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79,《明朝史话》连载04,欢迎收看。

01、朱棣削藩

朱棣是以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起兵的。但是,他当皇帝后,在对待藩王的问题上,却不怕冒违反祖制,同样是采取削藩政策。

他本人以藩王起兵夺取帝位,对于军权过重的藩王和中央皇权的矛盾对抗这一教训,是认识得很深刻的。他即帝位后,为掩人耳目,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但过不了几个月,就又找个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

接着,永乐四年(1406)废齐王为庶人。十年(1412) , 辽王的护卫军队被削除。朱元璋时代护卫军队众多的宁王,也于永乐二年(1404)被从边塞改封在南昌。

宁王到南昌后,以韬晦为计,建筑华丽的宫殿,终日躲在里面鼓琴读书,所以在永乐帝时代得保无事。周王为了减少永乐帝的疑忌,就自动献出护卫军 队。

在几年的削废中,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的护卫军队几乎全被解除。

削藩促成“靖难”,“靖难”之后更实行削藩,这就是历史的辩证发展。朱棣削藩的结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02、明成祖的治绩

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定北平为北京。打定迁都的主意后,就着手修浚大运河。

元朝增修通惠(自北京至通州)、济州(自山东济宁至东平)、会通(自东平至临清)三河,连接隋代的运河成京杭大运河,但从没有全线通航过。洪武二十四年 (1391),黄河在原武(在河南原阳西南)决口,临清至济宁的会 通河(元修济州河在会通河之先。会通河修成后,人们连其北段的济州河也通称会通河)淤塞报废。

永乐九年(1411),永乐帝命官疏浚会通河,引汶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线建闸三十八座。其后,又派官在淮安到扬州的这一段修筑堤堰,以防淮水侵漕和运河水分泄。至此,京杭大运河才真正畅通。

运河的修通,使得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资能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资供应。北方的物产也能通过运河南运,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永乐四年(1406),永乐帝下令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整个北京城。十八年(1420)竣工。就在这一年,他宣布自明年起,以北京为京师,即首都,改南京为留都。南京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和北京一样。皇帝派一个亲信在此作守备,掌管南京一切留守、防护的事务,企图依靠南京这一中心来保护运河交通线和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

永乐帝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洪武以来的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即帝位后,就移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富民充实北京,以后又多次从南方移民到北方。对靖难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地区,官府发给耕牛、农具,使尽快地恢复生产。

同时,实行惩治贪污,赈济灾荒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进一步发展。国库殷实,每年的赋粮除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各地府县的仓库还储存很多,陈陈相因,至红腐不可食。

在农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边防问题上,永乐帝除了对蒙古采取通好和积极防御并用的政策,以及加强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管辖工作外,又积极经营西域地区。永乐元年,他派官到哈密招谕,允许哈密王输马到中原贸易。不久,又派官出使哈密、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拉和卓)、吐鲁番等地,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永乐四年,明政府在哈密设卫,派官辅助当地首领执政。哈密卫的设立,恢复了明朝对西域的管辖,使明帝国的政令行达天山南北,而且重新打通了与中亚的通道,有利于和西域各国、各地区的交通往来。

在发展对外关系上,朱棣也采取了积极的方针。在永乐初年,组织、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各国,发展了明朝与西洋各国的政治关系,增强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永乐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对外关系上等一系列的措施,繁荣了社会经济,巩固了统治基础,维护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并且扩大了对外影响,提高了国际声望。

但是,因为他是以藩王起兵,从侄儿手中夺取帝位,加上即位后杀了忠于建文帝的臣下, 因而历来受封建文人的责难,认为这是不义行为。这种责难,纯粹是从封建宗法的伦序角度出发的。

对他的政绩公允而论,永乐帝不失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对于历史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03、远征漠北

元顺帝逃往漠北后,在洪武三年(1370)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多伦县东北)。又过了几代,蒙古贵族由于内部纷争,便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居住在现在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聚居于今蒙古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而兀良哈部则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其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三部之间经常互相仇杀,也不时侵扰明帝国的边境。

