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朱高煦:明朝最疯狂的皇子,身上的谜团600年无解,死法旷古罕有

明成祖朱棣是个猛人,42岁起兵靖难,四年改写历史。

然而,从动刀兵的第一天起,他的次子朱高煦就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只是,朱高煦没有父亲那么幸运——穷极一生在夺嫡的道路上奔跑,但效果并不理想,不仅连累了全家,最后还以悲惨的方式谢幕。

不过,他留下的桥段在明史上却是不可复制的经典。

点击加载图片

朱棣影视剧照

展开朱高煦,得从早年的北平说起。

靖难起兵前,朱棣与燕王妃徐氏育有三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朱高炽温文尔雅、读遍历史经集。由于身体太过肥胖,走路需要人搀扶,所以不喜刀兵,少有朱棣的英武和霸气;

朱高煦,第一次出场,《明史》就用了三个字“性凶悍”:此人性格暴烈,野心十足,从头到脚流淌着朱棣的阳刚之血;

朱高燧呢?这是一个狡猾的人精,建国前明面上和朱高煦一伙,极力怂恿父亲废掉大哥的世子位,实际却玩着螳螂捕蝉的把戏。

另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朱高炽的长子一一朱瞻基——因为解缙的一句“好圣孙”彻底征服了祖父,从而司职后卫,不断防守和穿插,总是极其精准地命中目标。

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祖孙三代一步步登上了大明帝国的前台。

点击加载图片

朱家三兄弟同框剧照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挂了。不久,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一上台,朱允炆就下了道诏书,大意是:为确保政权平稳过度,各藩王不得进京吊丧,——朱允炆担心叔叔们联手把他拉下台。

当朱棣正打算渡江时,突然被朝廷人马叫停,于是投鞭江水,算是寄托了对父亲的哀思。

与此同时,朱允炆展开了第二步行动一一削藩——以各种理由朝弱小的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开刀,一时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是一个重大的风向标,包括实力强大的秦、晋、宁王等都小心地提防着这把屠刀。

可朱棣却逆向思维,为打消朱允炆对他的顾虑,采取了极其冒险的行动一一质子入京。(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

朱家三兄弟一齐来到南京一一朝廷等于抓住了朱棣的软肋。

不久,徐辉祖(朱高煦的亲舅舅)向朱允炆密奏,说朱高煦这小子心狠手辣、轻佻无赖,日后定会行悖父叛君之事,不如把他们永久扣下,一并断了朱棣的野心。

朱允炆呢?心慈面软,不听劝告,把朱家三兄弟放了回去。

点击加载图片

朱允炆影视剧照

然而,《明史.朱高煦传》却否定了朱允炆主动放人的说法,请看:

盗辉祖善马,径渡江弛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这段记载交代了几个细节:

1:朱允炆一定听了徐辉祖的建议,同意把三兄弟扣押在南京;

2:不料,风声走漏,朱高煦这才偷了舅舅的好马,领着兄弟二人仓惶出逃;

3:反过来,如果朝廷主动放人,朱家兄弟又何必去偷舅舅的马,渡江驰归呢?

4:在涿州击杀驿丞,恰恰印证了以上说法——驿丞掌管着沿途的通信和马匹,只有击杀了驿丞才能补充驿马,切断与朝廷的联系。

有理由相信,在朱高煦的带领下,朱家兄弟一定历经了生死大逃亡。朱高煦凭借过人的胆识挽救了自己,挽救了兄弟,为父亲靖难起兵扫清了障碍。

这一年,朱高煦18岁,颇有朱棣勇敢、沉着的风采。

点击加载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朝廷的步步紧逼以及儿子们的回归让朱棣终于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大幕。

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在靖难战场上朱棣并没占到多大便宜,若不是朱允炆这块挡箭牌(朱允炆特嘱将帅:勿使背负杀叔罪名),朱棣恐怕已经死了百十次。

其次,朱棣还安排了一道奇兵,而统领这支奇兵的正是他的次子朱高煦。

白沟河之战,朱棣被瞿能父子团团围住,正欲束手就擒时朱高煦突然率领几千精兵,一头冲进重围,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同时斩瞿能父子于阵前,立下奇功。

东昌之战,爱将张玉战死,靖难军四面溃逃,朱棣被南军穷追猛打,命悬一线。

点击加载图片

朱棣影视剧照

这时,朱高煦如神兵天降,成功扭转战局,当他在深夜找到父亲时,朱棣才如梦初醒,他深感战争艰难、前路迷茫,于是对朱高煦说了一句话:

