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法详解,一次性说透,这七种笔法,你领悟了几种?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老生常谈,细来聊聊笔法。

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运笔方法。王羲之《书论》说:“夫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唐张怀瓘《用笔十法》说:“其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此为书法”元赵子昂在他题《王羲之兰亭序十三跋》中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由此可以看出,用笔之于写字是何等重要,运笔是书法的核心和要害,如果毛笔能运行自如地写出各种形态的笔画,便可以说掌握了用笔的基本方法。

下面“维知”就说说最基本的七种笔法:

一、起止法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钩、撇、捺等,每一笔画运笔中有三个步骤,即起笔、行笔、收笔。起止就是指用笔的起笔和收笔。

起笔,或称下笔、落笔、入笔,是指书写一笔点画的开始。起笔有逆锋、顺锋、侧锋。逆锋呈藏锋,顺锋现露锋,侧锋出方笔。

行笔,是指笔亳落墨之后在纸上运行移动,不断交替变化,直到收锋为止的一切活动过程。

收笔,也称止笔、终笔,是指一笔点画运行的结束。

起笔要果断、利落,基本方法是“逆入平出”。所谓逆入,就是写横画欲右先左,逆锋入纸,然后转锋向右平行运笔;写竖画欲下先上,取逆势,然后转锋下行这样便于把笔毫铺开,使每根笔毫皆尽其力,写出的笔画浑厚有力。

收笔要含蓄有力,基本方法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写竖画到尽头时,要向上回锋收起;写横画到尽头时,要回锋向左收笔。

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俗称为藏头护尾,书法上称做“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即使有的笔画至末出锋,如撇画,也要空中虚收,使画有尽而力无穷。

二、提按法

第一笔画,从落笔到收笔,可以说是一个提按交替的活动过程,决不是直来直去,平拖直曳。提锋与按锋相对而言,提是指笔管与纸面在垂直方向上向上运笔的运作,按是指笔管与纸面在垂直方向上向下运笔的动作。

提锋有两种情况:一是写完一笔,写第二笔时,锋顺提起,离开纸面,这样笔画交待清楚,避免拖泥带水;

二是毛笔在运行中的提锋,笔锋不离纸面,将点画写出粗细轻重的效果来。

按锋也有两种情况:一指下笔,二指行笔过程中的顿笔。

书写时,每一笔都有许多提按动作,顿以后须提,按、驻以后亦须提,先有按笔后有提笔,二者在运笔过程中密不可分。一般而言,笔画中细的地方是提笔的效果,粗的地方是按笔的效果。清刘熙载《艺概》论:“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过段话说明了提按在运笔中的重要性和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藏露法

笔锋有藏露之分。藏露之说出自三国时的宋翼,他提倡写字时“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藏起的笔锋,在书法运笔上,一直被书家所重视。

藏锋是指笔锋在运笔时裹藏于点画之中,俗称为“藏头护尾”,即笔画两端隐锋灭迹。藏锋的方法是:起笔时用逆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收笔时用回锋,把笔锋藏于点画之内。藏锋写出的点画;力气包藏在笔画之中,含蓄有力,圆劲厚重,书法上称为“藏锋以包其气。”

露锋是指笔锋显露于笔画之外,是用尖落笔或斜落笔写成的。露锋写出的笔画,飘舞活泼,锋利精神,左右呼应,承上启下,书法上称为“露锋以纵其神”。

不过,写字时用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藏锋中要显出骨力,露锋时要丰实饱满。

四、转折法

转笔,是指起笔行笔或笔画转弯处,以腕转动运笔,使笔锋随圆角之势,环转写出没有方折棱角的圆滑笔画(即用绞笔,使笔管略为纹转,以腕法暗换笔心),书法上称为“转以成圆”,也称为内恹法。其特点是多用提笔,顺势转笔,速度均匀,笔画圆润力匀,状如曲铁。故前人常说“折钗股”来形容这种“转法”。“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姜夔《续书谱》),“折钗股,圆健而不偏斜”(董内直《书诀》),“折钗股者……谓转角圆劲力均”(朱履贞《书学捷要》),都形象地用折钗股来比喻转折时圆劲力匀的笔法。篆、行、草书多用转法,以显示其圆活流丽。

折笔,是指起笔收笔和拐角处使笔锋随棱角之势写出有方棱的点画和用笔方法,书法上称“折以成方”,也叫做外拓法,其特点是多用顿笔。折笔是楷法中的主要笔法。折法动作要快,干净明利,不可凝滞,笔机不宜停留。折笔主要表现其方劲雄强。

姜夔针对转折之法,曾说过:“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

五、方圆法

执笔运行,笔画在外形上不外乎方圆两种形态:在起止转折的外形上呈现圆转的弧形,圆劲不露筋骨,谓之圆笔;在起止转折的外形上呈现有方硬的棱角,谓之方笔。点画在形态上千变万化,离不开方圆及其派生出的各种点画和结构的造型。书法艺术中属纯圆笔的字体是篆书,纯方笔的字体有魏碑中的龙门造像等,其他隶书和楷书,大多是方圆并用,有的以方为主,有的以圆为主。

