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添字丑奴儿·芭蕉》 【南宋】李清照

2020021001



                    添字丑奴儿·芭蕉

                      南宋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作品简介】

      《添字丑奴儿·芭蕉》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首咏物词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词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上阕从视觉入手,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特别是「舒卷有余情」一句,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词人的「余情」注入到芭蕉的形象之中。下阕从听觉入手,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不惯起来听」,这种「不惯」不止是水土气候的不惯,更是词人亡国亡夫之感的写照。

  宋词名句“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就是出自《添字丑奴儿·芭蕉》这首词。


       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特点。



【注释】

          添字丑奴儿:   词牌名。又名”添字采桑子“。”丑奴儿“”采桑子“同调而异名。添字:在此词中具体表现为:在”丑奴儿“原调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句。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中庭:   庭院里。

舒卷:   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

馀清:此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此首断句亦从吴著。“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

霖(lín)霪(yín):   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北人:   指北方被金国占领的北宋故地的人。这里指词人自己。



【作者简介】

        李清照详细简介

        李清照  . 古诗文网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08篇诗文

查看百科>>

详情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

李清照)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3]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是李清照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赵明诚死后南渡时所作。作者因见雨打芭蕉,触景伤怀,使得作者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更加无法入睡。在这种场景下,词人写下了这首《添字丑奴儿·芭蕉》,以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赏析】

       这首词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阕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倩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

下阕写夜景,兀地揭起。“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结拍的“起来听”是指词人坐起来倾听雨声,此乃无奈之词。其寓意当是:“北人”不像“南人”那样,对雨打芭蕉之声习以为常,照样酣睡,因为“南人”不像“北人”那样怀有浓重的家国之感。

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赏析】

        万俟咏说,“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这是雨打芭蕉声,带给人的惆怅。夜雨芭蕉是秋日里最撩人心绪的景象,那滴滴答答的声音像是在时时刻刻提醒人,无人慰藉你的寂寥。顾敻说,“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这是不见情人的愁闷,而李清照“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是失去爱人的痛苦,比起其他的愁绪更甚一层。

        词的上片咏芭蕉,它是那样的茂盛,层层叠叠的叶子遮盖住了庭院,一片清凉。下片写夜景,突然就转为伤心。“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又下起了秋雨,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也打在了词人备受创伤的心上。“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南渡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丈夫,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这种乡愁,这种家破人亡之恨,怎不“愁损北人”?作者此时在南方,却自称“北人”,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同时,也暗暗流露了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愤慨,对其偏安一隅的斥责。“不惯起来听”,这芭蕉雨的声音,实在令人难以入眠,作者只能披衣而起,孤零零地等待天亮了。




【赏析】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八十九(卉谱三)芭蕉,调为《采桑子》,词句亦与《采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儿》。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云: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花草粹编》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广群芳谱》作《采桑子》,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添字或摊破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增入音节、字数后改组乐句。如《丑奴儿》歇拍为七言一句,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添入二字,改组为四言、五言两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三、蒋哲伦《读〈添字丑奴儿〉》: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倩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四、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此篇写于南渡以后。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此篇既抒写了词人的感受,也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这首词篇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而起伏动荡。两片的第三句“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词中还运用了双声叠字,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使作品的意象显得更为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五、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起首一问句表现了词人对种树者的怀念与对芭蕉长成的喜悦,因此她移情入景,说“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写芭蕉对人的深情,正是抒发词人自己的深情。上半阕写从室内看芭蕉成荫,下半阕则写枕上听雨打芭蕉。经过国难、家破、夫亡种种打击后,避难客居的人夜不成眠,夜雨不停地敲打着芭蕉,也敲打在词人愁损的心上。“起来听”这一外在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万千愁绪。(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六、蔡中民:此词通过对夜雨芭蕉这一南方特有景致的描绘,抒发自己思乡忧时的浓愁。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夜雨芭蕉同夜雨梧桐一样,是秋日里最撩人愁绪的景象,诗人常常遣之笔端,作为抒发愁情的形象载体,以取得更为感人的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如杜牧《八六子》(洞房深):“听夜雨,冷滴芭蕉。”顾敻《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李后主《长相思》(云一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窠。夜长人奈何。”清照词从白天写起,白天的芭蕉婀娜多姿,日炎独阴,“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给人带来一丝深情的慰藉。下片写夜景,兀地揭起。“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白日之情景是铺垫,是“虚”写,目的是为了与下片形成对比,以“虚”见实,孤苦处境中希冀寻求一点慰藉,是“虚”中之实,“不惯听”并非因为惊醒而是本来就忧深愁重,又是实中之“虚”。首句一问,埋下伏笔,结句拍合,醒明题旨,不答亦答。“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让1989年5月出版)

