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嬴秦先祖善于养马、相马和驾车,可证伪秦人来自东方的说法

关于秦人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秦人来自东方,二是秦人来自西方。蒙文通、吕振羽、王国维等人通过对历史文献研究,认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但范文澜、郭沫若、林剑鸣等大多数史学家认为秦人来自东方。其主要理由是:殷人起源于东方,殷与秦有诸多相同之处。从观念信仰方面,殷人与秦人都奉“玄鸟”(燕)为祖先,留下了与玄鸟相关的祖先产生的传说,反映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共同的“图腾崇拜”,其共同崇拜的图腾就是燕。从经济生产的共同性看,殷与秦人先祖都以游牧、狩猎为其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从墓制葬式看,秦人的陵墓形式遵循殷制,殷制天子墓为亚字形,诸侯墓为中字形,有严格等级限制,秦墓仅以诸侯自居,不敢僭越。其他像墓壁、殉葬(腰坑、殉狗习俗)等方面,秦墓与殷墓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断定,秦与殷先祖属于同一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古代中国东海之滨,大约在山东半岛,后秦与殷西迁至中原一带,与夏融合在一起。



追溯秦之先祖,应从华胥氏开始说起。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配女娲,生少典;少典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黄帝;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又名玄嚣)、次子昌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黄帝是五帝之首,其余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颛顼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儿子,即黄帝之孙。帝喾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与颛顼的父亲昌意都是黄帝的儿子,所以帝喾是颛顼的侄辈、黄帝的曾孙;尧又是帝喾的儿子,舜则是颛顼的六世孙。

我国远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即天鼋氏,是以大鳖为图腾。有熊氏是以熊、虎等猛兽为图腾。炎帝为姜姓,相传炎帝又号称连山氏、列山氏。尧,名放勋,是陶唐氏的邦君,所以又称唐尧。舜,名重华,有虞氏人,称虞舜。

从族氏看,黄帝为轩辕氏和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分属不同的族团。

黄帝死后,颛顼有圣德,继为部落联盟首领,居帝丘(今河南濮阳),疆域东至于海,南到江、湘,西抵甘肃,北到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初定了中国的规模。后来人们把合并后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统称为华夏族。

据秦景公大墓石磐铭文释义:尹吉甫既伐狁而归,周天子至秦地参加秦公举行的典礼,燕乐尹吉甫,并多有赏赐。铭文提到“高阳有灵,方以鼏平。” 秦以颛顼高阳为先祖。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着“女脩吞玄鸟而生大业”的神话故事。“知其母、不知其父”,它反映了远古时代曾存在着一个母系氏族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做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由此可知,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秦人的祖先,流传下来最早的一个名字就是女脩,据民俗学的解释,这是因为秦的后人追溯他们祖先世系,从传说中一直追到母系时代便无法追下去了,于是产生了“吞玄鸟卵”而生子的神话。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玉女”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其玄孙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从中可以看出,子既知其母,也知其父,社会进入父系氏族阶段。秦的大业,与殷契、周弃等都“知其母、不知其父”,相距不过一代。史学界认为,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秦的祖先同夏、商、周的祖先一样,都是属于较早地融入华夏族的许多氏族部落中的一个。(参见下图一)



大业之子大费,即伯益。伯益为嬴秦之远祖,非子邑于秦以前,曾帮助过大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有政绩。周孝王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嬴之得姓,源于伯益。史书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为舜驯服鸟兽”,“虞人之官始于伯益,周官职属春官”等记载。

《史记●夏本纪》载:舜死后,禹即位,“举益,任之政”,禹死时“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禹将权力授予益,但益并不胜任,而禹之子启有贤能,所以诸侯抛弃了益而以启为共主。那个时代是诸侯承认天子,而不像西周是天子承认诸侯。

《竹书纪年》等则说,禹以天下授益,但却暗中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由于伯益没实权,又没有树立威信的机会,导致人心归附于启,启夺取了帝位,为此伯益带领东夷部族与启带领的夏部族作战,企图夺回帝位,先是启被俘,后启逃脱,组织力量反扑,杀死伯益。

