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生儿皮疹(下)

新生儿痤疮

新生儿痤疮又称婴儿痤疮,发病原因不清,可能是出生时雄激素分泌增加所致。有家族倾向,发生在3个月以内者,几乎均为男婴。痤疮可在数月内消退。愈后可留凹陷性瘢痕。

  【病因】

  新生儿痤疮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大多数患儿与家族史、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比如直系亲属中有过相同情况的发生。

  【临床表现】

  本病罕见。发生在3个月以内者,几乎均为男婴。发生在3个月~2周岁,男婴略多于女婴。皮损开始为散在性黑头粉刺,少数可发生丘疹和脓疱,偶有结节或囊肿。多发生于两颊,亦可累及额部及颏部。粉刺可在数周内消退,丘疹和脓疱可于6个月内痊愈,愈后可留凹陷性瘢痕。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消退,并在青春期容易发病。

    【治疗】

    轻者不需治疗,重者可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包括治疗粉刺的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需持续1~3个月见效。也可外用抗生素进行抗微生物治疗,例如林可霉素、过氧化苯甲酰等。

    【预后】

    粉刺可在数周内消退,丘疹和脓疱可于6个月内痊愈,愈后可留凹陷性瘢痕。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消退,并在青春期容易发病。

(吴丹邵  芳)

 

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impet.go neonatorum)又称新生儿脓疱病或新生儿天疱疮(pemphigus neonatorum),是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明显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葡萄球菌感染。本病发病急骤,传染性强,在婴儿室、哺乳室中常可造成流行。病原菌大多来源于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等;其次为尿布或床单等消毒不严而导致感染。

    【病原】

    本病病原菌与引起其他年龄组大疱性脓疱疮者相同,通常由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80%为噬菌体Ⅱ组,其中60%为71型。此外还可由B族链球菌(GBS)感染引起。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生理的特点和免疫功能低下,细菌特别容易侵入致病。气候湿热以及其他促使皮肤易发生浸渍等因素对发生本病也起一定作用,特别是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保暖、皮肤多汗浸渍等因素可诱发本病。多由带菌医护人员或患儿母亲所传染。

  【临床表现】

  多于生后4—10天发病,在面部、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由豌豆大到核桃大大小不等,或更大,疱液初呈淡黄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疱液变混浊,疱底先有半月形积脓现象,以后脓疱逐渐增多,但整个大疱不全化脓,因而出现水脓疱的特征。疱周红晕不显著,壁薄,易于破裂,破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上附薄的黄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的棕色斑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病变发展迅速,数小时、1—2天即波及大部分皮面,黏膜亦可受损。初期可无全身症状,随后可有发热,严重者可并发菌血症、肺炎、肾炎或脑膜炎,甚至死亡。

  【辅助检查】

  外周血有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发脑膜炎者,脑脊液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相应改变;并发败血症者,血培养阳性。并发肺炎者胸片检查可见散在斑片状阴影。

  【诊断】

  根据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即可确诊。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非感染所致,可有家族史,无传染性,大疱内容清澈,皮肤损害常见于易受摩擦的部位,如手足及关节伸侧皮肤。

    2.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也为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新生儿出生后1~5周发:病,皮疹为弥漫性潮红、松弛性大疱,尼科利斯基征(Nikolsky sign)阳性(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迅速扩展,表皮极易剥脱呈烫伤样,全身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病死率极高。

    【防治】    {

    新生儿脓疱疮一经发现应立即隔离和就医。凡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并隔离患儿。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局部治疗可在无菌消毒后刺破脓疱,用0.05%的依沙吖啶溶液或0.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清洗创面。皮损无脓液时可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涂抹,也可使用金霉素软膏。

    (吴丹邵芳)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dermatitis exfoliativa neonatorum)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

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staphylococcal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葡萄球菌性烫伤

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或Ritter病。主要特征为全身泛发性暗红色红斑,其上表皮起皱,表现为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黏膜常受累,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为急性的严重皮肤病,婴幼儿以接触感染为主,病死率高,在新生儿病房可引起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因暂时性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感染,且可为官内感染,出生后24小时内起病,病情危重,如未及时诊治,病死率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和55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该细菌可产生表皮松解素(又称δ毒素或剥脱毒素),使表皮细胞间桥粒溶解而出现尼科利斯基征阳性。该毒素为蛋白酶,毒素A由染色体基因编码,毒素B由质粒基因控制。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毒素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疾病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出生后1~5周,发病突然,皮疹最先见于面部,尤其是口周和颈部,后迅速蔓延到腋、腹股沟、躯干和四肢近端,甚至泛发到全身。表现为局限性充血潮红,随后向周围扩展,2—3天内迅速蔓延,可全身广泛分布,在弥漫性红斑上出现松弛大疱,其上表皮起皱,尼科利斯基征阳性。表皮易剥脱而露出鲜红色水肿糜烂面,呈烫伤样,1~2天后可见痂皮脱屑,口周呈特征性的放射状皲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脱皮,以后不再剥脱,而出现糠秕样脱屑。有时在暗红色斑上出现松弛大疱、瘀点、瘀斑。皮肤触痛明显,黏膜可受累,表现为结膜炎、鼻炎和口腔炎。并伴有发热、厌食、呕吐和腹泻等全身症状。合并症有蜂窝织炎、肺炎和败血症等。一般经过7—14天痊愈。

    【诊断】

    根据生后1—5周发病,皮损表现为暗色红斑,其上表皮起皱,并伴大片表皮剥脱等即可确诊。皮损中不能检测到细菌,应从黏膜取材进行培养。

    【鉴别诊断】

    需和以下疾病鉴别:

    1.新生儿脓疱疮在面、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由豌豆大到核桃大,为大小不等、薄壁的水脓疱,四周红晕不显著。

    2.脱屑性红皮病多见于生后1~3个月的婴儿,全身弥漫性潮红,伴有细小灰白色糠状鳞屑。头皮、眉部和鼻翼凹等处有油腻性灰黄色鳞屑。

    【防治】

    1.凡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并隔离患儿。

    2.注意患儿清洁卫生,尿布应勤洗勤换。

    3.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4.全身治疗①抗感染治疗:及早选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此类葡萄球菌往往为耐药菌株,宜用耐青霉素酶的药物如氯唑西林等,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②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多次少量输注血浆,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补充多种维生素,保证热量供给。③积极治疗并发症:及时应用抗生素。

    5.局部用药如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1天2次。局部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生长。

    6.糖皮质激素部分重症患儿可使用。

    7.严重感染患儿可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

    (吴丹邵  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炎
炎炎夏日,小心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发生于儿童的常见水疱性皮肤病有哪些?
健康锦囊:脓疱疮尽量避免疱液污染正常皮肤
新生儿脓疱疮
基层医院常见婴幼儿皮肤病快速诊断及治疗方法(再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