勉之!世子多疾一一一儿子,好好干吧!世子(朱高炽)身体不太好。

在蒲子口,朱棣和徐辉祖展开较量,回撤途中被大舅子猛揍。而这一次,又是朱高煦领着蕃兵成功掩护父亲撤退。

在密林边,朱棣又对朱高煦说了句话:

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一一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

朱棣的两次叮嘱也许包含了以下意思:

1:世子身体不好,如果他真有什么不测,你有资格代替;

2:没想到战事如此艰难,假如我不能完成,只望你扛起大旗了。

不管这是不是朱棣的承诺,总之,作为父亲,朱棣点燃了朱高煦心中的野望,自此,朱高煦一生便在夺嫡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奔跑着,永不回头。

点击加载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1402年,朱棣突然摆脱南军纠缠,渡过长江,来到金川门外,并于同年六月登基,从此开启了铁血柔情的永乐时代。

永乐二年(1404年),四个大腕再次亮相,朱高炽从燕王世子变身皇太子,朱高煦从高阳郡王成为汉王,朱高燧被封赵王;朱瞻基呢?被立皇太孙。

朱棣搭建了祖孙五人未来的班底。

而他对朱高煦的许诺呢?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就这样,让“两腋长着龙鳞”,自诩为唐太宗的朱高煦怒火中烧。

下面,《明史.朱高煦传》便揭露了他的“罪行”。

由于在靖难中立下奇功,加之屡次和朱棣参加北伐,朱高煦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让大学士解缙倒在雪泊中,饥寒而死(报立皇太孙之仇)。

关于就藩朱高煦也耍了些把戏。早年,朱棣命他去云南,朱高煦置若罔闻;

永乐十三年,改封青州,朱高煦依然赖在京城不走,因为一旦离开,就会远离政治中心,失去夺嫡的机会。

这时候,朱棣开始对他起了疑心(心知肚明),于是下诏敕责:你已受封藩地,岂可常居守。前因云南遥远,害怕前往,而今封于青州,又托故留下,这次再不能推辞。

朱高煦气急败坏,于是私募三千甲兵,四处打砸抢烧,以泄私愤。兵马司指挥徐野驴将他擒获,朱高煦怒不可遏,亲手用铁锤让徐野驴脑浆四溅。

以上记载符合朱高煦的性格。不过,他触碰了朱棣的底线。第二年,朱棣北伐归来,将他关在西华门内,褫夺其官服,打算把他废为庶人。

点击加载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宅心仁厚的朱高炽出场了,他含着泪水向父亲求情,让朱高煦躲过了此劫。随后朱棣削去朱高煦的护卫,处死周围的奸佞小人,朱高煦这才于次年三月去山东乐安就藩。

在乐安,朱高煦日夜仰望着南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最后一次北伐,返京途中病死榆木川。

朝廷为预防朱高煦借机抢夺皇位,为此,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等商议,制定了一个严密的计划。

1:封锁朱棣病逝的消息,命京城及边军日夜枕戈、严阵以待;

2:把军中的锡器全部融化,制成一口大棺材,每天安排人去帐内送餐、请安,不露破绽;

3:一切准备妥当,这才安排朱瞻基去草原迎接祖父的灵柩。

37天后,朱高炽登基的消息传到乐安,朱高煦捶胸顿足,好想带着人马杀回南京。

朱高炽呢?对二弟大肆封赏,悉数采纳他的建议,一味地放任。

然而,有双眼睛却洞察着一切,这个人就是皇太孙朱瞻基。

点击加载图片

朱瞻基影视剧照

朱高煦会就此罢休吗?当然不会!

相反,朱高煦变聪明了——在朝中撒下大把银票,布设众多眼线,苦苦等待着机会。

1425年5月29日,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炽突然暴病而死,一时间,北京权力出现真空。

这又是为什么呢?同月,因南京多次发生地震,太子朱瞻基去了第二都。

实际上,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高炽非常念旧,执意把都城迁回南京,朱瞻基此行目的,就是为早日迁都作准备。

朱高炽之死毫无征兆,朝廷没有一点准备,这即是说,仁宗病逝的消息飞出了京城。

于是,朱高煦的眼线朝乐安飞驰而去。

在这里说明一下:北京到南京直线距离为1078公里,而南京到乐安只有680公里。

朱高煦捷足先登,随即组织了一支身手矫健的敢死队,打算在半道秘密截杀朱瞻基。《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朱高煦热血沸腾,拉上满弓,遗憾的是,他等到的却是朱瞻基的卫队和空轿子。朱瞻基呢?上天遁地、不见了。

点击加载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这一次,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不久,朱瞻基在北京顺利登基。

朱瞻基怎么躲过朱高煦的必杀呢?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后世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朱瞻基根本没去过南京;

2:朱高炽知道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在宫中释放假消息,意在暴露朱高煦的反骨,父子二人联手做了个局;

3:朱高煦伏兵邀于路,根本就是莫须有的事。因为如此重大的事件,为什么只有参与人,而没有时间、地点呢?