由于秦人的祖先与商人的祖先为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夏末(公元前17世纪),秦人去夏归商,发挥自己善驾驭的特长,助殷灭夏立有战功。夏以后,秦人的祖先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史记》记载“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秦不少首领被殷商奴隶主提拔重用,成为殷商的大臣。

公元前11世纪,周崛起于西方,一举灭殷,秦人成为周人的奴隶。当殷商被周人灭亡之际,嬴秦的首领也同殷纣王一起被杀。《史记●秦本纪》曰:“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恶来之父也为殷人殉葬,史记说:“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周初,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参与叛乱的秦人先祖被迁往各地。一部分迁往黄淮流域,这些嬴姓氏族后来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小国,到春秋时有的还存在。一部分则被迁往西方,原来在殷商西陲的一部分秦人祖先,因西周占据了殷人统治区,已被赶向更远的西周边陲。这时又有被从东方迁来的部分嬴姓氏族,两部分加起来,就成为最大一支嬴姓氏族。他们被西周统治者赶向遥远荒凉的黄土高原。



西向秦人先祖与戎狄杂居,受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歧视甚至敌视,政治地位极低,直到周穆王时期才有所改善。《史记·秦本纪》中便有“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的记载。

根据《史记》记载,至少从秦人先祖大骆开始,犬丘便成为大骆一支的根据地,非子作为大骆的庶子,起初也生活在犬丘(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即秦非子),后来周孝王听说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便召非子在汧渭之间主持马政,因为成效显著,受到周孝王赏识,遂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为附庸,并获赐嬴姓,“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此时秦族成员至少已经在西方戎狄区域生活了二百多年。从此,非子一支秦人居于秦,而作为大骆嫡系子孙的成一支则长期居于犬丘。

非子在汧渭之间养马,有其生活居址,即汧渭之会,此在渭水与汧水汇合的锐角处且与渭水、汧水都不太远。非子及其后嗣获封秦邑后当有三事值得注意:一是继续主持马政,在汧渭之间养马。二是选择西犬丘作为与秦邑并用的生活居址。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西犬丘即甘肃礼县及其附近地区在地质时代一度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这里地处西汉水流域,山间谷地开阔,自然条件优越,并且有较为丰富的盐业资源,非常适于人类生活与大规模的马匹养殖。这一定是秦人卜居的重要原因。三是为周王室抗击戎狄。

《史记·秦本纪》载:“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犬丘大骆之族被西戎灭掉,秦人力量只剩下非子一支。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在位23年),秦为捍卫周王室同西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但出师不利,最后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丧命。秦仲死后,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儿子庄公昆弟五人领兵七千同西戎作战。这一次取得很大胜利,夺回了被西戎占领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时秦人的居住地。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于附庸,并将原大骆地犬丘一并封给庄公,秦在周王室衰落中开始强大。

由于周天子的恩惠,以及秦人与西戎的刀兵之仇越来越深,秦人首领讨伐西戎的意志更加坚定。庄公的大儿子世父发誓赌咒要杀死戎王,并将继位的机会让给他的弟弟襄公,自己率人去与戎作战。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这时戎狄势力更加猖獗,竟围攻犬丘,并掳走世父,一年多才将其放回。嬴秦早期在西域有三处重要的居址:犬丘(陕西兴平)、西犬丘(甘肃礼县)、秦邑(甘肃张家川),以线条勾勒,三者构成一个三角形,西犬丘距秦邑约150公里,犬丘距秦邑约400公里。秦在戎狄进攻面前采取两个措施:一方面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西戎中的丰王为妻,以便分化戎人;另一方面迁都汧邑,节节向东逼近。犬戎之乱后,秦襄公率秦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侯领国后,秦国已由大夫上升为与齐、晋等大国地位平等的诸侯,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



