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DWI团珠样梗死(卫星梗死灶)意味着什么

  • 对弥漫性脑白质病患者的研究,探讨了扩散加权MRI(DWI)下腔隙性梗死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 作者分析了105名在穿通动脉领域内被确认为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并根据DWI形态将其分为两组:椭圆形或聚集的珠子。

  • 聚集的珠子形状在34名患者(32.4%)中被观察到,与更大的最大直径、更大的低灌注面积和更高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相关。

  • 作者认为,聚集的珠子形状可能是由于大干线的闭塞,该干线分支成小的穿透性动脉,或由于直接从主干穿透的每个小穿透性动脉同时闭塞所致。

  • 作者还讨论了可能导致大干线闭塞的原因,如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更常见于此模式的固有小血管疾病。

背景

隙性梗死是指单个穿透性动脉闭塞引起的梗死,其最大直径小于15 - 20mm。腔隙性梗死是小的,离散的,通常不规则的病变。在弥散加权MRI (DWI)扫描中,可以在穿动脉区域检测到不同形态的腔隙大小的缺血性梗死。

在正常健康受试者中,透镜状纹状动脉及其分布在形状、分支数量和起源位置上都有很大的变化。高达50%的穿透性动脉起源于一个共同的主干,偶尔一个共同的主干会产生多个纹状动脉。因此,不同形状的腔隙灶可能与致穿孔动脉的解剖变异有关。

腔隙性梗死的发展机制尚不清楚,相关因素正在研究中。先前的一项研究报道,MRI结果,如DWI上病变的大小,可能预测腔隙性梗死的神经功能恶化。然而,腔隙形状的具体模式及其临床意义尚未被研究。

因此,我们的目的是分析穿孔动脉区域内腔隙大小梗死的病变模式,并确定团珠形状的特定模式是否影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A, B)弥散加权MRI,左侧丘脑和左侧辐射冠可见小的单腔隙性梗死。腔隙性梗死呈椭圆形。(C, D)观察到成组的微小梗死灶,定义为团珠状(个人理解存在卫星病灶)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我们连续招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通过DWI诊断为穿透动脉区域有腔隙大小的梗死。幕上病变最大直径小于20mm,幕下病变最大直径小于15mm

2名独立调查员(D.W.R.和a.h.c)在不考虑临床资料的情况下,根据DWI轴向面对腔隙化梗死区形态进行解释,并将其分为椭圆形和团珠状2组(图)。值为0.93,这表明一致性的概率很高。在1.5 t系统上进行MRI检查。根据Fazekas等的分级标准评估白质变的存在(脑室周围高强度,1个或以上,或深部白质高强度,1个或以上)

脑卒中病因诊断的检查包括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其他危险因素评估。我们将卒中病因分为小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包括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动脉对动脉栓塞)或心脏栓塞,根据急性卒中治疗(TOAST)亚型分类试验

入院和出院时采用NIH脑卒中量表(NIHSS)。早期神经系统恶化定义为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升高。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也被评估。我们机构的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这项研究。

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腔隙大小梗死患者108例。其中105例患者进行了脑部MRI检查,纳入最终分析。基线资料如下表

腔隙大小梗死呈团珠状34例(32.4%),椭圆形71例(67.6%)(图)。团珠型和椭圆型患者的基线特征无差异(表)。

然而,团珠状组病变最大直径明显增大(12.8 ±3.3毫米vs 10.8毫米±3.8毫米,p =0.009)。两组间白质病变的发生率无差异(52.9% vs 62%, p =0.403)

团珠状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较椭圆形组更为常见(7 [20.6%]vs 3 [4.2%], p =0.012)。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危险因素、NIHSS初始评分和最大直径后,团状珠形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显著相关性仍然存在(优势比6.83,95% CI 1.53-30.55, p =0.012)。

讨论

在本研究中,32.4%的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团珠状。这种模式可能是由于阻塞了一个大的主干,分支成小的穿透性动脉。根据以前的报道,大约35%的豆纹动脉分支于几个大的主干。这种团珠状的模式可能很好地解释了先前报道的这种解剖变异的比例。任何可能的原因,如栓塞或血栓,阻塞了由几条小穿透性动脉分支形成的大主干,都可能导致团珠状图案。也有可能是直接从MCA主干穿孔的每条小穿透动脉同时闭塞决定了这种模式。然而,这种情况似乎以较低的概率发生。

一大一小团柱样梗死的机制(抽象画)

就临床意义而言,本研究中腔隙大小的梗死伴团珠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直径较大或灌注不足面积较大所致。然而,在调整最大直径后,团珠形状仍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在团珠状梗死灶中,几个离散的缺血性核心,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密集的中央缺血性核心,可能容易发生早期病理进展,如急性缺血性卒中期间的病灶周围水肿或梗死进展。小球团块形状与较差的临床结果相关,这一发现与众所周知的纹状囊性梗死不同,纹状囊性梗死通常与最初严重的临床症状和栓塞原因有关,而与小血管闭塞无关。虽然没有观察到统计学意义,但内源性小血管疾病似乎更常见的是团珠状模式(表)。这一观察结果应在足够数量的受试者中进行进一步调查。

我们的患者包括一些病变存在于后循环,如丘脑和脑桥。豆纹状体动脉变异以前报道为单个或多个主干分支。然而,研究后循环,如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在文献中是罕见的。我们推测中动脉穿支的观察结果与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穿支的情况相似。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假设,表明在纹状体动脉中有相似比例的团状珠状图案57例中有21例(36.8%)和脑桥(基底动脉穿支,31例中有10例(32.2%))。

迄今为止,在弥散MRI上,还没有详细研究急性卒中期间腔隙性梗死的各种形状,特别是在临床意义方面。在腔隙性梗死进展的相关因素仍在研究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表明,在DWI上分析病变形状可能为早期临床恶化提供良好的临床信息。

本研究的局限性如下。首先,由于我们受试者的缺血性梗死灶的大小很小,二维轴向切面可能不能代表病变的真实形状。因此,我们参考冠状图像(t2加权图像)来解释病变形状。第二,所有受试者的DWI参数不一致(切片厚度为4 mm或5 mm)。然而,厚度为4mm和5mm的患者比例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我们认为,这一限制对我们的结论没有重大影响。最后,纳入我们研究的受试者数量不足以进行概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双侧对称性桥臂梗死1例
学习和探索(12):图解豆纹动脉梗死机制
学习和探索(10):图解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脑卒中机制
手把手教程:脑梗死影像读片入门
卒中 |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的影像学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与溶栓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