说明代也是尊左的,也有说法“男左女右”是由明代传承而来。
    但无论大的方位崇拜如何变化,有一点没变的,就是承周,都坚持交领右衽的衣冠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非汉人统治的朝代是右衽服制的,那就是蒙元和满清。
    蒙古人的服饰,按史书上说,是“右衽而方领”,而在蒙元时代的画像和壁画中,蒙古贵族穿交领右衽的形象也大量存在。但在元代的壁画形象中,蒙古女子似乎是左右衽都有的,应是吸收了被征服民族的服饰特征。右衽的穿法应是仅限于蒙古男子。要了解为什么蒙古男子统一穿右衽,就要先了解一下元代相关的服制史。据《元史舆服志》记载:世祖统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尚无完整的冠服制度,至英宗时,始定服御,上而天子冕服,腰舆、仪卫、队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及士庶服色,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这套服制既保留了蒙古服的特点,又较大程度地吸收了汉人传统服制特色。比如朝服,皇帝沿袭了唐宋之制,采用通天冠,绛纱袍;百官则用梁冠,穿青罗官衣,加蔽膝,环绶。梁冠的制度也沿袭宋制,官袍也依汉制分品级。从这里可以看出,元代初期的服制是混乱的,而中后期又大搬汉人的衣冠制度作为典章规范,那么自然也会在有意无意间依从了历代服制所承的周礼“右衽”。至于方领右衽袍是否也受汉制影响,还有待研究,这或许跟他们的民族信仰有关了。

此外,我要简单说说明代左衽的问题。明代揉合了多种风俗因素。在明代的一些传世画作上出现了一些左衽女装。这个左衽有什么含义吗?据说明代出土实物里并不见任何的左衽衣服,而这种左衽女装的出现,几乎都是在容像画上。容像画是后人为父母或祖辈画(或追画)的遗像,一般供奉在家族的祠堂宗庙中,没有署名,也没有介绍。虽然容像画的写实程度是可以相信的,但是作为一种专门的绘画艺术,它必然也会有它的规章法则,比如有些是人活着的时候画的,有些则是根据族谱记载想像出来的,另外各地区的禁忌风俗也大不相同,也 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是研究容像画出身的,所以要理清这个疑点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这里暂时搁置,待日后有所发现再作论述。
    虽然不能从容像画上得出结论,但就我所掌握的风俗画资料而言,没有看到过左衽衣装的出现。相对而言,我认为风俗画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民生习俗,涵盖面积也就广一些,更能证明,明制衣冠也是坚持右衽的。
    最后,我只有一句话,交领右衽的确是汉服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特征。


转自文库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3700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尧、舜三帝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同时汉服因为与儒家几千年的道统礼治思想相融合这一右衽又被后世赋予了多种含义 

 1批发左衽蛮夷说

     自古汉人右衽蛮夷左衽,这一制度在周代形成汉唐时期确立并达到鼎盛时期同时随着边外之族大量涌入中原这一标志也就成了区分汉人和蛮族的一种标志有利于确立华夏主体民族的正统地位同时符合礼的思想客观上巩固促进了以夷入夏的过程  

2男左女右别性说 

     在南宋末年至蒙元时期汉人的统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受到双重冲击大量外来游牧民族特点夹杂在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中右衽的礼仪民族区分不是特殊的族群印记但蒙元时期礼教还是有所发展自古的男尊女卑和以左为尊思想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男左女右的形制以区分性别形成男子右衽女子左衽的特点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比较短且使用地区多在中原对江南边区等地影响有现不能算是汉服现在形制的正统解释只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3左生右死阴阳说 

     明代中原王朝在一次兴盛重新确立礼教道统华夏是新兴王朝文化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衽的左右再次被赋予了礼的含义同时可能因为道家阴阳学说的兴起这交领右衽一体系被更加系统化和放大了道家以左为阳以右为阴右衽表示你的阳气胜过阴气你是生人.反之左衽就表示你是故人了

    这也就是寿衣的由来和基本形制  

     同时注意以上三个原因其实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只是侧重点根据当时现实情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总之汉服从初步定制形状开始就是右衽的了只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进而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所谓衽左蛮夷之,衽右中国也。所谓的在古代泛指的东西很多,比如说衽席是指床塌,有时候这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妇女的下裳,但通常指的乃是衣襟。    

      《周礼》中就有再拜稽首以衽受的记载,《左传》中也有楚必敛衽以朝的典故,这里的衽指的就是衣襟,所谓衽左就是衣襟向左掩,衽右就是衣襟向右掩。    

      衣襟向左向右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的根源是在蛮夷,当西周时期的中国人接触到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时候,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的人的穿着打扮全部是衣襟向左掩,与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的衣襟向右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一个新的意识形态产生了:衣襟向左者夷狄,向右者中国,    

      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这话的意思就是要是没有管仲,那么今天我就要披着发,把衣襟向左掩当夷狄去了!”这个意识形态的诞生后,竟然不论战乱还是改朝换代,竟然都没改变过,纵然是满清时代,汉人穿衣服依旧的右掩,民国时候长袍也是如此。    

      只有新国建立后才用西化衣服彻底消亡了这一习惯。

 

转自人人


   如今大家对古代汉服所形成的的一种共识,就是交领、斜领、圆领的汉服都是“右衽”的。

   “右衽”即是右衣襟在内,左衣襟在外所形成的的交叉状,圆领为内交领,左衽即是与右衽相反的一种形态,大家对它的公论是:“左衽”是非汉族人所穿戴;汉族人穿“左衽”也只是用作寿衣。

