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颈部CTA重建只用点4下!国内团队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Rapid vessel se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ead and neck CTA using 3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研究论文(IF=12.121)该论文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数坤(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发布。论文第一作者为傅璠博士、通讯作者为卢洁教授。

常规头颈CTA重建

目前公认卒中的黄金时间窗只有3-4.5小时,因此脑卒中的诊疗被称为和时间赛跑的工作,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倡导从急诊就诊到开始溶栓应争取在60分钟内完成,而影像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整个临床路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在20分钟之内完成全部的影像扫描及影像评估。

头颈部CTA检查是脑卒中影像检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耗时的一环。一个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做一个头颈CTA重建需要 20-40分钟。在宣武医院,传统方法每个病例也需要至少30多分钟,而基层医院进行头颈CTA后处理,个别病例有时甚至达到60分钟以上,因此重建的时效性是影像科医生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

而且各级医院在进行头颈CTA扫描重建工作时均会遇到一些有共性的难点。宣武医院影像科医生介绍到,单次扫描在传统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时,会遇到血管分割困难、脑血管变异多、图像质量不均等难点。比如颈内动脉虹吸部紧贴颅底骨骼,其CT值和位置与周围骨质接近,很难分割;血管开窗畸形,起源变异多等都会造成头颈CTA重建困难。常用的二次扫描后剪影模式会出现配位不准,减影效果差,曲面提取困难等问题。这些难点为头颈CTA的重建及后续诊断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

如何更快更精准的对CTA进行重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AI赋能,仅需4步、5分钟内完成重建

数坤科技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利用3D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开发一个可实现头颈CTA血管分割的后处理系统,实现自动完成头颈CTA血管重建,大大降低了重建操作的复杂程度和重建时间。

图1:CerebralDoc系统的骨分割和血管分割流程图。(a3D ResU-Net结构单元实现头颈CTA中骨和血管的自动分割;(b全系统流程图,ResU-Net 1和ResU-Net 2用于实现骨分割,ResU-Net 3 实现血管分割,最后CGPM生长网络用于血管断裂处的连接,完成图像后处理。c通过消融实验判断各成分的贡献

本研究纳入多中心共18766例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9370例男性和9396例女性,平均年龄63.2岁)进行模型构建,算法评价指标戴斯相关系数、血管加权分数和召回率均达到90%以上。之后前瞻性纳入152例CTA图像进行AI重建与技师手动重建的比较,AI重建的合格率为92.1%,且与手动重建相比,AI重建VR图像的血管边界更光滑、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图像的去骨效果更佳。本文同时总结分析了2019年7月-11月该系统在宣武医院的应用情况。该系统将图像的平均后处理时间由14.22±3.64min减至4.94±0.36min,技师点击次数由115.87±25.9下减至4下

图2:AI重建和手动重建图像质量的比较。(a)手动重建时仅重建了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没有重建侧支循环;而AI重建可以完成侧支循环的重建 (b)。AI重建图像较手动分割的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是海绵窦段血管(c,d)。(e-g )手动重建的MIP图像,g)可见血管周围大量骨残留影响其观察,(h)AI(CerebralDoc)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建,去骨效果良好。

图3:AI(CerebralDoc)重建图像与手动重建图像质量的直接对比。(a)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未建立侧支循环。b)基底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和钙化,在CerebralDoc重建的MIP图像中观察到。(c)寰枕手术后,AI重建可以较好的消除金属伪影。(d右颈总动脉分叉严重狭窄动脉,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AI重建和手工重建均可以较好的显示。

图4:CerebralDoc可以应用于所有行CTA的患者,(a)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b左侧颈内动脉烟雾病。c双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d)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不仅如此,传统头颈 CTA 检查,通过手动减影去骨的方式获得血管影像。流程繁复,患者还必须接受2次扫描;而 AI 技术只要求患者完成一次扫描。大大降低了患者扫描的辐射剂量。

宣武医院医生使用CerebralDoc进行CTA重建

研究结果不仅体现了卷积神经网络在医学图像后处理的应用优势,而且反映了人工智能后处理重建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和潜力。更重要的是,该项研究真切地让医生和患者受益。

主要研究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数坤(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科

河北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

作者简介

卢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杰出青年、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百”层次卫生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第六届北京优秀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核医学科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核医学系常务副主任,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专业方向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主要从事脑疾病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国自然、北自然等10余项课题,发表SCI文章70余篇,代表作发表在Neuron、PLOS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rano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等国际权威期刊,参编(译)著13部。主要学术任职有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常务编委、NeurosciBiobehav Rev、JAD、Bioed Environ SCI等杂志审稿专家。

傅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参与北京市自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Nature》子刊收录宣武医院头颈CTA血管重建最新成果,AI重塑临床流程
宣武医院卢洁:四成国人存脑卒中风险, “数字脑”协助医生与时间抢跑
放射科来了位“数字医生”,再多头颈CTA诊断不用愁
CTA解读:头颈部血管解剖及正常变异
全了!头颈部血管病变MRA、CTA和DSA影像表现
影像读片(37):颈动脉夹层-内膜征/双腔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