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海绵窦病变
userphoto

2023.03.25 山西

关注

点击图片呈现单幅,横屏阅片;

海绵窦是一对相互连接的静脉丛,位于蝶鞍两侧。

海绵窦内衬硬脑膜,内部有多个静脉通道。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及其相关的交感神经丛、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眼神经。

肿瘤性病变:

起源于海绵窦的病变:神经源性肿瘤、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黑色素瘤等。

邻近结构的病变侵犯:垂体瘤、脊索瘤、青年鼻咽纤维瘤、鼻咽癌、横纹肌肉瘤、囊腺癌、副鼻窦癌、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软骨肉瘤、脑膜瘤等。

系统性疾病:淋巴瘤、多发骨髓瘤、组织细胞增多症等。

转移性肿瘤

血管性病变

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海绵窦血栓等。

炎性病变

感染性:侵袭性真菌性海绵窦炎、结核、放射菌病等。

非感染性:结节病、IgG4病、肉芽肿等。

其它

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等。

临床表现

典型的表现有眼肌麻痹、上睑下垂、眼球突出、化学反应、霍纳综合征(以部分上睑下垂和瞳孔缩小为特征,伴有或不伴有无汗症)、面部疼痛或三叉神经分布感觉丧失、头痛。

海绵窦前部病变表现为眼肌麻痹和上睑下垂,通常不累及三叉神经下两个分支。

当病变向前延伸至眶尖时,会出现视力模糊或视力丧失。

外直肌麻痹和Horner综合征对海绵窦病变有高度的特异性,通常表明病变位于海绵窦内,而不是侧壁病变。

疼痛通常是单侧的,局限于眶前区,表现为隐痛。

起源于海绵窦的病变

脑膜瘤:

约占海绵窦内病变的41%

40-70岁、女性好发;

起源于海绵窦硬脑膜,或起源于岩斜区、蝶骨嵴或床突的邻近硬脑膜,并延伸至海绵窦。

T1T2加权上呈等信号,均匀强化,DWI弥散受限。

虽然大多数肿瘤是均匀的,但由于钙化、肿瘤相关血管、囊性区域和出血,也可导致肿瘤的异质性。

硬脑膜尾征及邻近骨骨质增生。

ICA被肿瘤包裹,并可致ICA管腔狭窄。

男,67岁。(右侧海绵窦)脑膜瘤。手术:肿瘤附着于颞窝前端硬膜,颞部肿瘤切除后可见深部下方天幕及滑车神经,将海绵窦内肿瘤一并切除,肿瘤与外展神经明显粘连。标本:组织一块2.5*2.5*2cm,切面灰白,质稍硬。

右侧鞍旁病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且致管腔狭窄,向天幕延伸至后颅凹,可见脑膜分隔肿瘤,等T1/T2信号、无弥散受限,显著均质强化,天幕角硬膜增厚,呈现脑膜尾征。鞍旁典型脑膜瘤。

女性,66岁。(左侧鞍旁)脑膜瘤伴生长活跃,局灶侵及周围神经。手术:中颅窝靠近海绵窦处偏后有硬膜明显隆起,肿瘤组织,色泽黄白,质地坚硬,肿瘤血供丰富,肿瘤将动眼神经压向后方,肿瘤下方的三叉神经节,肿瘤正后方底面将纤细的滑车神经完全包裹,切除肿瘤过程中,滑车神经无法保留。

左侧鞍旁病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天幕延伸至后颅凹,可见脑膜分隔肿瘤,等T1/T2信号、无弥散受限,均质强化稍弱于脑膜,天幕角硬膜增厚,呈现脑膜尾征。鞍旁典型脑膜瘤。

起源于海绵窦的病变

神经鞘瘤

海绵窦神经鞘瘤常起源于三叉神经;

大多数为偶发孤立性病变,最常见于40-60岁;

组织学上,这些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可分为两种类型:(a Antoni type A ,致密型;或(b Antoni type B,疏松型。

女性,40岁。(左侧鞍旁)神经鞘瘤。手术:牵开左侧颞叶近端可见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左侧中颅窝靠近海绵窦处可见硬脑膜膨出,考虑硬脑膜外肿瘤。肿瘤组织,质地较韧,血供丰富,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在海绵窦外侧壁附着点血供丰富。

左侧海绵窦囊实性病灶,致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内侧移位,无包绕现象,管腔未见狭窄,T2WI显示病灶内可见大小囊腔,无弥散受限,增强后实性成分显著强化;鞍旁典型神经鞘瘤。

