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洋捞出一块明代石碑,发现3种文字,才知郑和下西洋真实目的

(郑和)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

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一大重要的历史事件,更是世界上一大事件。在近代以来,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然而这么大的一起历史事件,留下了历史资料却非常少。

在许多文史资料中,都提到了郑和的宝船非常巨大,但是具体尺寸、建造过程却缺少详细的记载,郑和下西洋路线也持有多种争议,皇帝的敕书、航海日志、账目也都没有留下一纸记载,这让一部分西方学者觉得郑和下西洋根本就不存在。

国内的学者自然是支持郑和下西洋,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是车驾郎中刘大夏焚毁了郑和的档案,它焚毁档案在《客座赘语》中可以查询到一点原因,刘大夏自称: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

不过《大明律》是严禁销毁官方文书,刘大夏一路上平步青云,显然不太可能销毁了销毁文件,若是他没有销毁文件,这些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又去哪里呢?

虽然这是一个谜团,但不能说明郑和下西洋不存在,因为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郑和航行的记载。

郑和一共七下西洋,第一次是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最后一次宣德五年(1430~1431年),前前后后航行了26年,最后一次航行,郑和抵达了非洲南端,接近桑比克海峡,相传在这一航行时期郑和去世,他们这才返航。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是一个谜团,下西洋的目的同样也备受争议。

在《明史·郑和传》里面倒是提出了多种说法,其一是寻找建文帝。

明朝太子是嫡长子朱标,不过朱标死得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就加封朱允炆为皇长孙,朱棣自然就跟皇帝之位失之交臂了,可朱棣哪里甘心,他广收天下英豪,发动了兵变,取代朱允炆。

不过在攻入南京时,皇宫烧起了一场熊熊烈火,他们从大火中找到了一具穿着龙袍的焦尸,面部烧得面目全非,当时没有DNA检测技术,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朱允炆,朱棣也担心朱允炆没死,就派郑和到海外去寻找朱允炆。

若是第一次、第二次寻找建文帝还有可能,但是连下七次西洋,绝对不可能只为了寻找建文帝。

在没有史料支撑的情况下,又提出了“军事目的说”,一部分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抗击帖木儿帝国,同样也是为了避免张士诚旧部私通倭寇,虽然郑和下西洋确实打击到了周边的倭寇,增加了海防,不过这并非真正的动因。

最终原因一锤定音还是依托了这块来自印度洋的石碑。

郑和每经过一处都会跟当地通商往来,甚至会协助他们抗击外地,当地的人为了纪念郑和都会建造雕像,并在石碑上记载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块从印度洋捞起了石碑上面用了中文、锡兰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记载了郑和出使: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谨以金银、丝织、香炉、花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

从这些文字来看,也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同时发展一些商业贸易,郑和下西洋期间虽然耗费了诸多钱财,但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一些先进的文化,还引入了不是西洋的物品。

若是没有这次下西洋,像辣椒这种舶来品恐怕要到清朝才能机会传进来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远远要大于宣扬国威。

郑和促进了海外诸国之间的交流,也加强了明朝对自身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名字确实可以称为万邦来朝的“天朝上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刻有3种文字,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真实原因
印度洋捞出一块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印度洋打捞出明代石碑,破译内容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1911年,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印度洋捞出一石碑,内容被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对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