朱元璋对蒙古族的势力始终采取努力通好、积极防御的政策。所以明朝初年,从嘉峪关起,沿着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先后建立了9个边防重镇,分别是:辽东(今辽宁辽阳)、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延绥(今陕西绥德。该镇于成化七年移至榆林)和稍后建立起来的宁夏(在银川)、甘肃(在张掖)、蓟州(今河北蓟县)及三关、固原等,即所谓九边。

九个军事要塞都有许多军队驻防。九边之外,还在长城以北建立大宁卫、开平卫(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境)、东胜卫(在今呼和浩特东南)三个外围军事重镇,声势相连,互为犄角。

明成祖继承了朱元璋对待蒙古贵族的政策。他一面与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予金银、布帛、粮食等物品,争取相安无事;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贵族进行侵扰,则坚决给予打击。他还利用蒙古族部落之间的矛盾,扶弱抑强,使他们彼此互相牵制,以减少对明帝国的威胁。

永乐七年(1409),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朝的使臣郭骥,这个事件便成了战争的导火线。明成祖派淇国公邱福为大将,率兵10万进行征讨。邱福轻敌妄进,全军覆没于克鲁伦河。败讯传来,朱棣大怒,决定亲率大军出征。

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率50万大军北征。斡难河(今鄂嫩河)之役,本雅失里惨败,尽弃辎重草畜,仅率7骑逃奔瓦剌部。鞑靼经这一次大败,便降服了明朝,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优厚的赏赐,其部臣阿鲁台还接受明朝给他的和宁王的封号。

鞑靼败后,瓦剌部渐盛。瓦剌的顺宁王马哈木袭杀本雅失里,并一再声称要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其故主本雅失里报仇。同时,瓦剌也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有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跃跃欲试。

面对瓦剌部挑衅性的嚣张气焰,明成祖就在永乐十二年(1414)再次率兵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大败瓦剌。第二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后来,瓦剌部又被鞑靼部打败,力量从此衰落下去,明朝也就减少了一个方面的威胁。

明朝在几次对蒙古贵族的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第三次出征为例,仅运输粮草一项,就用驴子34万匹,车177500多辆,民夫235000多人,共运载粮食37万石。

但是,明成祖还是决意亲征,以打击鞑靼的侵扰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他于永乐二十年(1422)三月,第三次出师塞北,阿鲁台战败溃逃。

这以后,明成祖又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永乐二十二年 (1424)进行第四次、第五次北征阿鲁台。就在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中,朱棣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过,这在当时也有效地防御和打击了蒙古贵族的侵扰破坏,有力地保障了边境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

04、分化统治女真三部

在今俄罗斯伯力(即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里,保存着两方永宁寺碑。它是我国满族人民的祖先——女真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下游地区的雄辩证明。

女真这个古老的部族,在秦以前叫肃慎,隋唐叫靺鞨,辽代才叫女真。到了明朝的永乐时期,明政府为了对女真族所在地域实行统治,便按女真族各部的社会进化程度和活动地区,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

海西女真居住在松花江南岸一带,这个部落的名称就是因为松花江原来的名字叫海西江而得名。

建州女真生活在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而大部分居住在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

而野人女真则活动在黑龙江两岸广大地 域。三部中以海西部的进化程度较高,野人部较为落后。

明朝为使女真三部不相统摄,对女真族施行分化统治的政策。

初期,明政府在海西部背后设立兀良哈三卫,作为对海西女真的牵制。到了永乐初年,又设兀者左、右、前、后等卫以统治这个部族。

永乐元年(1403), 明朝在建州部设建州卫,以建州部首领阿哈出为指挥使。永乐十年(1412)又增置建州左卫。

明朝政府给予女真酋长一种许可证,当时称为“勘合”,有了这种勘合,就可以在每年的一定时候到指定的地点做买卖。

当时,明政府在开原设立马市和海西、建州部进行交易。马市分为官市和私市两种。官市是明政府收购马匹等攻战之具的贸易,私市则是女真族和各族人民之间交换日常用品的贸易。交换的商品来自女真族的主要是马匹、貂皮、人参等土特产;来自汉族地区的主要是铁制农具,还有耕牛、种子、米、盐、纺织品等。