  七、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当是李清照南渡后抒发思乡忧国之情的词作。上阕描写白天庭院中的芭蕉。首句奇突一问,似无意,接着描写蕉叶形态宛若含情。叠句“荫满中庭”夸芭蕉枝叶繁茂,衬托环境幽暗;“叶叶心心”句赞芭蕉叶展心舒,含无限眷恋之情。下阕笔锋转折,描写夜深枕上闻雨声的情景。换头句写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枕上听雨;叠句“点滴霖霪”写夜雨淅沥,烘托心绪凄凉。结句点明题旨,突出了深沉的忧国怀乡之情。全词咏物抒怀,运笔轻灵,语意隽永,婉转有致,情意深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八、刘瑜《李清照全词》:正是“乡愁怕听三更雨”,更那堪雨打芭蕉的凄凄历历的声响呢?“芭蕉”生在南方,雨打芭蕉更刺痛了她的“故乡心”、“愁人耳”。故“不惯起来听”。卒然一结,轻淡饶味,馀韵袅袅。至此,一个杰出女词人,在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等不幸遭际的打击下,孤凄、哀伤、憔悴、思国怀乡的形象跃然纸上。此词,也有所祖,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与易安此词意境相似,只是“梧桐树”表示秋天的时令,而易安词中“芭蕉”“心心”“卷”着,时指春季罢了,写的是离情。李煜《长相思》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耐何!”与易安词意境略同,写的是相思。《词苑丛谈》载宋徽宗时无名氏《眉峰碧》云:“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写的是乡愁,与易安词更见相同之处了。而易安词写的是思国怀乡的深厚感情,立意高远。她融化前人词意,脱胎古人诗句,不着痕迹,并能创意出奇。叶少蕴云:“诗人点化前作,正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神数倍。”周紫芝《鹧鸪天》有“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句。宋人还有“枕前泪共三更雨,隔着窗儿滴到明”句。均可见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此词语言浅谈隽永,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上片着重写景,融情入景,是下片的铺垫;下片着重写情,情景交融。上片着力渲染芭蕉的株多、枝繁、荫浓、“有馀清”,因而下片雨打芭蕉的声响才越大,女主人公的心境也就愈凄楚苍凉、痛苦难耐,思国怀乡之情也就更浓烈,词人的心境也愈令人悲悯。上扬下抑,顺理成章。“无情未必真豪杰”,李清照在此词中所写的“伤心”、“愁损”,绝非无病呻吟,实际上交织着对北宋亡国之恨、民族之爱、颠沛流离之苦,流落江浙,心系乡国。其中也蕴含着对自己种种不幸遭遇的感慨,又客观反映了宋代人民历经战乱,身陷水火的深重苦难,其典型意义就在这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名家点评】

         现代词学家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八十九(卉谱三)芭蕉,调为《采桑子》,词句亦与《采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儿》。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云: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花草粹编》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广群芳谱》作《采桑子》,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

现代词学家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添字或摊破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增入音节、字数后改组乐句。如《丑奴儿》歇拍为七言一句,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添入二字,改组为四言、五言两句。

现代词学家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当是李清照南渡后抒发思乡忧国之情的词作。上阕描写白天庭院中的芭蕉。首句奇突一问,似无意,接着描写蕉叶形态宛若含情。叠句“荫满中庭”夸芭蕉枝叶繁茂,衬托环境幽暗;“叶叶心心”句赞芭蕉叶展心舒,含无限眷恋之情。下阕笔锋转折,描写夜深枕上闻雨声的情景。换头句写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枕上听雨;叠句“点滴霖霪”写夜雨淅沥,烘托心绪凄凉。结句点明题旨,突出了深沉的忧国怀乡之情。全词咏物抒怀,运笔轻灵,语意隽永,婉转有致,情意深切。

吉林大学教授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此篇写于南渡以后。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此篇既抒写了词人的感受,也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这首词篇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而起伏动荡。两片的第三句“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词中还运用了双声叠字,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使作品的意象显得更为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浙江大学教授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起首一问句表现了词人对种树者的怀念与对芭蕉长成的喜悦,因此她移情入景,说“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写芭蕉对人的深情,正是抒发词人自己的深情。上半阕写从室内看芭蕉成荫,下半阕则写枕上听雨打芭蕉。经过国难、家破、夫亡种种打击后,避难客居的人夜不成眠,夜雨不停地敲打着芭蕉,也敲打在词人愁损的心上。“起来听”这一外在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万千愁绪。

宁夏师范学院教授于永森《漱玉词评说》:家国之思,不仅在风物之异也。若无特殊之历史背景,此词便寻常平庸矣——诗词曲短小之制,其能以“神味”胜者,往往须有特殊之历史背景,如此方能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结句痛甚,却怪得芭蕉夜雨也。情若动人,伤若动人,而哀亦自动人。岁月摧残,时世飘零,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神味”一义之核心豪放之精神,“气”“情”为其两要素,李易安此作虽未到“豪放”之境,而其中之“情”固深,如上片所写寻常景物,所谓“有馀情”者,自是作者之深情耳。若下片之“愁损”两句,则情之为凄凉者矣,而深情同之。




       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了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②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焦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



        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 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两首词的感情分析各2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全词赏析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诗词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