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味,请让我重新认识你吧

中药的性能是采用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而五味常被介绍为重要的中药性能之一。但,不少药物的“味”与上述理论并不一致,造成不少困惑。因此,有必要对五味重新认识。




《说文解字》:“味,滋味也,从口未声。”


五味最早的本义是指酸、咸、甘、苦、辛5种滋味,其形成与饮食的烹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先秦时期的《尚书》、《左传》、《周礼》、《礼记》等著作中均有体现。


《黄帝内经》据当时风行的五行学说,将五味与五脏相配属,并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但《黄帝内经》所论述的五味,并未涉及到具体的药物,缺乏事实依据。


而同属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部分提到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在其收载的每一个药物下,都标明了“味”。


将《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在内容上进行比较,则前者主要论述阴阳五行理论及针刺疗法,后者主要论述药物。



近代上海名医刘民叔据此将中医古代之源流分为主要两派,一为神农本草学派,一为歧黄五行学派。他认为《神农本草经》原是神农本草学派的著作,而后来却被掺杂了歧黄五行学派的内容。


例如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五色芝,分别是赤芝、黑芝、青芝、白芝和黄芝。


“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黄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在刘民叔看来,“神农古本草中,凡有固执脏腑经络者,皆当属于岐黄。例如赤芝味苦益心气,黑芝味咸益肾气,青芝味酸补肝气,白芝味辛益肺气,黄芝味甘益脾气。以五色五味,分配五脏,绝非神农家法”。


《神农本草经》大多不以五味来说明药效。

 

例如“玄参,味苦,性微寒。主腹中寒热……补肾气,令人目明”。“石南,味辛,平。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两者都能够补养肾气,却一苦一辛,可见《神农本草经》的原作者并不以“味”来说明药效。



《神农本草经》中所描述的味,绝大多数都是药物的真实滋味而非现在所认为的性能。


五色芝及其他一些与真实滋味不符合的药味,乃是歧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混入《神农本草经》所致。


后世本草学家不明真相,反而在被改编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将五行五味学说作为中药性能的核心并不断加以发挥,以至于至今不得不把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

 

其实,药物的滋味并不止五味,除了辛、甘、酸、苦、咸之外,至少还有涩和淡,但是为了照顾五行五味,故一直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这也是五行五味学说所存在的一个明显瑕疵。



自歧黄五行学说混入本草著作后,后世的五味就出现了至少3个判定标准。


其一,是药效,以药效来反向判定五味。


其二,是五行配属,如尽管磁石并不具有真实的咸味和辛味,也不具有“咸软”和“辛散”的特点,却因其颜色为黑色,与五行中的“水”相应而标为“咸”味,或因其为金石类药物,与五行中的“金”相应而标为“辛”味。


其三,是滋味。


多重判定标准的五味同时出现,造成了目前五味体系的混乱和矛盾。


尽管《中药学》教材将五味对药效的提示作用进行归纳,但由于五味判定标准的混乱,导致其对药效的提示作用缺乏严密性。



此外,五味对于相当多的中药药效并不能起到明示作用。例如,至今五味仍未与杀虫、驱虫、安神、平肝、化痰、截疟、胜湿、逐水、消积、回阳救逆、升阳举陷、通阳、涌吐、蚀疮、去腐、排脓、生肌等众多功效相联系。


可见,目前五味的判断标准不一,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明示作用,因而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古人试图归纳五味以概括药效的规律,这是对临床用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作为性状的味似乎更具有意义。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性状鉴定是最简单易行的中药材鉴定方法。


古代医药不分家,凡行医者必识药。对药物的真实滋味做到心中有数是准确辨识药物的基础。而后世医药逐渐专门分化,导致现在的医不识药,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首先,药材的真伪优劣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而识得药物滋味是鉴定药材质量的简便方法。


其次,明晓药物的滋味有助于把握药物的用量用法,使药味入口而不伤胃气。


斯以为这或许就是《神农本草经》中为每味药物标明滋味的原因之一。



《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味原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后世,五味逐渐演变为中药的性能,而今之五味则具有多重判定标准,并未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提示作用,如此观来,实用价值不大。


遵古而不泥古,学古而为今用。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古代中医药理论,才能真正地做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辨气味识药性
药有五味也有阴阳
认识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与滋味相关,但更是中药药效的总结
中药的性能
第六讲 中医药理学发展简史之二
第十讲 中医药理学基本理论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