    但是,关于汉服“右衽”的论断,却是又对又错。

   因为评判的角度不同,当然所得的结果就不同,下面就为大家简单的列举两种看法。

一、学术之辩。

  如果从考据的学术上来评判的话,中国古代确实有“左衽”的存在,并且李朝历代都有实物、文字上的证明。例如:

   《说文》就有记载:“袭,左衽袍,从衣,读省声。”

   而从汉墓出土的人俑也有“左衽”。

   下面这是一幅明代的人物肖像画:

   如上简单的介绍,“左衽”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也有汉人穿着,所以从考据的学术角度说大家对左衽的公论是不完全正确的,“左衽”是属于汉服体系的。

二、文化之辩。

  大家所熟知的关于“左衽”的公论,其实来源于周代的理论(“左衽寿衣”说除外),可是有人就要疑惑了。周代的论证能评判整个汉服存在的历史吗?

  当然这就得回归到华夏的文化上来谈,其实中国的汉人王朝在礼制上一直都是以周礼为蓝本的,这也是被称之为华夏的道统所在,所以在一个文化的根基上,历代都是以周礼作为辨华夷的方法,自然“左衽”就不应该划入文化意义上的汉服了。

  可是人们穿衣的实际情况并非人人都是遵从礼制来的,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在当时属于非主流的人士会穿衣左衽,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谕禁,而民风不止”的事实。

   此处为大家例举几段古人是怎么看待“左衽”的记载:

  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段由孔子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成为披发垂肩衣襟左开的野蛮人,这是孔子遵从周礼的一种华夷之辩。

  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词话》说:“陈益为奉使金国,属官过滹沱,光武庙,见塑像左衽。”此处很明显记载的意思是“左衽”为金国服装的特点,即为胡服。

   在岳苛《呈史》中也说至涟水、泗州,都见到塑像刻像皆做“左衽”,并说:“此致盖金人为之

   从上面简单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左衽”在士人的眼中一直都非汉族人的穿着。

   可是少数民族的风俗有时也会影响一部分汉人,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个被少数民族风俗所影响的“左衽”的例子:

 

 


   上面这幅图是明代的《宝宁寺水陆画》,图中有一汉人女子(长相)穿着的即是“左衽”。如果大家搞清楚了这个宝宁寺的具体位置,那么出现“左衽”也就不奇怪了。宝宁寺位于右玉县旧城城关镇内东街北侧,该镇北临今日的内蒙古,西晋时,是鲜卑族北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通往南都平城的必经之路。明代中期,更是蒙古族鞑靶部落兴起地。所以当地受胡风影响也在所难免,尤其这些女子耳朵所戴的耳环,也是典型的蒙古族人的装扮特征。

   明朝是推翻了蒙元而建立起的汉人王朝,虽然国家一直下令改服换容,但是因受元代的影响,明朝仍然留了不少的异族风情,如同大帽、曳撒、贴里、耳环等这类元代服饰都可存在于皇家,那民间尚存“左衽”也是情理之中了。

   故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左衽”也就不该属于文化意义上的汉服范畴了,而文化意义上的汉服也更应该称为“华夏衣冠”,所谓“华夏”一词的意义,“华”为服章之美,“夏”为礼仪之大(此礼仪主为周礼),单从字面解释,“华夏”的合集就是一种礼仪服章的体现,所以说“左衽”不属于汉服,不如贴切说“左衽”不属于华夏衣冠。就好比“西夏文字”属于汉字体系却不属于汉字一般。

   关于“左衽”为汉服寿衣的说法,古籍中也有记载,但是不是周礼,还待确定。如下:

   《礼记·丧服大记》有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说文解字》说:“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虽然在一些墓葬的出土实物中并无“左衽”,但在近代的一些“田野调查”报告中也有部分提及,主要还是指出清末民初的北方等地,汉族下葬所穿寿衣为左衽衣的现象,故关于“左衽”寿衣之说,还是有根可寻的。如果将此现象与汉服消亡的“十从十不从”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推断的话,这也许是一个没有出现断层的继承,即满清之前亦有“左衽”寿衣的习惯。但是这也仅仅只是部分证据,关于此点还需大量实物资料论证。

   综上所述,鄙人认为关于“左衽”的问题,其实也就并不算一个问题了,这只是一个因论证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歧罢了。当然针对现代汉服运动的兴起,如果您只是一个纯粹的汉服研究者,或汉服爱好者,那么大可不必纠结于“左衽”与“右衽”的问题;但是如果您是一个华夏文化的复兴者、传习者,以及所谓的“汉服同袍”,那么“左衽”也就不应该出现在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穿衣“左衽”是违礼的做法,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左衽”绝对不会出现在汉服的法服、礼服之中的绝对原因。

   鄙人草草写完本文也只是为了帮助大家理清一些混淆,当然有所不足在所难免,还望诸君不奢指教。

   华夏复兴,衣礼偕行,切勿训诂,切勿秀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上拯救华夏文明的三个人
中国传统习俗:人去世后为何要穿寿衣?有什么讲究?
汉朝之后我们才称自己是“汉人”,其实此前,还有一个霸气的称呼
汉服中的右衽左衽有何区别?汉服的衣襟设计,许多古装剧都搞错了
披发左衽
齐鲁文化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