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城濮之战,为何能一战而霸诸侯,是什么成就了晋文公霸业

公元前650-630年间,华夏大地上的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周王早已从诸侯的保护者,沦为被保护国;替代周王保护诸侯的齐桓公已经垂垂老矣,难以遏制越来越频繁骚扰中原的南蛮北狄;南方的楚国方兴未艾,跃跃欲试想要入主中原。

战役背景-野心勃勃的荆楚

楚国一直不满于周的诸侯这一身份。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武王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武王说:我蛮夷也。而且随后,楚武王自行称王。这说明,楚不满于周,想要和周平起平坐。

随着周的衰弱,周王已经无力维持他的中原秩序,幸好后继有人。齐桓公接过了周的权杖,将楚国北向争霸的野心遏制了几十年。然而召陵之盟并未伤到楚国根本,不久,齐桓公老迈死去霸业衰落。楚国又开始兴风作浪。

前645年,楚败徐。前642年,郑朝楚。前638年,楚败宋。前636年,宋成公朝楚。

这样,楚国北向的大门已经敞开,中原已经近在咫尺。

点击加载图片

战役背景-群龙无首的中原

自齐桓公霸业衰弱以后,中原诸侯们一直处在一种不安的空气当中。特别是郑国和宋国,因为他们处在楚国进军中原的咽喉地带。

郑国还没有从失去霸主光环的角色中适应过来,与霸主齐国多有龃龉,并不亲近。因此,早在公元前666年,齐国霸业兴盛之时,楚成王就把冒头瞄准了郑国。此后十年间,楚成王与令尹子文三番五次进攻郑国,郑国心里苦,想要与楚求和,被大臣孔叔劝阻(齐方勤我,弃德不祥)。眼看郑国要倒向楚国,齐国这才联合诸侯出兵,在召陵签订盟约,暂时遏制了楚国的势头。次后,齐国也多次攻打郑国,但郑国对齐一直不怎么心服。公元前642年,齐桓公一死,郑国就倒向了楚国(《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

与郑国不同,宋国与齐国一直很亲近。齐桓公称霸的几十年里,宋国都一直在身边亦步亦趋。然而,在齐桓公死后,宋国国君宋襄公意图争霸,却先被楚国拘捕,后败于泓水,忧愤而死。即位的宋成公不敢怠慢,极不情愿的朝见楚王去了。

这样,中原看着南方的楚国日益逼近,中原各国瑟瑟发抖,期待着下一个霸主的出现。

战役过程-悲哀的宋国

晋国经过晋献公父子的开发和拓展,已经具备了大国的实力,晋文公即位后,内修政令,外勤王室,得到了诸侯的一致好感。本来已经投向楚国的宋国开始亲近晋国。晋文公三年,宋成公朝晋。这引起了楚国极大的不满。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陈、蔡、郑、许联军攻宋,拉开了这场后世以“城濮之战”命名的大战。

点击加载图片

此时的中原,服从晋文公的诸侯并不多,面对楚国的步步紧逼,晋文公的谋主狐偃和大将先轸给出了应对的措施。

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先轸确定了战略方向,一石四鸟,必须要救;而狐偃则给出了具体的方略,围曹卫救齐宋。于是晋文公在被卢检阅三军,誓师伐曹、卫。

晋文公大军很快就迫降卫国、攻破曹都,还顺带得到了鲁国的青睐。然而正主楚军,在偏师援卫失败后,不理晋军,继续猛攻宋国。宋国再次求援,晋文公想打,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晋文公君臣并不急于一战,而是开始了孤立楚军的计划。

点击加载图片

战役过程-被彻底孤立的子玉

第一步,断绝楚的国际援助,争取齐、秦支持。宋国求援时,晋文公在先轸的建议下,让宋贿赂齐、秦,请齐国和秦国代宋向楚求情。同时,为了弥补宋的损失,拘捕曹伯,以攻占的曹、卫之地分给宋国。