男性,13岁。(右侧海绵窦)神经鞘瘤。手术:抬起颞叶,切开海绵窦外侧壁,见淡黄色肿瘤,质地稍韧。囊壁下方可见已被肿瘤破坏的三叉神经,上方为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深处可见外展神经。

右侧海绵窦囊实性病灶,致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内侧移位,无包绕现象,T2WI显示病灶四周边缘部分囊性成分,中央实性,呈现箭靶征,无弥散受限,增强后实性成分显著强化;鞍旁典型神经鞘瘤。

起源于海绵窦的病变

血管瘤

脑外血管瘤很少见,可发生在海绵窦或桥小脑角,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脑内血管瘤不同。

脑外血管瘤多见于中年妇女。

显微镜下,由内皮细胞排列的大量扩张的血管腔组成。

T2加权和FLAIR上表现为高信号。

增强特征:逐渐“填充”,晚期呈现显著的均匀强化。

包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血管瘤,通常不会引起颈内动脉管腔狭窄,而脑膜瘤则会导致颈内动脉管腔狭窄。

DSA可显示ICA和颈外动脉的分支增粗,以及不同程度的充血。

女性,68岁。(左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红色,质地较软,血供异常丰富,肿瘤较大,占据整个海绵窦。

左侧海绵窦病灶,致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内侧移位,包绕现象,T2WI信号较高,T1WI信号较低,横断位T1WI增强边缘部分显著不均质强化,到矢状位增强向中央充填,到冠状位增强几乎充填了整个病灶,无弥散受限,CT提示实性,稍高密度。鞍旁典型海绵状血管瘤。

女性,54岁。(右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海绵窦切开,可见硬膜下占位性病变,肿物血供丰富,质地软,可见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及三叉神经12支,海绵窦区肿瘤切除至颅底可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灰白灰红组织一块,大小1.8*1.8*1.5cm

右侧海绵窦病灶,致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内前方移位,半包绕现象,T2WI信号较高,T1WI信号较低,T1WI增强显著不均质强化,无明显先有边缘强化再到中央充填现象,无弥散受限。T2WI整个病灶信号较高,无明显囊腔,首先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起源于海绵窦的病变

脂肪瘤:

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脑中线附近,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胼胝体区,约占50%,小部分位于三脑室下部、脑干、小脑、基底节、四叠体区、侧脑室、外侧裂和桥小脑角区。

颅内脂肪瘤常伴发神经管发育不全的其他畸形,以胼胝体发育异常最多见,48%50%的胼胝体脂肪瘤伴有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如。

女性,53岁。(右鞍旁)脂肪瘤。手术标本:灰黄组织一块,直径0.3cm

右侧鞍旁病灶,T1/T2WI均呈脂肪信号,DWI黑色信号(T2 BlackoutT2黑蒙(暗化)效应),CT完全脂肪密度;鞍旁典型脂肪瘤。

起源于邻近结构的病变侵犯海绵窦

垂体瘤:

是最常见侵犯海绵窦的肿瘤,约6-10%的垂体瘤侵犯海绵窦;

垂体硬脑膜囊外侧部分形成海绵窦内侧壁,垂体瘤破坏外侧壁骨质即提示侵犯海绵窦。

女性,56岁。(鞍区)垂体腺瘤。手术:灰黄白肿瘤疝出,质地软,易吸除及刮除,反复多方向刮除肿瘤,内镜下将鞍内肿瘤全部刮除,可见完整垂体柄及垂体。

垂体右侧部分病灶,完全充填海绵窦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下方移位,半包绕现象,T1/T2WI以等信号为主,仔细阅片T2WI可见病灶内多发微小囊腔,增强后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此例难于判断是海绵窦起源的病变向鞍内生长,还是垂体瘤侵犯包绕海绵窦?鉴于鞍区有病变,就不能排除垂体瘤,加之T2WI病灶内多发微小囊腔,强化轻中度,首先考虑垂体瘤。海绵窦脑膜瘤(向鞍区生长罕见、无脑膜增厚现象、强化不够),基本排除。

起源于邻近结构的病变侵犯海绵窦

脊索瘤:

好发于30-40岁。

好发部位:蝶枕交界处。

分为典型型和软骨样型。

影像学上,CT显示清晰的软组织肿块,伴有溶骨性骨质破坏。MRI的信号强度特征与软骨肉瘤相似。脊索瘤的T2高信号是由含浆膜细胞的高液体含量引起的。软骨肉瘤的软骨样基质通常可见钙化。脊索瘤和软骨肉瘤在影像学上很难区分,尤其是当病变生长在中线以外的位置时。

