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山自由行之三

游记


黄山自由行之三

游览歙县渔梁坝

2021年5月15日

文、图/墨吟

从徽州古城出来,我们搭乘一辆机动三轮车前往渔梁坝景区,景区由渔梁坝和渔粱古街组合而成。

40:渔梁坝和渔粱古街


我们从街边的石阶往下走,来到广阔的沙砾滩,可以与渔梁坝亲密接触,沙砾滩上顽强地生长着不知名的植物。当地人说,你们的运气真好,往年这里全是江水,根本下不去。

41:渔梁坝之一


42:渔梁坝之二


43:渔梁坝之三


44:眺望练江


渔梁坝横卧练江,北端接渔粱古街,南端依龙井山,断面呈直角梯形,坝面和坝心分别用花岗岩和砂岩条石砌筑。坝身设三道水门,自北向南依次渐抵,江水大部分时间从南端水门流过,水流撞向右岸龙井山石壁,折向左岸,使坝下难聚砂砾,形成船舶码头——龙船埠,可与横卧泯江的都江堰媲美。

我们沿着石阶在连江边行走,至渔梁坝上游,见一座小亭仿若悬空而建,便是颇有来历的李白问津亭了。

45:李白问津亭


相传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粱古街,寻访在山林修炼的道士许宣平。他登上一条老翁独撑的渡船,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道:“门前一竿竹,便是许翁家。”李白下船后正欲去寻找,猛然想起,“门前一竿竹”不就是渡船么?回头再找渡船,人和船已不知去向。李白这才明白,许宣平果然“穿入白云行翠微”,修炼成仙了。后人为纪念此事,特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从李白问津亭折入渔粱古街,但见路面由清一色的鹅卵石铺成,恰似鱼鳞,故又称“鱼鳞街”。古街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徽州古城的组成部分。

46:渔粱古街


渔粱古街上有渔梁坝博物馆,门面看上去有些破旧,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里面的崇报祠陈设简单,但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渔梁坝博物馆入口


48:崇报祠


崇报祠又名坝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顾名思义,是为了崇尚、缅怀历史上修建渔梁坝的有功之臣。在祠堂两侧墙壁上就悬挂着四个人的画像。

49:张桢画像


张桢,山东平度人,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和凤阳知府,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任徽州知府,为人正直。第二年他主持重修渔梁坝,由于知府亲自往来督察,工程进展顺利。乡民凑钱立碑,赞扬他“大鉴于上,民颂于下”。

50:陈理画像


陈理,字子文,明代饶邑宣化人,以《春秋》受业于伍文定之门,执教于德兴县。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知府彭泽命其督工修建渔梁坝。

51:彭泽画像


彭泽,甘肃兰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陕甘总督,后出任徽州知府,命陈理督工重修渔梁坝。

52:朱廷梅画像


朱廷梅,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任徽州知府。因元末明初渔梁坝多次崩塌,虽经重修,仍未根本解决问题,朱廷梅倡议乡邑捐金大修渔梁坝,改较脆弱的红砂石为较结实的青白石,叠二十余层,表里甃砌条石,用“若钉若斧”的石燕尾销钉互为连锁,上下层间竖石穿插,中南段开三道泄水门,使水过坝斜平而下,确保坝体牢不可破,至今固若金汤。

走出渔梁坝博物馆,对面一家小面馆的老板娘用纯正的上海话和我们打招呼,让我有些惊讶。隔壁小店的老板介绍说:“她是我们渔粱古街唯一的上海媳妇。”于是我们进入面馆,点了一碗荠菜肉馄饨。我说:“两碗吃不了,我们两个人吃一碗。”老板娘连声说:“好的,好的,我给老乡多加几个馄饨就是了。”旁边的小帮手立即忙碌起来,不久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就端了上来。我们边吃边和老板娘聊天,这才知道老板娘是回沪新疆知青,1964年她才16岁,就报名赴新疆,分配在兵团。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备受歧视,没有人敢和她谈恋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随着回城潮返回上海。在上海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来到黄山,毅然决然嫁给了渔粱古街的一个村民。她的丈夫很有出息,考上了黄山市政府公务员。退休后他们回老家颐养天年,算起来,老板娘也已年过七旬,但她不甘寂寞,在街上开了一家小面馆,兼售自家生产的笋干、茶叶、鱼干等土特产。吃完馄饨,老伴问:“多少钱?”老板娘答曰:“12元。”真的很便宜,很实惠,渔粱古街淳朴的民风在一碗馄饨上就体现出来了。

53:小面馆老板娘及其帮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1年春自驾游之安徽渔梁古街
【西散原创】宋同文作品丨 踏访渔梁坝
无梦到徽州(十一):傍晚的渔梁
看不尽的徽州(8):渔梁古街,时间在这里凝固
梦里徽州(四)——渔梁坝
游记|徽州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