这就是历史的疑云,也或是历史的妙趣吧!

继续朱高煦。

次年8月,朱高煦买通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以乐安为中心,正式造反了,他想趁侄儿立足未稳之际,复制父亲当年的神话。

朱高煦的眼线无孔不入,之前,间谍枚青做了大量策反工作,包括去说服朝中大员一一英国公张辅。不过,效果并不好,枚青和张辅反倒被朱瞻基统战了。

为打击朱高煦的嚣张气焰,工部尚书杨荣力谏皇帝御驾亲征。

就这样,大军开拔,朱瞻基一口料定朱高煦会死守乐安不出——神预判。

点击加载图片

朱瞻基影视剧照

不日,大军兵临城下,神机营朝天鸣放火铳,弓箭手向城楼射去招降书,其余的摇旗呐喊,乐安像一座孤城,淹没在正义之师的声浪中。

朱高煦站在城头,倒吸了一口凉气,此时身边的王斌对他说:宁可战死,不为人擒。

随后,朱高煦把众将领带回宫中,信誓旦旦地说:定和乐安共存亡,与朝廷军队血战到底。

第二天,喜剧出现,朱高煦溜出城来主动投降了,《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以劾章示之,高煦顿首言:“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帝令高煦为书召诸子,余党悉就擒。

什么意思呢?

朱瞻基把要求处死朱高煦的奏章摆在他面前,朱高煦立马跪倒在地,并说:臣罪该万死,只听陛下之命。接着,朱瞻基命朱高煦写信召降诸子——乐安余党全部束手就擒。

点击加载图片

乐安旧城一角

朱高煦就这样败了,而朝廷却没费一兵一卒,好似作了次公费旅游。

然而,这一切属实吗?

难道朱高煦如此没有战略定力?性凶悍的朱高煦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是什么让那个曾经的勇士突然变得胆小如鼠呢?

无语,不解!笔者推测,就算朱高煦谋反了,不战而降一定不是历史的真相。

合理解释:朱瞻基为宣誓自己的强大,在史料上动了手脚——历史也许永远没有真相,但几经剥离,其中的真相可能就会浮出水面。

点击加载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大军还朝,朱瞻基把朱高煦带回北京,废为庶人后,将其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结束了吗?没有,更喜剧的还在后面,让我们看看朱高煦的结局。《国朝献徵录.汉庶人传》记载:

一日,上欲往事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扑地……亟命壮士舁铜缸罩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

翻译过来:一天,朱瞻基打算去探视朱高煦,左右劝阻,朱瞻基不听;

来到住所,两人对视。朱高煦趁朱瞻基不备,给朱瞻基一记扫腿堂,让他来了个狗啃泥;

朱瞻基气疯了,命人取来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罩住,没想到这个人天生神力,居然顶着大缸在屋内晃来晃去,一幅绝不示弱的样子;

于是,朱瞻基又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大缸上,随后点燃;

朱高煦痛不欲生、哀嚎不已。结果,铜缸被高温镕化,朱高煦化成了灰烬。

朱高煦结束了。同时,诸子被杀,后嗣永绝。

点击加载图片

朱高煦影视剧照

后记:朱高煦一生追逐梦想,从高阳郡王到封汉王;从英姿飒爽到伏地叩拜;从高傲的公子到化为灰烬。

表面看起来或有迹可循,但笔者想弱弱地问一句,这一切都真的吗?

参考资料《明史.朱高煦传》.《国朝献徵录.汉庶人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高煦效法朱棣发动叛乱,为什么被明宣宗朱瞻基迅速平息?
征战一生的朱高煦,为何起兵仅20天,就被朱瞻基轻而易举给平定了
汉王朱高煦的真实下场:一记扫堂腿绊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古今罕见
明宣德皇帝为何活活烤死亲叔叔并杀他家满门
历史故事——被铜缸烧烤的汉王朱高煦
兄弟与叔侄的战争: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