楚国因为曹、卫蒙受了损失,如果允许宋和,那么楚国不是吃了亏?所以楚国不愿意接受齐和秦的调停。这样一来,齐国和秦国贪图宋的财富,便从中立而站到了晋国这一边。

楚成王敏锐的觉察到了不安的气息,于是撤军申地,同时传令楚军统帅子玉撤军。然而子玉不从。楚王怒而单独撤军,子玉只带着部分军队继续留在前线。

晋文公君臣的第一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既争取到了齐、秦的支持,还使楚军内部分裂,楚王不再支持主帅子玉。当然,见微知著,从这里也可以楚成王的战略眼光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撤军楚国必然在曹卫处吃亏,但是如果脱离纠缠,这场战役又只是另一场召陵之盟而已,东山再起可期。然而子玉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双眼,这让晋文公君臣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步,断楚右臂,解除仆从国曹、卫的附庸。楚帅子玉坚持请战,无奈楚王已退。强硬的子玉不甘心,派使者要求晋复曹卫,方可退军。如果晋同意,那么相当于双方战平,谁也没占到便宜。

点击加载图片

然而,晋文公君臣已占上风,怎可罢休?在狐偃和先轸的建议下,晋文公拒绝了楚使的要求,并拘留楚使。同时,晋国却在暗地里允许曹卫复国。曹卫怨楚之不救,与楚断交,投入晋的阵营中。而子玉怒火中烧,誓要一战。

老奸巨猾的晋文公将老实人子玉狠狠的摆了一道。曹卫从楚的阵营中剥离,楚军进一步被孤立。同时,楚帅子玉却因为情绪的激发越来越不理智。

第三步,退避三舍,再骄楚军。在前两步完成的情况下,子玉起兵攻打晋军。晋文公却还想再耍点花招。晋文公以对楚成王的承诺为由,再次退却“三舍之地”。楚军紧追不舍,十士卒疲惫。这一次退让,找足了借口,己方没有出现军心动摇,更重要的是,楚军中有人建议停止追击,这意味着,楚军内部思想再次出现了分裂,但是愤怒的子玉独断专行,再次拒绝了这一意见,继续追击晋军。晋、宋、齐、秦联军最终驻扎于城濮。

子玉已先后失去了国际盟友、楚王支持、仆从国,内部思想也开始出现了动摇。但子玉完全失去了理智,战欲强盛;而晋文公一方,虽然得到了国际支持,策反了楚的仆从国,但现在已经退无可退。

因此,决战的时刻来临了。

点击加载图片

战役过程-最终决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开始在城濮决战。此战,齐、秦、宋军只为声援,并未加入到战斗中来;同时子玉志得意满,以晋军的退却为胆怯。

晋军一方,先轸、郤溱将中军;狐毛、狐偃将上军;栾枝、胥臣将下军。

楚军一方,子玉将中军;子西将上军;子上将右军。

战役开始后,胥臣将战车蒙上虎皮,首先冲垮了实力较弱的陈蔡之军,右军也随之溃退。然后,晋军利用楚军骄横的特点,上军狐毛假装溃退;而下军压阵的栾枝也让兵车拖着树枝假装后队撤退。这成功引诱了楚军,子西率领以申息之兵组成的相对精锐的左军极速推进。

子西的追击暴露了左军的侧翼,晋军主帅先轸立即派遣中军一部从侧翼拦截楚左军。而狐毛和狐偃也率领上军回军掩杀,子西在晋上军和中军的夹击中很快溃败。

春秋时期的战争,被誉为贵族战争,因为战役大多停留在决出胜负为要,还没有到赶尽杀绝的地步。因此,子玉一看楚军左右军均已失利,此战胜负已明,便率军撤退,而晋军也不追击。子玉得以率领楚军从容撤出战场。

城濮之战决战示意图

点击加载图片

此战,晋军之胜,实际上不在决战,而在战前;楚军之败,同样不在决战而在于既失盟友,还兵疲将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晋楚双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楚帅子玉为他的骄横付出了代价,回军路上为楚王逼迫自杀身亡。子玉虽败,却是楚军中善于用兵的大将,因此这很是让晋文公高兴了一阵子。

