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南为何不具备沿淮河发展的条件?
民声面对面①
淮南为何不具备沿淮河发展的条件?

近期,关于淮南“沿淮河发展”的网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民“濠梁水”在今日头条平台编发了题为《淮南沿淮发展才大有可为》《淮南沿淮河发展潜力很大》的帖文,跟评420余条;网民“大白too”等在抖音平台编发了题为《淮南城市发展方向一一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淮河岸边华丽转身》的视频,跟评1360余条。部分网民跟帖支持沿淮河发展,认为“淮河有这么响亮的名片不利用可惜”,应该借鉴延安、芜湖等城市沿河、沿江发展的经验,依托淮河天然优势,打造沿淮河旅游观光经济带。

近日,淮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专家们一致认为:网民的愿望虽好,但现阶段我市已经不具备沿淮河发展的条件。

市水利局:淮南沿淮地区蓄洪区多、安全风险大

市水利局专家介绍说,沿淮地区是安全风险最大的地区。我市地处淮河中游,是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淮河流经市境105km,水旱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较大洪水18次,约4年一次。历年防汛,淮河干流堤防和行蓄洪区是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洪涝风险。另外,淮河两岸也是采煤沉陷区分布的主要区域,采煤沉陷区对于耕种、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市淮河淮上渡口南北岸线多为低洼湿地和基本农田(2023年7月27日摄)。

我市沿淮河自上而下设有国家级行蓄洪区5处,分别为寿西湖(寿县)、董峰湖(毛集和凤台)、上六坊堤(潘集)、下六坊堤(潘集区、谢家集区、八公山)、汤渔湖(潘集)行洪区,行洪区总面积311.6平方千米,人口约18万,行洪堤总长101.6km。瓦埠湖流域位于淮河南岸,流域面积4193平方千米,跨淮南、合肥和六安三市。1952年建东淝闸后,瓦埠湖被列为淮河蓄洪区,涉及寿县、谢家集区和田家庵区。

姚湾排灌站常年承担我市主城区的防洪排涝任务(2023年7月27日摄)

市水利局专家介绍说,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从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研究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管理与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区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因地制宜发展第二、三产业,鼓励当地群众外出务工。限制蓄滞洪区内高风险区的经济开发活动,鼓励企业向低风险区转移或向外搬迁。加强蓄滞洪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保证蓄滞洪容积,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减少洪灾损失。蓄滞洪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制订人口规划,加强区内人口管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严禁区外人口迁入,鼓励区内常住人口外迁,控制区内人口增长。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安徽省行蓄洪区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在产业管理方面,负面清单分为限制类与禁止类,将产业园区建设、制造业、水电气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列为禁止类项目,禁止发展需建设影响行蓄洪功能的设施,或新增区内居住人口,或造成环境污染的其他各类产业。将农林牧渔业、重资产旅游业、风力与太阳能发电、道路工程建筑和安装与采矿业列入限制类。

2020年汛期,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我市淮河淮上渡口北岸浸泡在洪水中(2020年8月6日摄)。

一遇淮河较大汛情,田家庵“小岛”周边就会成为一片泽国(2020年8月6日摄)。

每到洪水时期,淮上渡口经常封闭停航(2020年8月3日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我市沿淮地区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介绍说,沿淮地区是区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是淮南市也是安徽北部最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淮河两岸的焦岗湖、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凤凰湖都是自然保护地,并纳入生态红线进行保护。此外,舜耕山山脚到淮河水平面的高差约为49.6米。因此,各级规划对沿淮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限制。

我市因地制宜,将淮河南岸田家庵段堤坝修建成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场所(2023年7月17日摄)

专家介绍说,淮南城市建设的发展重点是南向发展。从区域发展格局上看,淮南市的发展重点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合肥都市圈。因此,山南新区作为南向发展、对接区域战略的桥头堡,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且淮南南站、淮桐高速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均经山南新区与区域核心城市连接,使得山南新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从国家层面来看,淮河流域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协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印发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其中淮南市的任务是落实岸线分级管控与分类利用、建设航运枢纽,以及建设新产业文旅基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指出,就城市发展方向而言,淮南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以南向为主,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主战场是山南新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沿淮地区的发展,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改善和价值转化方面,谋划并实施了一批如淮河岸线环境整治、采煤沉陷区治理、沿淮行蓄洪区农民搬迁安置以及沿淮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希望通过“生态+”“文化+”逐步把淮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生态屏障、淮河文化集聚旅游胜地与环境优美的宜居地。


策划:沈国冰

文字: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钧 苏强 周莹莹

视频: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国义 付莉荣 吴巍

摄图: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河为何多洪涝?王家坝为何这么重要?
它被称为科学防御洪水的“底牌”
为保住整个华东,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开!蓄洪区遭重创,他们舍小家保大家!
【人地和】灾难记忆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一座精神丰碑,满载家国情怀!
从40座水库到100处水工程,从上中游到全流域
武汉市优化蓄滞洪区设置,武湖、东西湖、涨渡湖逐渐解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