圆笔之法,妙在中锋。起笔时裹住笔锋逆势落笔,中锋行笔,提笔前进,至笔画末处,一住即收,不折不顿。圆笔转折处以纹锋取势,不可用力顿挫。这样的写法使线条圆润浑实,筋骨内含,笔画内撅,含蓄妍美,具有内在的质地美。

方笔之法,贵用侧锋。逆锋而落,群毫铺开,万毫齐力,侧锋行笔,随行随按,至笔画尽处,顿挫收杀,方形折回。方笔转折处用翻笔,即由笔侧的右面翻向左侧,自然会出现棱角方正之势。方笔笔型外拓,峻利沉着,骨气雄强,气势开阔,具有外在的神态美。

正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

历代书家多主张方圆并用。方圆兼备,才算得势,才能趣味横生。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争之以方。斯可妙矣。”明项穆《书法雅言》中也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因此,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方圆笔法。

六、正侧法

正锋即中锋,就是行笔时笔锋运行在笔画的中间。中锋是书法的根本笔法。中锋运笔时,要注意令笔毫铺开,使墨顺锋流注纸上,力透纸背,由副毫帮助把墨均匀渗开,四面俱到,这样写出的点画自然圆润劲健。

要掌握正锋运笔,需要握直笔管,笔锋垂直于纸面。写篆字尤其要学会中锋用笔。笪重光在《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额亦劣;优劣之根在于此。”清王澍亦云:“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充分说明中锋运笔的重要性。

侧锋是指笔锋偏侧一边,主锋不在笔画中间运行。侧锋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主锋一边充实,副毫一边枯涩。侧锋入纸锋棱清楚,可以增加点画的生动,所谓“正锋取劲,侧锋取妍”。唐人写的《大字阴符经》墨迹,极尽侧锋用笔的表现手法,使整幅作品清秀中含古朴,苍劲中多流便,妍丽而绝媚俗。

应注意的一点是,侧锋不同于偏锋,偏锋是指笔亳僵卧于纸上不能立起,一偏到底;而侧锋是笔锋由偏转中的过渡,用笔卧而能起。侧锋运笔虽在一定程度带有偏锋的成分,但基本上笔毫是站立着运行的,而偏锋却是僵着平拖过去的,所以侧锋与偏锋有其本质的区别。

有人认为侧锋为书法用笔之病,其实不然。书法有不同风格、书体、流派,各种书法的点画形态各异,想用一种固定不变的笔法写出千变万化的点画来,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写出生动艺术的字来,不一定非用中锋不可。王羲之、张旭、怀素、苏轼法贴中,时有侧锋出现。明王世贞曾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则右军行草中也不能清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志,自不容已也。文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故不特京兆,何损法书,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我们强调中锋运笔,并不排斥侧锋,但应肯定,侧锋不宜多用。应以中锋为主,偶取侧锋助妍,既有益点画变化,还有生动灵转之感。

七、涩疾法

涩笔,指运笔以逆势而进,逐步顿挫,使笔意若有所顾,达到用笔浑厚迟重的效果。疾势;是指节奏明快的疾速运笔,主要指笔势疾进而无所阻滞,瞬间法备,增强笔势的流畅感和明快感。

疾涩均含笔势之意,也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用笔方法。我们知道运笔贵用中锋,笔画务尚挺拔。要写出有质感的点画,表现出点画的形质美必须在朴实无华的外形下,蕴含着充实的内容,丰富的笔意给人一种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疾涩之法能帮助我们实现这种效果,我们只有把涩疾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写出理想的字来。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行笔,往往会使点画流于浮滑;如果行笔过迟,点画势必板滞缺乏神采。

疾则峻,则骨气雄健,但疾不是一味简单快速,仍需运笔时讲求起伏变化、提按顿挫。涩必徐,徐则生妍,对初学者来说,要想达到“涩”的效果,首先要注意运笔时笔毫不能在画中毫无起伏地平拖而过,这样点画平薄,线条光滑,没有力度,了无意趣;其次要注意不要用偏锋,故意慢慢哆嗦而行,这都是不足取的。应先从基本功着手,即在运笔时,使笔毫摄墨不可太饱,笔管稍倒向与行笔方向相反的方向,认真地注意笔毫在纸上运动时每一点画中的起笔、收笔和运笔过程中的不断提顿、衄挫的动作,使中锋笔力、速度及笔毫与纸张的摩擦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产生这种笔法。

涩笔往往表现在点画的两边,有高低起伏,不光而毛的涩感,但必须注意笔画整体上仍须骨力雄强,挺拔自然。关于涩笔,蔡邕在《九势》中论:“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所谓“紧”即紧迫、收紧之意;“駃”即短促之意,指势疾;“战行”有抗争、磨擦之意,“紧駃战行”如同逆水行舟,在不断克服纸面阻力的情况下,逐步顿挫而进。刘熙载《艺概》也说:“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又说:“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画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疾”、“涩”是用笔中极难统一于一体的一对矛盾,唐方明《授笔要说》中说:“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蔡邕在《论笔法》中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只有把疾与涩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出来的字,才既爽利而有力度,呈现出苍劲豪迈的韵味。

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书法艺术水准。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

阅读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笔方法简述
笔性与笔法
书法基本技法1
书法之笔法
学书法从笔法设计布局说起
论笔法 文/沃兴华|书画天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