城濮之战的胜败不在战场,而在战前;同样,城濮之战最大的价值也不在削弱了楚的军事实力,而在于政治意义。城濮之战后,楚国暂时缩回了它伸向中原的触角,而晋国取得了巨大的诸侯威望。在回军途中,晋文公邀请周天子会盟于践土,正式成为周天子的第二任霸权代理人。那么,晋文公凭什么因为城濮之战一战而霸诸侯呢,换句话说,城濮之战中,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

胜楚的政治意义

首先,当时的楚国十分强大,城濮之战战胜楚国十分不容易。被断绝了国际援助,剥离了仆从国的楚军还能与晋国带领的诸侯联军一战,可以看出楚军的实力十分强大。

其次,城濮之战,晋国不仅仅是战胜了楚国,更是保护了中原诸侯。由于楚国自成体系,“荆楚文化”体系和“中原文化”体系处于对抗的阶段,如果楚国完全战胜中原诸侯,那么不仅仅是出现一个中原霸主,有可能连带中原的信仰也都会改变(关于这一点,子彧在楚国霸业:与周王室抗衡数百年,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入主中原有详述)。

因此,城濮之战晋国的胜利,是保护了华夏秩序,或者说是,是周王领导下的中原秩序的延续和发展。

点击加载图片

同时,城濮之战的失败使楚成王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楚国改变了与中原对抗的态度,开始学习中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到了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时,楚国几乎已经完全融入中原了。

从这个角度讲,周得到的是中原秩序的延续,周王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继续存在,而付出的仅仅是一个侯伯的名号。因此,对于晋文公和周王室来说,都是相当值得和心甘情愿的。

因此,城濮之战对于晋文公霸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原威望。

最后一步阶梯而已

实际上,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做了许多铺垫的工作,城濮之战也只是晋文公霸主之路的最后一步阶梯而已。

其一,晋文公之德。

纵观晋文公的一生,始终令子彧十分惊奇:为何齐桓公、楚成王、秦穆公等都愿意帮助流亡中的重耳?特别是秦穆公:晋文公上位之前,秦穆公几乎是倾心相助,保证了晋文公的上位和建立在晋国的统治;晋文公上位之后,多次军事行动中都有秦军的影子。

重耳流亡路线图

点击加载图片

在《史记·晋世家》中,晋文公流亡途中,通过多人之口传达了一个重要讯息“晋公子贤”。究其根源,也不过找到了晋文公“自少好士”,身边“有贤士五人”的记载。同时发现,晋文公评判事件和取向的时候,往往以“德”为标准:遍赏功臣,以德为上,同时不忽略细微之人;以德降服阳樊和原的国人而有其地;秦伯与之共围而单独撤军,众人请求追击,晋文公却不愿;包括城濮之战的退军三舍也有“德”的承诺在里面。因此,从晋文公身上,我们看到了“以德服人”的魅力,这是一种行为准则,让人感到安全。而诸侯愿意跟随一个有准则、知恩知义的大国。因此,晋文公之德是文公霸业的人脉基础。

其二,勤劳王室。

晋文公不是迂腐之人,德为人望,并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因此,晋文公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扶立周王室。

周襄王是个可怜的人,先是不被父王喜爱,在齐桓公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勉强上位。上位之后,竟然难以威慑宫廷,先是王位的竞争者王子带竟然与狄后私通,又被狄人和王子带合伙占据了周王畿。

然而,周襄王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先有齐桓公扶立上位,而这次有晋文公。

晋文公率军直下阳樊,而后包围甘昭公(王子带)于温,迎接周襄王复位。周襄王这才杀死甘昭公,而晋文公也成为勤王功臣。

晋文公的勤王之举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周襄王不仅隆重接待了晋文公,还赐给晋文公阳樊、原的土地。晋文公又趁机展现了他德的一面,围而不攻,最后得到了两地国人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春秋初年,“周德虽衰,天命犹在”,因此晋文公此举为霸业奠定了政治基础。

点击加载图片

因此,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已经在政治方面、诸侯人脉方面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城濮之战难得的胜利,更是让晋文公收获了相当的中原威望,晋文公的霸业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 | 尊王攘夷、能以德攻、不失刑赏之晋文公
奠定楚国霸业的战略决战
中原争霸和弭兵运动 | 豫史
春秋时期
竭泽而渔
晋楚争霸一百多年,最后却争了个寂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