马市贸易很繁荣。明朝派官主持贸易,负责检查入市货物,并征收商业税。对于前来参加马市贸易的女真族首领,明政府还赏以猪羊酒席,以资奖励。

此外,明政府还利用封官和优厚赏赐笼络二部的首领,以达到对海西、建州部人民的统治。

明王朝规定,女真三大部必须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卫所的官员还必须在限定的日期进京报告地方情况。贡赋的物品也是地方名贵特产,如马匹、貂皮、阿胶、人参、海东青等。明政府对这些贡品都不给钱,这实际上是向女真族征收赋税。

朝廷规定建州和海西部入贡的时间是每年的冬天,从开原进京;野人部因为所在僻远,入贡时间不固定。

在整个永乐朝,海西、建州二部都按时入贡,奉职唯谨,明朝有所征调, 每调必赴。

建州卫指挥阿哈出还以军功被赐姓名李思诚,其兄弟子侄也一个个当上明朝的官员。海西、建州二部人民也与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女真人民和明朝的联系增强了,女真族的社会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女真族和中央王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来往也更为频繁,再加上明政府不断派军队到奴儿干都司所属卫所驻防、军队换防以及从内陆运载大批给养的需要,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跟着发展起来。

明朝在元代所设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或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线路。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有6条交通干线,开原是6条干线的起点。这些干线东至朝鲜,西达今内蒙古,东北抵达奴儿干都司治所附近的满泾站,西北通向今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尤其是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的交通更为发达。

明政府为了保证辽东和奴儿干都司的联系和交通运输,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沿岸建立了满泾、黑勒里、别儿真、弗多河等45个驿站,并于永乐十八年(1420)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建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的任务。现在吉林市尚有 “船厂”的称呼,而且在市东南16公里的阿什哈达江岸存有两个摩崖石刻,记载着明军历次到达这里的时间。

奴儿干都司设置以后,明朝宦官亦失哈等人曾经多次奉命到其地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宣谕抚慰。永乐十一年(1413)宦官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儿干时,在都司城的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的对岸山上建永宁寺,并立碑寺前,碑额题“永宁寺记”,首行正书"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上刻有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

宣德七年(1432),亦失哈第十次来到这里,见永宁寺已经倾纪,就在第二年委官重建,并再立了“重建永宁寺记”碑于寺前。两方石碑都记述了设置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和亦失哈等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这两方石碑是我国明朝政府管辖鞦鞋海峡两岸的历史见证,也是记载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历史篇章中的一页。

后来,永宁寺虽然坍塌,而两碑则在原地纥立几达500年。直至近代沙俄侵占我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后,这两方石碑才在1904年被沙俄拆运至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馆,后又移至伯力博物馆。

05、驿道直通乌斯藏

西藏在元代叫乌斯藏。洪武时,明政府在西藏建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并另建一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和青海省的南部地区。以后又增设一些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和千户所,利用这些机构来管理广阔的青藏高原。

从元朝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明承元制,也利用宗教势力作为统治藏族人民的工具。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朝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忠修职贡” “管束人民”。

永乐年间,乌斯藏僧官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奉明朝之命,修通了从四川雅州(今雅安)到乌斯藏的驿道。这样,西藏地区与内陆的交通,除了由甘肃经青海入藏这一道路外,又增加了 一条新通道,促进了藏族人民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交流和联系。

明朝政府对乌斯藏地区人民也征收赋税。洪武二十五年 (1392),规定乌斯藏在常年每年向明朝交马200匹为常赋,如有紧急需要,朝廷还可额外征发马匹,叫“差发”。内陆通乌斯藏的驿站所用的马匹也是向当地人民征发的,还征藏族人民当驿夫,服徭役。

藏族人民以肉食为主,茶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饮料。为此,明朝政府在河州(今甘肃临夏)、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和雅州等地设立茶马司,让乌斯藏各部以马匹和明朝交换茶叶。

除了官府主持的茶马贸易外,民间也私自进行茶马互市,汉族人民纺织的布匹也是交易的主要物资之一。在整个明代,藏、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经济上、文化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五次亲征蒙古,都有什么影响?
蒙古朵颜三卫真是明帝国最强雇佣军,逼得朱棣割地讨好吗?
明帝国的边防(二)
明成祖朱棣花了上千万人力进行北伐战争又打不赢到底是为什么?
明成祖五征漠北及其后果
御驾亲征的狂人,明成祖朱棣可谓是文武全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