从考古发现看,秦人东来说有一大疑点难以排除,这就是秦人擅于驾驭、善于养马和相马的问题。

大多数考古学家和史学家认为,马是在公元前第二千纪晚年从草原地区引进中国的。专家指出,凡是采取生物学分类标准来衡量时,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马骨均为普氏野马。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河套一带,在史前时代属于亚洲野马驯化可能起源地的广大欧亚草原地区的一部分。草原地区发展起来的马和战车文化体系是通过黄土高原传至商王朝的。二轮车最早出现在古代的西亚、北非。我国在夏代已经有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2区的地面上曾发现双轮车的辙痕。《尚书·甘誓》是夏朝初年夏后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誓词中对军队的具体作战要求是:“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这段话反映出当时不仅有马有车,而且还进行车战。一辆战车上配备了车左、车右、御手等三名甲士,组成一个战斗单位。

如果秦人来自东海之滨,不可能有擅于驾驭的传统,如何能在“去夏归商”的战斗中,发挥特长,“为汤御”,败桀于鸣条?普氏野马及驯化马来自西域,考古发现的晚商以前有马骨的遗址几乎都不在东部,而秦人善于养马、相马,那是秦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出的经验所致,这也表明秦人必居于盛产马匹的西北甘凉河套一带。养优质马匹,需要成群结队养,需要高寒地带,需要长山大谷,并有丰美水草和旷野,而西北甘凉河套一带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再说,擅长驾驭,听起来简单,其实,当时很不简单。《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指出,我国古代马车在系驾方面采用过轭靷氏、胸带式和鞍套式三种方法,其使用时间约相当商周至秦,汉至宋以及元以后这三个时期。而古代西方以小轮车和颈带式系驾法起步,直到8世纪才出现采用胸带式系驾法,比我国晚了约1000年。13世纪中期,欧洲开始采用鞍套式系驾法。秦人族群是以狩猎、牧畜为主的游牧氏族,善于养马驭马的传统和适于马匹生长的环境,使得秦人在马政管理和应用马匹于战争中的能力,都强于农耕民族。夏末商初,商人很看重擅御者,这是战争的需要,同时,优秀的御手驾驭华丽而坚固的马车,也是商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商灭夏后,在商人首都,河套人擅长的与马和战车相关的文化与技术颇受推崇。看来,秦人西来说,并非空穴来风。(参见附后图二)

孙皓晖的《万古秦风》叙述了秦人的历史。在尧舜时代,秦人即已存在,古秦族群曾与大禹族群同建治水大业,舜帝因之赐姓嬴氏。之后嬴氏首领伯益被公推为受禅大禹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发动政变,杀伯益,嬴氏遂被迫退出权力中心。在之后的四百六十余年,秦人一直处于离散状态。商汤灭夏时,第一个寻找的同盟军即秦人军队。所以秦人协助灭夏后,就成为殷商时期的大诸侯,停驻在今天函谷关以东,以抵挡当时的西部戎狄。西周灭商以后,秦人族群不服周室,三分寻求立足之地。一支流向北方形成赵国,所谓秦赵同源,一支进入西部草原,这部分是最主要的嬴秦部落,和西部少数民族奋战了两百多年,还有一些不愿走的就分散逃亡,流落东部山海。西部嬴秦部落不但没有被少数民族消灭,反而扩充了势力,周孝王时代,西部嬴秦受命为周室养马,大成,受封于西部秦邑。周幽王末期镐京之乱,秦族挽周室于危亡,并最终将戎狄族群驱赶出关中和河西,拥有了西部广阔土地,成为东周的大邦诸侯。



笔者基本赞同孙皓晖老师的观点。笔者以为嬴秦部落的主要部分在伯益被杀后,就远走于西域,或达到陕西户县(原有扈氏居地)以西至甘肃天水境内。后这支嬴秦部族成为商部族的盟友,逐步向商的核心区域回流,助商灭夏。商末,武王克商后,与商并肩战斗的嬴秦,成为周管制的对象。武庚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嬴姓族人被赶回西域,与戎狄杂居,直到周穆王时,生存状态和政治地位才有所改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七雄中有6国的始祖可以追溯至黄帝,只有一个诸侯国是例外
yesuo聊历史||秦始皇的先祖杂考
商族从哪里来?华夏族祖先是来自西方吗?
祝融:上古的火官与楚人的先祖
商周先祖不是黄帝的后裔?他们来自何方?学者:他给出了正确答案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应称其为嬴政、赵政、还是秦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