男性,41岁。(斜坡)脊索瘤,伴出血、炎症反应及组织细胞增生。手术:斜坡处骨质明显被肿瘤侵蚀,有部分肿瘤组织突入蝶窦腔,斜坡背侧面大量肿瘤组织,质地烂,色黄白,易吸除,部分卒中。

系统性疾病

淋巴瘤:

全身性淋巴瘤和白血病可累及海绵窦,可由邻近结构(周围骨骼或鼻咽)直接延伸,或经血行播散。这些病变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海绵窦原发性淋巴瘤极为罕见。

女性,75岁。(鞍区)恶性B细胞淋巴瘤,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手术:鞍底骨质菲薄,去除鞍底骨质可见肿瘤组织,质地较韧,右侧海绵窦内侧壁可见展神经及颈内动脉,打开海绵窦壁至外侧可见动眼神经。

垂体右侧部分病灶,完全充填海绵窦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完全包埋,管腔无狭窄,向眶尖内延伸。T1/T2WI以等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中度均匀强化。ADC病灶信号明显减低,提示弥散受限;此例须判断是海绵窦起源的病变向鞍内生长,还是垂体瘤侵犯包绕海绵窦?此例首先要考虑垂体瘤包绕海绵窦,鉴于病灶有明显弥散受限,即使发病率罕见,淋巴瘤也要考虑。

系统性疾病

多发骨髓瘤

组织细胞增生症

转移性病变

男性,64岁。(鞍区)恶性肿瘤伴坏死,倾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转移。

垂体左侧部分,包绕海绵窦,T1/T2WI低信号,不均质弱强化。此例首先考虑垂体瘤包绕海绵窦生长,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转移瘤,甚至淋巴瘤不除外。

血管性病变

海绵窦血栓(CVT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

动脉瘤

起源于颅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9%,占巨大动脉瘤的5%(大于2.5cm)。

常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

女性,50岁。颈内动脉瘤。T2加权显示左海绵窦内圆形不均匀信号-----病变内部的不均匀血流信号(漩涡所致)。左侧颈内动脉的侧位DSA显示一个巨大动脉瘤,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感染性或炎症性病变

真菌性

是由副鼻窦侵袭性真菌感染直接侵犯。侵袭性真菌感染分为:急性、慢性和慢性肉芽肿性。

其它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最好发于CP角,海绵窦或旁其次。

病变为T2高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等,T1低信号,FLAIR显示部分信号抑制,弥散受限,无强化。

由于皮样囊肿的胆固醇含量,皮样囊肿的信号强度特征通常与脂肪相似。皮样囊肿在T1加权呈高信号,在T2加权上呈可变信号。可见薄的周边强化。

女性,25岁。(岩骨尖部)符合囊性成熟性畸胎瘤(皮样囊肿)。T1/T2WI均可见显示脂肪信号,T2WI可见囊性成分,增强后轻微强化,CT提示脂肪密度;脂肪瘤或皮样囊肿或畸胎瘤首先考虑。

男性,64岁。(右侧鞍旁)符合表皮囊肿伴破裂。手术:牵开颞底脑组织,可见黄色颗粒状肿瘤组织,向上至海绵窦后外侧壁,向后至天幕裂孔幕下方向。灰黄组织数块,合计4cm×2cm×1cm

右侧鞍旁病灶,病灶中央以囊性(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提示复杂液体)为主,外周以脂肪(T1/T2WI脂肪信号、DWI黑色信号(T2 dark))为主,病灶可见向右侧CP角穿透。鞍旁典型皮样囊肿。

其它

假性蛛网膜囊肿

女性,55岁。脑脊液假性囊肿。11年前因垂体腺瘤接受了手术。T2加权显示一个薄壁T2高信号病灶,位于右侧海绵窦和右侧鞍区。增强T1显示病灶无强化。11年前(前一次手术前)的增强T1加权显示低增强垂体大腺瘤,侵犯右侧海绵窦,右侧ICA完全包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蝶鞍和鞍旁病变的影像诊断
海绵窦病变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译文丨15种海绵窦强化肿块的影像表现【影像学院J193】
【综述】海绵窦病变
【综述】进袭性垂体瘤的神经影像学
【病例】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一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